纵横两大洋的张大千与其泼墨泼彩的大成期
2022-06-18舒建华
一、《甲乙丙丁集》,张大千泼墨、泼彩作之集合
2019年5月,时值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之际,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张大千加州岁月:文献与作品展”,侯北人借展了其所珍藏的一本张大千签赠的特别画集。画集开本高大,纵54、宽38厘米,封面正中由曾克耑题签“大千先生画萃”,左下侧印有书名“甲乙丙丁集”,内有活页24页,出版人为高岭梅,由中国香港东方学会1968年出版。此画集所收皆为张大千精品画作,新风焕然。在题材上,除芍药2幅、墨竹1幅、白荷1幅、牧牛1幅、高士1幅外,其他18幅都是山水画;画技上,除墨竹、牧牛和墨笔山水各1幅外,其余21幅都是泼彩。而在泼彩画作中,有花卉3幅、山水18幅。畫集中的第13幅作品《加州夏山》是用泼彩来表现美国加州优胜美地公园著名的半圆峰,画中除了山脊和轮廓线是勾勒的以外,其他均为泼彩,以块面随机而成,景象宏大而奇瑰。第16幅《秋山图》(又名《秋岚夕照》)则描绘了优胜美地公园名山酋长峰,原作高近2米,气象恢弘,是张大千泼彩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后一幅《红树青山》在构图上与《秋山图》一致,画面中主峰夕照,四周云蒸雾绕。此作尺幅小了许多,应该是《秋山图》创作之前的试验性预稿,也是张大千珍惜之而另加修饰而成的。另外,画集里还有表现瑞士风光的泼彩作品多幅。所以,这应该是集中展示张大千泼彩艺术的第一本大型画集。
在笔者看来,《甲乙丙丁集》当为研究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的重要文献资料。但奇怪的是,这本画集却很少被研究者关注和引用,近年来几部权威的张大千研究书目,如《张大千文献图录》《张大千参考书目选录》都没有予以收录。连集名“甲乙丙丁”也颇令人费解,笔者对此亦深感困惑。展览期间,不时有观众问及“甲乙丙丁”之义,都难以得到解答,直至展览接近尾声之时,高岭梅之子高镭陪妹妹高美庆从中国香港来看展,才得以解惑。高美庆说:“20世纪60年代末,我在斯坦福大学随苏立文(Michael Sul1ivan)读博士时知道了这本集子,因为选收了张大千在甲辰(1964)、乙已(1965)、丙午(1966)和丁未(1967)这四年的新作,就取了传统甲子纪年法的头个字作为画集名。”高镭补充说:“我也有一本,共有25页,前面多了一页英文序,是苏立文写的。”这一序言应是苏教授1970年所写,在后来的加印中,此序言也被收入画集。该序文亦不见有著录,故录全文(徐心如译)如下:
中国画家笔下的作品很少是对即时经验的反应,而往往是多年积累的对自然的认知和热爱逐渐加深的一种表达,就像华兹华斯所说:在宁静中忆起的情感。不过,尽管画家的心绪可能是平静的,他用笔墨语言表达出的情感在落笔的一刹那却生机盎然。
当今没有一个中国画家比张大千更能将经历的深度和笔法的活力两者结合并展现出来。很多年来,他都是一个正统画家,博采众长,甚至可以说是个传统主义者;但近年来,与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相比,他的作品迸发了新的自由。他的媒材仍是中国传统的墨和植物矿物颜料,但现在他让它们在纸上嬉戏,直到最后才小心收拾。他胸有成竹,寥寥数笔就巧妙地将这些流动的抽象色彩转化成山水。
然而,这些不单单是山水。张大千所有的作品几乎都是他对祖国深沉而凄美的向往,不知何时才能故地重游,尤其是四川和他钟爱的峨眉山。看过黎明时分的峨眉山渐渐将脸转向初升的旭日,或云层聚拢浮上危崖顶端庙宇的人,没有一个会将这些记忆遗忘。
作为老友,一个像张大千一样,也曾站在峨眉山顶的人,我想我能稍微体会到一点他的感受。但他那极其热烈的表达方式,以及用笔、用色的大胆和纯熟,则完全是他独一无二的。
迈可·苏立文
斯坦福大学东方艺术教授
1970年5月
