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新时代红色地标的深刻意蕴
2022-06-18刘文典
[摘要] 十八洞村是见证精准扶贫首倡发轫、标注脱贫攻坚历史成就的新时代红色地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十八洞村新时代红色地标镌刻着人民领袖心系群众脱贫大计、牵挂民生福祉的情怀与足迹。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十八洞村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全面小康示范村寨的歷史跨越,是我国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写照,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 脱贫攻坚; 历史性成就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6-0009-04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覆盖范围最广、治理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打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在此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引领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十八洞村植根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红色沃土,历经脱贫攻坚淬炼洗礼,在中华大地上树起了一座见证精准扶贫首倡发轫、标注脱贫攻坚历史成就的新时代红色地标。十八洞村集中体现的新时代党带领人民共同奋斗的伟大实践及重大成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社会主义建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及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镌刻人民领袖情怀足迹,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鲜明品格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价值取向,也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全过程的鲜明品格。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鲜明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反复强调脱贫攻坚“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治国理政历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倾注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工作,心中牵挂最深的是贫困群众,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即将开启的重要时刻,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十八洞村,上门看望苗乡贫困群众,入户了解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在农家屋前召开座谈会,同村干部和村民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在村走访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既细心过问苗族农家的种植、养殖、加工等收入情况,又关心察看老百姓家中的伙食、饮水、如厕等生活状况,并在与苗族农家大姐交谈中发出了“我是人民的勤务员”的深情回复。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及民生问题多次关心关注:2016年3月8日,在参加全国两会湖南代表团审议时专门过问十八洞村脱贫进展及大龄青年“脱单”问题;2017年6月23日和2018年3月30日,在脱贫攻坚专题会上分别提到十八洞村扶贫脱贫工作并给予肯定;2020年9月18日,在湖南考察结束时又关心十八洞村脱贫摘帽情况。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亲自督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忧心察访在父老乡亲间,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与贫困作斗争。从牵挂贫困地区腹地的十八洞之行,到精准扶贫的十八洞之策,再到惦念苗族同胞脱贫及大龄青年“脱单”问题的十八洞之问,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群众。人民领袖对人民爱得最深沉、最无我,人民对人民领袖也爱得最自觉、最执着。近年来,许多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前往十八洞村,实地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赤子情怀,现场感受湘西苗寨的历史变迁,这是人民忠诚拥护核心、衷心爱戴领袖的真挚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脱贫大计、牵挂民生福祉的情怀与足迹,已深深镌刻在人民心中,必将熔铸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血脉和红色基因。
见证精准扶贫首倡发轫,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深刻阐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在此基础上相继提出了“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精准内涵,全面阐述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如何稳”的扶贫方略核心要义。这一思想立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践,准确把握新时代条件下贫困问题衍生及贫困问题治理新趋势新特征,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实事求是精神,形成了思想深邃、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扶贫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精准扶贫方略着眼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推动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引导扶贫开发资源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化,促进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型,不断增强脱贫攻坚的目标针对性,全面提升脱贫攻坚的整体效能。习近平总书记用朴实的语言把道理讲透彻、讲鲜活,嘱咐乡亲们“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明确要求“不栽盆景,不搭风景”,帮助贫困群众明确方向、统一思想、凝聚意志。这一思想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斗争中得到了充分验证,其人民性和实践性在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中得到了充分印证,其开放性和时代性在新时代中国全面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积极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中得到了充分彰显。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根本价值取向,用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理念新论断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精准扶贫方略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以蓬勃生机和实践伟力展现在世界上,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焕发出更具认同、更富感召的思想光芒。
记载新时代脱贫攻坚伟大成就,标注了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历史进程和光明前景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探索精准、特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历经8年持续奋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从深度贫困苗乡到全面小康示范村寨的歷史巨变。昔日贫困苗寨“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发家难、娶妻难”的无奈窘况,已蜕变成“两不愁三保障”的和美画卷。“一步跨千年”,十八洞村在脱贫攻坚中实现的历史巨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推进反贫困事业的生动写照。
10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积贫积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汇聚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打响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领导谋划、组织实施,引领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各级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全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升华,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新的历史跨越。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一方面,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打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实现了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另一方面,深刻改变了农村社会整体面貌,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创造发展活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注入强大动力,展现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记录新时代脱贫攻坚实践经验,展现了人类减贫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坚定贯彻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仅要自身实现脱贫,还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经验”重要指示,探索创造了“五个坚持”“五个结合”“五力驱动”等扶贫经验,成为全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鲜活样板。时任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本扬还专程到十八洞村考察,实地学习贫困治理经验。
摆脱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和共同理想,是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共同使命,也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治理面临的艰巨任务。十八洞村新时代红色地标就是中国多样多元贫困问题治理成效的示范样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视我国“贫困规模之大、贫困分布之广、贫困程度之深世所罕见”的严峻形势,深刻把握新时代贫困特点和贫困治理规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坚持精准扶贫方略,坚持调动广大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坚持求真务实、较真碰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1以精准方略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实践及理论,从内容、手段到制度、理念诸多方面深化了对人类减贫规律的认识,为发展中国家选择适合自己的减贫发展道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破解现代国家治理难题、开辟人类社会发展光明前景提供了中国方案。
全国各地脱贫攻坚实践既有指导思想方略上的普遍性统一性,又有具体实施方法路径上的差异性多样性。十八洞村立足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在精准脱贫攻坚中创造形成的减贫治理经验,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及历史成就在革命老区的生动缩影。作为记录苗族同胞摆脱贫困的奋斗创造、反映中国反贫困事业发展历史进程的新时代红色地标,十八洞村脱贫攻坚实践及经验具有中国贫困问题治理的普遍历史意义和特殊历史价值。
书写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历史性变革,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
以十八洞村为代表的过去贫穷落后地区的巨变,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发生历史性变革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显著优势的生动阐释,是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成功实践的又一鲜活标本,由此写就了一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的新时代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中,以超常举措组织开展的脱贫攻坚战,彻底消除了存在数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使中国农村社会整体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使人民团结奋斗力量充分焕发、全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凸显。这种全方位、开创性、深层次的成就与变革,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充分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昭示了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与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好”,也正是这一历史进程与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十八洞村新时代红色地标,是书写在中华大地上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宣言书,是矗立在老百姓家门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示牌,是熔铸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里程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刘文典,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 王焕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