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表达能力“三落点”
2022-06-17蔡淑芳
蔡淑芳
理解和表达是阅读教学中两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两者之间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从中找寻适合学生学习表达的训练点,采取有效措施,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学习语用知识,认识并掌握表达方法,逐渐提高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中精心选择语言范例作为学生学习表达的训练点,如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多样性的典范句式等。
一是选择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所谓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常常是相对于学生自己的日常表达而言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教材中寻找适合自己学习也是自己想学习的语言表达训练点,通过反复品读、体会,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尝试运用,纳入自己的语言表达范式中。如《秋天的雨》第1自然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这就是一个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两个句子,前一个是暗喻,后一个是拟人;把雨比作钥匙,二者之间似乎缺乏联系,只有看到它是用来打开秋天的大门时,学生才觉得比喻的精妙——夏天和秋天分别代表着炎热和凉爽,而秋天的雨能够赶走炎热带来凉爽,足见这把钥匙多么神奇;在一般人的认识中,秋天的大门是无形的,也是神秘的,当秋天的雨成为钥匙悄然把它打开,这种拟人的感觉同样令人惊奇。一个比喻句、一个拟人句,互相配合,写出了作者对秋雨独特形象的把握。学生有了这样的体会,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评析、体会课文中其他的独特的遣词造句方式。
二是选择多样性的典范句式。一篇文章的句式如果总是一样,就显得单调、呆滯。文章中有多种句式,才能体现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学生学习教材,就需要大量积累多样性的典范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如《荷花》第2自然段中的典范句式:“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刚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要破裂似的。”学生学习这一典范句式,从中提取两个训练点:总分结构的表达、排比句。学生捕捉到表达的训练点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的类似表达范式还有哪些?学生能够想到:“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从……从……从……”等等。接下来,学生再思考:这些类似的句式能不能在课文中换着用?为什么?最后,教师让学生选择一种句式,写一写同学们在课间活动的情况。
许多时候,学生发现教材中有很好的语言表达方法值得学习,习作时却不知道怎么写。为此,教师要创设合适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找到表达的突破点。
一是创设互相转换的学习情境。教材中有多种文体,虽然每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有些文体之间是可以互换的。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安排学习的有说明文《太阳》《松鼠》,《太阳》的表达比较平实,学生很容易读懂;《松鼠》的表达带有文艺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可以创设情境:三年级小朋友读了《松鼠》后觉得作者的语言表达有些不好理解,你能不能运用《太阳》的表达方法,改写《松鼠》,让三年级小朋友能够清楚地读懂松鼠的生活习性。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改写文本,运用《太阳》中的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方法介绍松鼠的生活习性。学生改写好之后,教师让学生将自己的习作与《松鼠》的原文进行比较,看看自己更喜欢哪种表达。
二是在留白处发挥想象,开展练笔活动。教材中的留白是适合学生开展表达训练的突破点。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教材中的留白点,创设想象情境,补写想象的内容。如《乡下人家》中有人们在屋外一边吃晚饭,一边聊天的场景描写,这与当下学生熟知的就餐情形很不一样,这就是文本的艺术留白。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自己就在文本中描写的乡下吃晚饭,看到了怎样的饭菜、餐具、风景,怎样与人们交谈……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走进教材又跳出文本,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体现了让学生动起来的要求,这就是教师用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的有效抓手。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教材中找准实践路径为切入点,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寻找表达内容,感知表达顺序,学习表达方法。
如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阅读链接”中的剧本开头改编课文,演一演这个故事,这就包含着大量的学习实践活动。首先,学生要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这个故事,做到能够熟练地讲述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其次,学生需要从“阅读链接”提供的例子中学习改编剧本的知识,掌握旁白和台词的写法。最后,学生还要把课文内容进行适当转化:哪些可以通过旁白呈现,哪些能够转化成人物的台词,哪些地方需要增加旁白的内容,哪些地方可以减少人物活动等。学生明白了这些内容,才能把课文内容改写成适合表演的剧本。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的范例,让学生从中感知语言表达规律,领悟表达秘妙,提高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