此篇序言中并没有出现“泼彩”一词,但苏立文用了“极其热烈”“大胆和纯熟”以及“独一无二”等来描述张大千在当时近作的画风,这是非常到位的。如画集中第5幅《芍药》和第8幅《白莲》,在传统的没骨花卉以外,创新性地引入泼墨和泼彩,墨色和绿色的荷叶开张舒展,气势撼人。第9幅《超山幽栖》作于1965年5月,是张大千抒写故国山川之思的作品。画中主峰中立的构图还留有他20世纪三四十年代山水作品的痕迹,但笔墨的浑然苍茫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作是张大千泼彩风格绘画很值得研究的一件作品,从中可清晰见出其艺术的演进。第10幅《读书秋根图》为知交高岭梅写像,人物造型和线条高古,承接20世纪40年代仿古样式。画中苍松树枝如虬龙,而树叶则以泼彩表现,青黛倾泻,墨云翻腾,则是第一次出现。
二、纵横两大洋,泼墨、泼彩终成形
1952年,张大千与夫人徐雯波率子侄共12人从中国香港移居南美阿根廷曼多萨,其中10岁以下的子女有7人,因居留权申请不顺,1953年转至巴西圣保罗,在城外70多千米的摩诘镇租房而居,并开始在镇外物色空旷地营建长居之所。此后又购入两块土地,其中一块平地一距摩诘镇20来千米的柿树林于1955年购入,小部分建成了后来闻名的“八德园”。
据张大千海外经历的研究者、旧金山州立大学张伟民教授考证,1957年张大千与装裱助手黄敏先搬入八德园,进行创作及园池的修建,而其家人直至1961年才全部入住。①这五年间,张大千频繁穿梭在纽约、巴黎、旧金山、东京、香港、台北等地,其中最重大事件是1956年夏他成功在巴黎两大知名博物馆举办画展并与毕加索会晤,以及1957年在八德园造园时因协助搬重而不慎伤眼后开始尝试泼墨。据侯北人回忆,1956年冬,张大千从巴黎归来与他谈及感受时,语气沉重地说:“西洋画色彩浓烈鲜亮,中国水墨画显得轻淡,我们中国画和西洋画摆在一起时,很容易被人家吃掉。我们非变不可。”?张大千说的“变”,第一步就是泼墨。他这一“变”自认也是公认的第一幅代表作是今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的《山园骤雨》,此作1959年画于八德园。?当传统笔墨已不能更真实而贴切地表现狂风骤雨的景象时,张大千开始掺入淡墨洒扫泼诸技法,从而把当时在美国开始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的自动生成的手法融入中国水墨画。作于1960年的手卷《瑞士瓦浪湖》和册页《黑山白水狂涂》也是张大千泼墨的佳作。1961年,他又创作了6幅巨屏泼墨荷花。张大千泼墨作品所用的纸很多既有中国产的传统宣纸,也有日本产的侧理纸和全熟的鸟之纸等。A6FA74C9-A43E-4212-BFCC-DBB93C24B8CA
以泼墨为底,再敷洒以色,顺势转入对泼彩的探索,自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1963年完成的《观泉图》是张大千第一幅自认亦被公认的泼彩代表作。?作品画面在构图上突破了传统高士林泉悠游的宁静松快和线性流向,代之而起的是青绿色块大块积聚而成的挤压,再加上色块之间留白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使作品陡然出新、令人眩目。这件画作一直为张大千本人所珍视,20世纪60年代末从八德园搬至加州卡梅尔的“可以居”时,也将其一同携带并高悬于客厅正中示诸亲友,后又将此作在1972年旧金山迪扬博物馆举办的“张大千四十年创作回顾展”上展出。
