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奇怪的石狮子
2022-06-17郁林兴
◇文/郁林兴
古代把狮子奉为祥瑞神兽,镇宅辟邪的门狮彰显了主人身份的高贵与威严。不过摆放狮子可是有讲究的,首先必须是一雌一雄成对摆放。一般来说,雄狮的脚下踩着一个绣球,代表权力和统一,摆在左侧;母狮子脚下是一只小狮子,代表繁衍昌盛,摆在右侧。可嘉善县大云镇的大云寺门口的石狮子却造型奇特,雄狮的一只脚下按着圆球,另一只脚下按着一串铜钱;雌狮一只脚下按着小狮子,另一只脚下却也按着圆球!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传清同治年间一年的春天,嘉善县大云镇的大云寺由住持云清禅师主持修缮,善男信女们纷至沓来,有钱的捐钱,没钱的出力,修缮工程历时达一年之久。修缮后大云寺焕然一新。
先前寺庙前的两只石狮子,因为兵连祸结,有一只的脖颈出现了一道裂纹,而更换石狮子的时候必须成对一起换,所以寺里请来方圆几十里最有名的石匠牛伯来重雕两只石狮。牛伯慨然应允,并承诺分文不取,只是他年纪大了,需要请他的徒弟四相协助。
牛伯带着徒弟四相起早贪黑地赶工,终于在大云寺修缮完工的那一天,寺门前的石狮子也雕好了,运来寺门前安放。
这天深夜,云清禅师走出经堂,准备回禅房休息。夜深人静,门外一轮皓月当空,景色清幽。他走过放生池,突然听到池子对面传来孩子的哭声。这可怪了,寺院里怎么会有孩子呢?云清禅师抬头一看,水池对面有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正在对着他哀哀低哭。他再定睛一看,竟然是一只小狮子!
这种狮子原产于亚洲西部和非洲,在东汉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今伊朗)国王阿萨息斯一世派商队沿丝绸之路把狮子作为礼物送给汉章帝后就传入了我国,国人称之为“瑞兽”,喜欢用石料雕刻成像后摆放在门前,以辟邪护宅。
可是现在,这里怎么会出现这种真狮子呢?又为什么在此哀鸣?云清禅师走过去,温和地问道:“你这狮子是哪儿来的?为什么在这儿哭泣?你有什么委屈吗?”
小狮子抬起头来,竟张嘴发出人的声音:“老禅师,我自从出生后,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突然把我们拆开,实在是思念它们,所以忍不住哭泣。”云清禅师再次问道:“你的父母在哪里呀?老衲怎么才能帮到你,把你送回到它们身边呢?”小狮子点头为礼,悲痛地说道:“都是现在的人太贪心,才让我们母子分离。老禅师如果愿意帮我,自然能发现端倪。”说完这句,小狮子突然不见了。云清禅师急忙擦了下眼睛仔细寻找,哪还有小狮子的身影!
云清禅师一夜无眠,快天亮时迷迷糊糊之际,突然间脑子里灵光一现,大叫一声:“老衲真是愚钝呀!”此时曙色初露,他急忙出了禅房,走向大门。在大云寺大门口,一左一右蹲坐着两只大石狮子。雕工老练,线条圆熟,处处流露出大家气象。云清禅师仔细观看,心中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只见那山门左侧雄狮的左脚下牢牢抓按着一个圆球,而对侧的母狮的右脚下,也按着一个圆球!这就难怪了!母狮子脚下应该按着的是小狮子,如今怎么也换成了圆球,所以小狮子才会幻化成人形,委屈告状的。不过那牛伯是老石匠了,按理不该连这点儿道理都不懂,为什么会出现这低级失误呢?
一大早,牛伯被小沙弥请到了大云寺,在门口牛伯就停下了脚,指着石狮子,诧异地问:“小师父,为什么这母狮子的脚下,踩的也是球呢?”
