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丞相胡同和文天祥的传说
2022-06-17董梦知段明
◇文/ 董梦知 图/ 段明
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南大街路东有一条文丞相胡同,长不过200米,宽仅4米。这里既无名门府第,也无衙署大宅,但因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曾被囚禁于此,并从这里走向刑场,慷慨就义,所以这条小胡同才名闻天下。
文天祥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政治家、诗人。当元兵的铁骑侵入南宋时,他临危受命,被授予右丞相兼枢密使,率各路兵马抗元。在一次和元军谈判时,他被无理扣押。面对危险,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立下誓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
在被元军押往北方的途中,文天祥寻机逃脱,又历经千辛万苦才来到了南宋的新都城福州,继续领兵与元军作战。后来,在广东五坡岭抗击元兵时,不幸被俘。
元军元帅逼迫服毒未死的文天祥写信招降正在海上抵抗元军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却拿出了在过零丁洋时写的一首诗给他看,诗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后来成为千百年来为祖国、为民族、为正义英勇献身者的铿锵誓言。敌人见诗后,明白文天祥抗元态度坚决,便将他押解到元大都(现北京),关押在兵马司土牢里。
文天祥在暗无天日的牢里被关押了三年多,敌人妄想以此消磨他的意志,使他屈服,而文天祥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写下了气贯长虹、千古传颂的《正气歌》。在这首长诗中,他用满腔热情歌颂了天地间的一股正气。这股正气,让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誓死效忠;这股正气,让他在被囚之时,承受住了肉体上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折磨;这股正气,让他在诱惑面前,视名利如粪土,不为所动;这股正气,让他在敌人的屠刀下,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这股正气,必然会陪伴他走完自己光辉的一生。
而忽必烈仍不死心,亲自出面劝降,并许诺给他宰相的高位。文天祥既不向这个元朝皇帝下跪,也不为高官厚禄动心,高声喝道:“愿赐之一死足矣。”忽必烈气急败坏,下令将文天祥处死。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从容地走出牢房,走向府学胡同西口的柴市刑场。闻讯而来的京城百姓不顾元兵驱赶,纷纷拥向刑场,为文丞相送行。行刑前,文天祥整理好衣衫,问清哪儿是南方后,面南跪拜。他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而后,文天祥慷慨就义,终年47岁。
传说,文天祥就义后,突然大风飞扬,尘土遮天蔽日,白昼如夜,咫尺间都看不清对面之物。而且一连数日,均天昏地暗。大都城内,家家闭门,足不出户,户外行走必得提灯。
忽必烈明白这是天怨神怒,惊恐万分。于是,他下令洒扫柴市刑场,并颁旨追授文天祥金紫光禄大夫、太保等官衔,谥号“忠武”。不料,圣旨一颁,空中立即电光闪闪,雷声大作,隆隆不断。大臣道:“文天祥既然生不降元,死后也必不受封。这雷电必是忠义之士在天之灵的怒火。望圣上收回成命。”圣旨刚颁,又要收回,作为一国之君怎能如此颜面扫地?忽必烈正犹豫时,雷声一阵高过一阵,震耳欲聋,吓得他顾不上脸面,急忙下诏,撤回成命,仍保留南宋所封右丞相、少保、信国公等官职和封号。此诏一下,电闪雷鸣立即停止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文天祥“生不降元,死不受封”的传说。
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为纪念这位千秋忠烈,在文天祥被囚处建了文丞相祠。从此,这条小胡同就被称为文丞相胡同了,除清朝有过一段时间的改变外,这个名字一直在使用,直到今天。
现在,文丞相祠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人们凭吊这位彪炳史册的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