1965年前后,巴西圣保罗当地政府通知张大千,八德园被列入圣保罗新水库项目,迟早会被淹没。1968年底,张大千在波士顿、纽约旅行患重感冒,大病一个多月,才开始痛下决心,处理八德园的善后事项,并规划移居美国。上文提到的1965年,他在八德园画的回忆杭州超山图景的《超山幽栖》一作有题款云:“予得超山三年,尚未能结屋以居,偶写此图,颇与境合。胜缘不易,能毋然怅?”其中就流露出乐居不得、安居不易的心情。加上1966年,张大千至交、其在欧洲的艺术推广人兼代理人郭有守投奔北京,使得他耕耘欧洲的雄心戛然中止。郭有守是张大千的同乡和表亲,早年留法学习艺术,与徐悲鸿、张道藩等共组“天狗会”,抗日战争时任四川省教育厅长,1946年被派驻法国任中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他的眼界和人脉对张大千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法、英、德、奥、瑞诸国的展览成功和深度游历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张大千1962年在八德园创作了6幅丈二匹组成的泼墨荷花巨屏,先运至日本装裱,后在巴黎首展亮相,继而在第二届圣保罗双年展上出现,最后在纽约知名的赫希尔·阿德勒画廊展出,并以全场最高价(坊间流传为14万美元,实际金额应该是6万美元⑤)被《读者文摘》出版方华莱士家族收藏,轰动全球东方艺术界。在欧洲,张大千有郭有守作总调度统筹,并有数个画廊推广其新作;即使是在正处于战后艰难恢复的德国,也有个热爱张大千艺术的德国女画廊主李必喜在科隆推广其作品;在法国,有著名艺术评论家长篇高评他的绘画;在伦敦,其画廊展览又有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主任巴塞尔·格雷为其作序。在大西洋两岸成功布局、在欧美艺术世界有风起云涌之势的张大千,于1966年忽然转战美国西海岸,选中加州中部蒙特利半岛的风景名城卡梅尔,告别大西洋,开始了他的“太平洋时期”。
张大千于1967年1月到旧金山,在中国城短暂停留后即前往卡梅尔,住在辛亥革命名将吴禄贞遗腹女吴忠媖和丈夫邱永和经营的双树园汽车旅馆的一个套间内,3月中旬回八德园,6月又飞回加州,以卡梅尔为据点,7月在斯坦福大学博物馆出席由苏立文策划的张大千个展,这是张大千在美国博物馆举办的首次个展,展览中有“四君子”、山水、高士等传统笔墨佳作,也有他1962年的泼墨名作《青城山通景屏》。这是张大千展览在美国博物馆的首次亮相。8月,卡梅尔镇的拉克画廊又举办张大千画展。画展期间,张大千携家人游览美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优胜美地国家公园,9月又回到八德园,趁兴泼彩创作了《秋山图》和半圆峰题材的《加州夏山图》。1968年,张大千迎来了他泼彩创作的高峰,在八德园创作了祝贺老友张群80寿辰的20米长卷《长江万里图》,也为张学良女儿及女婿张闾媖、陶鹏飞创作了于张氏家族有特别意义的《伊吾闾瑞雪图》。同年,张大千在卡梅尔镇购宅,1969年正式移居至此。这一不到两百平方米的普通民居与园区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八德园实在无法相比,张大千故名之为“可以居”。1971年,他在卡梅尔郊外著名的17英里湾景区购置另一住宅并扩建画室,在屋前堆土石植梅,1972年入住,名为“环荜庵”,又题作“环碧庵”。这一年的11月,旧金山迪扬博物馆亚洲文化中心(今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前身)为张大千举办了“四十年创作回顾展”,开幕时观众超过1000人。1973年,张大千最后一次回到八德园,从此便与其永别,任其荒废和沉沦。
三、张大千泼墨、泼彩作品展览与市场反响
张大千1967年移居加州,1968年购宅定居,1971年换宅,1976年1月又移居台北,1977年开始营建摩耶精舍,同年回加州处理搬家事务又居住约3个月,从此永别加州。他的加州旅居岁月前后共9年。在此9年间,他在加州公私艺术机构的画展共计11个:博物馆个展2个,画廊个展5个,合展和联展4个。其中,卡梅尔的拉克画廊就为张大千举办了3次个展。拉克画廊由来自匈牙利的移民莱斯·拉克和夫人泽塔创办,早在1965年,他们就为移居旧金山湾区的三位杭州国立艺专早期毕业生郑月波、王昌杰、刘业昭做过画展。拉克夫妇在1967年8月首次为张大千组织个展,1970年10月和1975年10月又分别为张大千举办了一次个展,另外还在1972年10月举办了张大千和张葆萝父子的合展。这四次展览共展出张大千的画作100幅之多。这些展品中,泼墨、泼彩是重头,占七成之多,尺幅不一,大至丈二巨幅,小至二平尺卡纸,全面展示了张大千的创新能力和成果。泼彩的色调以他最擅长的青绿为主,偶尔也有红黄暖色调,如1970年展览的图录封面就是红霞蔚然于上的《雪山晓霭》。
