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打开:国产芯片用到养猪上
2022-06-18郝世琦
郝世琦
都知道芯片和半导体产业关系亲密,但你知道,现在养个猪也得用芯片吗?并且,小小的一枚“猪芯片”甚至还一度成为我国“卡脖子”之所在!
2022年2月底,一档央视纪录片把中国生猪种业所面临的问题摆到了明面上:中国人一年吃掉7亿头猪,其中90%的品种都被国外垄断。形势严峻下,一枚已可量产的国产“猪芯片”,成了带领本土猪逆袭的筹码……
是什么限制了中国本土猪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猪肉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意义,单从以猪肉为主食材的特色菜数量,就能感受一二:梅菜扣肉、红烧肉、东坡肘子、小炒肉……总的来说,一句话:中国人的餐桌,不能没有猪肉。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一年就能吃掉7亿头猪。而2020年全球共生产猪肉近9800万吨,其中一半都出自中国。但就是这样一个“猪肉大国”,本土种猪的生产性能,却一直存在短板,甚至出现了90%品种都被国外垄断的窘境。
要知道,中国是有自己的本土猪的,并且很多大菜、特色菜对不同品种的猪肉还有要求。比如,要做东坡肉,最好用金华两头乌;要吃回锅肉,首选成华猪;想做烤乳猪,最地道的就是滇南小耳猪。这些本土猪口味虽好,却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生长周期长、脂肪含量高、饲喂成本高。随着人们对猪肉需求量的不断提高,这样的本土猪就很难保证市场供应。
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从国外引进苏联大白猪、丹麦长白猪和美国杜洛克猪这3个瘦肉型品种。它们生长周期短、瘦肉含量高、饲喂成本低,一进入中国市场,就受到了很多养殖户的欢迎。要知道,进口种猪和进口猪肉可不一样。种猪进口,直接是从根源上冲击了中国本土猪的地位。在之前的一次调查中,相关数据就显示,我国约85%的地方猪种存栏数量急剧下降,其中31个品种处于濒危状态或濒临灭绝。而过分依赖进口种猪的危害还不仅于此。如果这个现状不加以改变,我国就会不断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一旦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国家,就容易被扼住咽喉,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卡脖子”。
“猪芯片”解决了什么
想彻底解决种猪受制于人、本土品种被进口品种吊打的局面,就得发展自己的种猪育种技术。但种猪的挑选、培育却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
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挑选种猪的时候,一要看种猪场的生活环境;二要看种猪的品貌特征;三要看种猪是否健康,那些四肢强健、行走时步伐大而有力、胸部宽深丰满、背腰长且平直宽阔、发育正常的最好。但这些终归只是经验之谈,难免会有“打眼”的时候,种猪选育的效率也不高。而“猪芯片”,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猪芯片”,是一种能够记录小猪基因的特殊芯片。这一概念真正在国内引起重视,约从2020年9月开始。当时,一场非洲猪瘟让中国生猪生产中的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出来,种猪自主化,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国自主生产的“猪芯片”上配有384个小格子,里面分别记录着小猪不同参考项的基因。通过对芯片上的基因进行分析,小猪出生后不久,科研人员就可以结合数据,分析出它未来的总产崽数、健崽率、料肉比、日增重量、瘦肉率等关键指标。只要达标,就可以在前期有重点地培养,大大提高种猪选育的效率。而这种国产“猪芯片”,也让我国种猪的基因检测成本比原来降低了90%,打破了国外垄断。
一个好消息是,自2009年我国启动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以来,近10年来,我国的年均进口种猪数量不到1万头,占核心育种群更新比例不足10%。这反映出我们的种猪选育自主化,不论是从意识上还是从技术上,与之前相比,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们能看到,市场中逐渐出现价格普遍高于普通猪肉的本土猪肉,并且销量还不错;我们也能看到,国内很多养猪企业巨头,在种猪育种方面,已经能完全摆脱对进口猪种的依赖。再加上“猪芯片”的研发,本土猪的逆袭,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