原来,在工作收尾时,牛伯感染风寒,大云寺这边又催得很急,所以只得打发徒弟四相独自完成。四相跟着牛伯学艺多年,干这点儿活儿自然不在话下。
云清禅师立刻又打发小沙弥请来了四相,只见他相貌黑丑,脸上还有几道刀疤,身材也并不高大强壮,真不像是个干石匠的料。
四相给云清禅师行了礼,不慌不忙地说:“不是小人胡行乱道,只因小人雕刻母狮子的时候,想到当今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老百姓才能过上这等好日子,我大云寺也才能香火鼎盛,实在是两位太后之功!这天下不仅仅能掌握在男子的手里,女子一样能当统帅!所以小人就擅自决定让母狮子的脚下也踩着球了,这就证明我们的皇太后不仅能母仪天下,哺育皇上,也能威仪八方,令江山稳固啊!”
他的声音低哑难听,可这番话有理有据,听来实在不像是出于一个不识字的石匠之口。这一下,所有人都傻眼了,一起把目光投向云清禅师,期待着他的决断。
云清禅师从没经历过这样奇特的事儿,听着四相的理由冠冕堂皇,虽说母狮子脚下踩球难免让人觉得匪夷所思,可是却也作声不得。虽说如今天下太平,可两宫太后手段之狠辣谁人不知,尤其是那慈禧太后,杀伐决断,连朝臣们都无不胆寒,这小小大云寺住持,要是断然否定这四相的做法说辞,只怕会给寺院招来灾祸。云清禅师思来想去,只好颔首表示认可。
一场小小的风波就此平定,大云寺门前石狮子的典故却瞒不住人。因这嘉善本就是几省交会之地,风景优美,物阜民丰,天下知名,来往游人客商众多,慢慢地,这件事就被传扬开去,两江总督特意派员前来查访,得知真相后连夜写了一份折子,奏报上去。两宫太后接折之后,凤颜大悦,立即传下懿旨,赏赐了石匠四相千两白银不算,还重重夸奖了两江总督以及手下僚属。两江总督心花怒放,州府各级官员更是受宠若惊,回想这番荣耀都是因这四相的奇异想法而来,于是纷纷各有恩赏,四相一夜之间名声大噪,家里堆满了各级赏赐不算,来找他雕刻干活儿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按说,这四相得到的赏赐已经足够他舒舒服服地过下半生了,自然也不用再做那个又脏又累收入微薄的石匠了,可他的生活依旧和从前一样,每天起早贪黑干活儿,日常仍然是节衣缩食,不见有任何改变。
听口音,四相就是这江浙本土人,可他的老家却不在嘉善。他在本地无亲无故,孑然一身,引起了各类人的瞩目。
这一天,四相早起吃完饭,正要起身去石场劳作,一个当地很有名的媒婆沈嫂子走进了他的陋室。四相有点儿吃惊,这些年他这小屋可从无媒人光顾,他赶紧让座倒水,沈嫂子环顾一番室内,却大吃了一惊。原来这四相在众人跟前永远是一副邋里邋遢的样子,想不到他的陋室居然拾掇得一尘不染,虽然家徒四壁,却并不破败潦倒。沈嫂子落座后说道:“四相师傅,如今你可是咱大云的名人了!咱这大云镇、大云寺、嘉善、浙江省,都沾了你老人家的光,是咱大云的福气啊!”四相连说不敢。沈嫂子又说:“你这年纪也不过四十多岁,如果不是整天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看上去会更体面年轻一些。唉,家里早该有个女人主事儿伺候你啦!”四相苦笑一下,牵动了脸上的伤疤,更加难看了:“沈嫂子,我又老又丑又穷,哪个女人肯跟我吃苦过日子?娶人家过门也是让人家跟着受罪,这辈子是不敢想这男女之事了!”沈嫂子没等出口做媒,就碰了一个软钉子,当然不肯罢休,又说:“话可不能这么说!如今你老也是咱这嘉善名流,连两宫太后都亲自提名嘉奖,多少好人家的小姐都巴不得嫁过来攀高枝呢!咱镇上有个刘员外家的小姐,因为挑剔眼高,三十多了还没许人家。刘员外和老身相熟,托我来做个大媒。那刘小姐我深知的,相貌虽然一般些,可知书达理,女红针织也好,实在是配得起你这般人物!”