巴西八德园时期(1955~1972)与加州卡梅尔时期(1967~1976)是张大千艺术生涯中泼墨、泼彩创新的关键阶段,八德园后期与卡梅尔前期有五年时间上的重合。他从1959年开始尝试泼墨,留下了以《瑞士瓦浪湖》手卷(1960)、《黑白山水狂涂》册页(1960)、《荷花通景屏》(1961)和《青城山通景屏》(1962)等为代表的泼墨作品。张大千从1963年开始尝试泼彩,创作了《瑞士雪山》(1965)、《幽谷图》(1965)、《爱痕湖》(1965)《秋山图》(1967)、《蜀中四天下》(1967)、 《卷去青靄望水天》(1968)、《伊吾闾瑞雪图》(1969)、《台湾神木》(1970)等为代表的作品,另有糅合泼彩的手卷《长江万里图》(1968),将其后期的艺术创作推向高峰,也代表了20世纪中国绘画面向世界的创新能力和成就。A6FA74C9-A43E-4212-BFCC-DBB93C24B8CA
八德园后期和加州前期的1965年到1970年是张大千泼彩的大成期,彼时,他的艺术不仅在东方世界独树一帜,而且能以中国伟大艺术传统的创新面目在西方世界出现。张大千对泼彩充满自信和激情,说用传统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可做到如水墨般得心应手,对泼彩的块面和瞬息万变的效果有着孩童般的好奇,并在其纽约经纪人弗兰克·开乐的建议下,于1963年开始试用问世不久的亚克力颜料。张大千是华人艺术名家中最早开始使用亚克力颜料的。据孙家勤2010年5月15日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回忆,他到八德园不久,某天便见张大千第一次使用从锡管里挤出的亚克力颜料,颜色厚重鲜亮,虽稍逊于传统的石青、石绿,但水溶性的特质特别适合泼洒,张大千好奇又开心地进行尝试。2021年10月30日,王旦旦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八德园岁月”的展览开幕讲话中也回忆说:“张大千先生也是用亚克力颜料的,有时也和矿料混合起来用。”张大千在其20世纪60年代的泼彩创作中,在理念、技法、媒材上都是全面展开的。
作为一位识得江湖之大局的智者,张大千对世人的欣赏趣味又总是了然于心。他把其泼彩作品和传统笔墨作品分开,在欧美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展览上,都以传统的临古、师古作品为重点,兼顾笔墨豪纵之作,而创新型的泼墨、泼彩作品则极少展出。如1956年,在巴黎东方博物馆和现代美术馆的展览上出现的都是师古临仿之作。1967年,斯坦福大学博物馆展出的则以传统题材为主,只增加了一幅泼墨巨制《青城山通景屏》。到了1972年旧金山迪扬博物馆的“张大千四十年创作回顾展”,这种情况才开始略有变化,但也仅出现了2幅泼彩作品。迪扬博物馆的回顾展,展出了张大千精心参与、费心罗列的历年精品,如赠送张目寒的长手卷《黄山前后獬》、泼彩四巨屏《四天下》,这些作品虽使用了泼彩技法,却仍不失传统山水的结构,以气韵格调胜。这次展览还特别展出了他的第一幅泼彩作品《观泉图》。展览结束后,张大千向迪扬博物馆赠送了2幅巨制:1幅泼彩《台湾神木》,于1970年6月在加州可以居作,大木参天、枝藤环绕,而烟云厚积却是泼彩成章,石绿厚积处饱鼓如油画,可谓具象和抽象相映焕发;1幅泼墨《云山图》,1970年8月在巴西八德园作,作品画面具象消弥,纯以墨块虚实互映,森然逼人,张大千自题诗云:“老夫夜半清兴发,惊起妻儿睡梦间。翻倒墨池收不住,夏云涌出一天山。”为什么这两幅力作没有纳入1972年的回顾展展出呢?其中原因令人费解,也耐人思量。 笔者猜测,可能是张大千认为在博物馆、美术馆的展览还是应以推广中国绘画的艺术传统为主,探索性和实验性的泼墨、泼彩作不应是重头。
