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的“上德”与“下德”

2022-06-18

新传奇 2022年19期
关键词:之德孟尝君韩信

老子的“上德”与“下德”之说,实际是内在自发之德与外在强求之德的区别,这在伦理学上是极重要的评断。就整个社会而言,后一种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前一种德才是崇高的修养,真实的美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老子》又名《道德经》(本刊有售。全6册,原价680元,现价268元,订购热线:027-87927015),是春秋时期老子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意思是:“上德”并不是有意为德,所以有德;“下德”处处不忘德,所以无德。

汉初名将韩信,年轻时无业流浪,常向人乞食。他在家乡淮阴城边钓鱼,有一群老妇人在河旁漂洗衣物。到了吃饭的时候,一位老妇人见韩信饥无所食,便请他同自己一起吃饭。前后数十天,一直到漂洗的事务结束。韩信对老妇人说:“将来我必定会重重报答您。”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封淮阴侯,特意召见那位老妇人,赐给她千金。

就双方所付出的代价而言,“漂母”不过是请韩信吃了几十天的饭,想必都是些粗茶淡饭,韩信却回报以千金,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以德而言,“漂母”无意为德,是真正有德,所以是“上德”;韩信有意为德,却是“下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战国时候,齐国孟尝君为国相,派遣门客冯谖到其封邑薛城收债,让他收完债款,视家中所缺,购置若干物件。冯谖去后,召集负债的百姓,将债券付之一炬,假称这是奉了孟尝君的命令,以债款作为赏赐。冯谖回到齐都,报告孟尝君说:“我看您的府中什么都不缺,只缺‘义’,所以我把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很不高兴,但也只能作罢。

一年之后,孟尝君罢相,回封地居住。离薛城尚远,就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此时才明白冯谖所作所为的意义。他对冯谖说:“先生给我买的‘义’,如今我亲眼见到了。”这就是“冯谖市义”的故事。“市义”也就是“市德”。因为冯谖考虑到薛城是孟尝君的根基之地,如果不能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將难以在齐国稳固立足。计较长远利益,以债款“市义”,其实是有目的的,是主动追求德,常常达不到德,所以是“下德”。

自发之德才是真实的美德

正因为下德无德,历史上常常有人对社会中僵化了的、变成虚伪教条的道德戒律,有意进行突破。像魏晋之际的阮籍,自幼亡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对母亲感情至深。母亲死后,他不肯遵循礼制中关于守丧的规定,照样喝酒吃肉。有人吊丧,他也不肯陪着号哭,自顾饮酒不休。因为他认为,如果按照世俗规制行事,虽有孝的美名,却难免装腔作势,因而会玷污了自己对母亲真诚的感情。这可以说是一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的行为。

说到底,老子的“上德”与“下德”之说,实际是内在自发之德与外在强求之德的区别,这在伦理学上,是极重要的评断。就整个社会而言,后一种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有时也是必要的;但只有前一种德才是崇高的修养,真实的美德。

(王世全荐自《长得逍遥自在心》骆玉明/著,鹭江出版社)

猜你喜欢

之德孟尝君韩信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读后
追韩信
韩信谋反是个阴谋?
常修“四为”之德
道德经
一饭千金的故事
长幼有序
冯谖拿钱买“义”
冯谖拿钱买“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