四相吃了一惊,急忙站起来躬身施礼:“刘小姐的大名小人早就知道,小人哪里能高攀得上这样读书识字的上等姑娘!还请沈嫂子别家做媒,我这就要去石场干活儿了。”说完连连拱手,竟是坚决送客的意思。沈嫂子无奈,只好讪讪地出门,走到门口还忍不住嘟哝:“真是个没福气的,刘小姐这样的姑娘还配不起你!就算是个名人,也不过是个邋里邋遢的石匠!真是的!”
类似这样的事儿接二连三地发生,四相情知是这赏赐的银子惹的祸,于是选了一个吉日,干脆把财产全部捐给了县里的同善会。这下子果然清净了,再也没人打他的主意,他每日依旧接活儿干活儿,起早贪黑,稍有空闲,他也到同善会照顾那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幼儿,赚点儿小钱就孝敬牛伯一些酒肉。
忽忽几十年过去,牛伯早已经去世,四相也已经年过七旬,满头白发,却仍然每天去石场干活儿,外面的世道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也并不知道。这一天,四相收工归来,见人们欢天喜地,纷纷说是大清国没了,以后皇帝没有了,老百姓见官也不用下跪叩拜了!从此改叫“中华民国”了!四相目瞪口呆,跑到大街上拉住那些看似读书识字有学问的人问长问短,当问明白真的已经改朝换代,大清国是实实在在被推翻了,他呆呆地站在原地,突然大叫一声:“我能回家了!我能回家了!爹,娘!哥,嫂!你们等着我!”只见他突然如癫如狂,猛地吐出一口鲜血,直挺挺地倒了下去。众人急忙扶起他,一看已经气绝身亡。
四相是当地的名人,很多人都去帮他料理后事,给他换寿衣时都惊呆了,四相居然是个女儿身!
大云寺的新任住持觉慧禅师发觉事情不对,命弟子在四相的家里检查一番,在一个墙洞里找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一身女子军装,有见多识广的老人想起来了,这是当年太平天国女兵的军服!军服上绣着一个名字:女军帅,姑苏林秀娘。
人们似乎明白了一切。想起当年太平天国打进南京,在苏州一带大肆招收女兵。女军的规模和编制分为前、后、左、右、中各8军,一共有40军。每军设女军帅1人,下辖卒长25人,两司马200人,每一军有2500人,连卒长、两司马,一共是2725人,女军人数共有十万之众。这林秀娘自然是当年女兵中的一个女军帅,驭下两千多名女兵,在天京守卫战中,几乎全军阵亡。被俘虏的遭遇极其惨烈,甚至诛灭满门。想来这林秀娘是战争的幸存者,却再也不敢回到家乡,于是隐姓埋名,女扮男装,躲在这嘉善大云镇当了石匠。她雕刻的女子也能掌控天下的石狮子,也未必是为了讨好什么两宫皇太后,只是要承载自己的一腔雄心,以及壮志难酬的郁闷而已。她化名“四相”,其实正是“思乡”的谐音!
大云寺前的石狮子被秀娘雕刻成雌雄脚下都是圆球,成全了一段传奇。民国之时,有当地士绅觉得还是不妥,虽说民国了,女权运动兴起,妇女和男人一样平起平坐了,可毕竟男女分工不同,还是应该有所区别。还有人提及当初的小狮子找到老禅师哭诉的神奇传说,于是有人提议不妨稍作修改,在雌狮的另一只脚下,改成按着一只小狮子,这样一来,两边的狮子就不和谐了,于是把雄狮也改了一下,另一只脚下按着一串铜钱,寓意是大云人民富庶发达,生活兴旺昌盛,“钱”途大好。
那以后,嘉善的大云镇大云寺门前,就留下了这一对世上绝无仅有的石狮子雕塑,为古老的大云寺增添了一份与众不同的景观和传说,你如果有兴趣,不妨前去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