1967年7月,在斯坦福博物馆展出的张大千展也以其传统中国画作品为主,而同年8月在卡梅尔的拉克画廊举办的张大千个展则以创新型的泼墨、泼彩作品为主。其中分量最重者就是丈二匹的泼彩《瑞士雪山》。此幅作品1965年作于八德园,同年在伦敦格拉斯凡诺画廊展出,订价相当于2万美元,未售出。两年后在卡梅尔的拉克画廊展上,该作订价还是2万美元,依然未能售出。1970年5月,拉克画廊第二次张大千新作展共展出30幅作品,其中25幅是泼彩,5幅传统花鸟、高士题材。据参加了开幕的侯北人记录,展览展出的传统题材作品的价格基本为六七百美元一幅,泼彩价格比较高。图录封面使用的张大千作于1973年的《雪山晓霭》,高54、宽74.5厘米,定价1000美元,最大幅的泼彩横幅《山居图》,高97、宽190厘米,定价3万美元。拉克画廊此次展览由张大千好友达祥西(Ivon d'Argence)作序,他用“前卫”描述张大千的泼彩作品,并对彼时年过七旬的张大千的创新活力给予了高度肯定。但拉克画廊的此次展览在画作销售上仍表现不佳。1973年春,洛杉矶的安克伦姆画廊举办张大千新作展,销售也不理想。1973年3月16日,张大千在致美国东部老朋友罗寄梅、刘先夫妇的信中提到,开幕当天,只售出3幅:《春山暮云》1800美元,《涧上人家》1600美元,《春山晓雪》3000美元。这三幅都是泼彩作品,尤其是《春山晓雪》,高54、宽74.5厘米,是张大千重要的泼彩作品,该作尺幅虽小,但技法高妙,气势巍峨。传统型的《鱼乐图》和《海峤高士》尺幅虽大,价格分别为1400美元和1600美元,但也无人问津。从1973年开始,西方世界整体遭遇了新一轮的经济危机,艺术市场愈发不景气,这对张大千的生活也造成了直接的影响。也正是在此时,张大千最后出清了他收藏的古代书画珍品。他将董源的《溪岸图》和刘道士的《湖山清晓图》转让给王季迁,他最心爱的石涛《野色》册页已转让给萨克勒博士,此册中的《秋江扬帆》,远岸淡淡墨山,近岸山花五色、绚烂似燃,是石涛的代表作,此册由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出版,方闻教授作序,张大千在印本上题赠侯北人时,不无伤感地说:“大风堂石涛仅余之一册,亦已易米矣!”这样的“易米”之叹,同年也出重复出现在他忆写从不示人的宋代惠崇《平沙落雁》的临本(与郑月波合作)上:“惠崇《平沙落雁》小横卷真迹,寒斋旧物,三十余年流浪海外,竟以易米。”1976年1月,张大千和夫人移居台北,开始营建他最后的居所摩耶精舍。1977年3月,他返回加州处理搬迁事务,在此之后便永远地告别了加州。
在伦敦和卡梅尔的画廊先后展出的巨幅《瑞士雪山》
一直留在加州张大千的后人处保管,20世纪90年代转让给台湾收藏家,2009年首次在北京匡时秋季拍卖,以5264万人民币的成交价打破了张大千作品的拍卖纪录。 2016年,此作又在北京保利秋拍出现,以1.64亿人民币成交。不知1975年,张大千决定告别加州移居台北之际,是否曾预见过后人会如何评说其艺术,又是否曾想象过其作品在后世的艺术市场上被万众追捧的繁荣景象。
(舒建华硅谷亚洲艺术中心)
注释:
①2021年10月21日张伟民转述张大千之子张葆萝的回忆。
2 Shu Jianhua,Xu Xinru,eds.Ten Years Art Venture inSilicon Valley[C].Santa Clara,CA:Shu Art,Inc.2014:64.
③冯幼衡《从古典到现代:张大千的艺术(1950~ 1983)》,《羲之堂》2019年第2期。
④引自臺湾羲之堂总经理陈筱君2019年11月30日在硅谷亚洲艺术中心的演讲《无象之象:张大千从古典到现代之路》。
⑤苏锡文《张大千艺术的新境界》,《中外》1967年第2期。
(责任编辑:秦佳)A6FA74C9-A43E-4212-BFCC-DBB93C24B8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