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统编教材“小练笔”运用策略

2022-06-17顾惠玲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力布落花生小练笔

顾惠玲

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以短平快的方式开展的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在统编教材中被称为“小练笔”,安排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编者增加了大量的“小练笔”,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语言及表达方法,达到读写结合、读写转化和读写共同发展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小练笔”在课堂上的运用,在以写促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实践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课堂上的“小练笔”通常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的,是为学生走向深度阅读服务的。

一是用“小练笔”引领读的方向。在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基本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教学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是考验教师教学智慧的问题。教师如果采用“小练笔”的方式,就能找准阅读教学的方向。比如,《猎人海力布》一课中安排的“小练笔”是:“根据课文,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这样的“小练笔”需要将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连贯起来进行介绍,才能体现它的来历。据此,教师可用“小练笔”为抓手,设计一系列阅读任务:一是在默读中弄明白课文写了海力布的几件事;二是在每件事中提取关键信息,用关键词句进行概括;三是细读其中的一件事,围绕关键词说说你眼中的海力布;四是借助表格梳理海力布在几件事中的重点信息,纳入海力布的个人简历中。这样一来,学生为了完成“小练笔”,就要开展一系列阅读课文的活动。

二是用“小练笔”提升读的层次。在阅读活动中,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只是一个基础性的学习目标,对应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阅读活动的目标是多层次的,学生的思维、情感、精神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要在阅读中获得相应的发展和提升。阅读中的“小练笔”往往助推学生循序渐进、拾级而上,有效达成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比如,学习《落花生》一课,学生通过阅读通常都能够懂得作者借花生来传达自己的内心志向,从中明白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初步理解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抒发感情的方法。但是,这些似乎都是老生常谈的东西,难以打动学生的心灵进而引发感情共鸣。为破解这一难题,教师可以适时引入课后“小练笔”,让学生尝试从竹子、梅花、蜜蜂、路灯等事物中找到自己敬仰的某种品质,努力将二者融合起来,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抒发自己的情感,真正在事物中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再来理解花生的品质中蕴含的做人道理,就显得很自然了。

在读写关系中,读常常被视为输入和吸收,写被看作输出,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是说读的深度和广度对写的质量和水平会产生重要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中努力寻找那些适合学生吸收的表达典范为例,让学生从中学习高质量的表达范式。

一是寻找典范的句式表达。典范的句式是指语段中包含的特点鲜明的句子,受学生喜欢且模仿起来难度不大。这样的语段仅凭学生喜欢,容易出现模式化倾向,对学生的语言发展作用不大。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有特点的语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从该语段中提炼表达方式,成为仿写语段的支架。之后,学生在适宜的情境中进行迁移运用,就显得水到渠成了。比如,《花钟》第1自然段很有特点,描写了多种花儿开放的情形。学生反复诵读这一语段,再仔细揣摩语段中的表达方法,就能够懂得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写花儿开放,从中提炼出表达方式:“时间+花名+拟人化的开放动作”,学生用这样的方式仿写语段,就水到渠成了。

二是关注典范的表达方法。所谓典范的表达方法是指课文中出现的符合学生学习需求又有一定规律性的写作方法。这样的方法往往隐藏在语言文字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体会。教师选择或创设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加以运用,才能在表达实践中深化对典范表达方法的认识。比如,《走月亮》第6自然段写月下的景色,如果学生只是粗略地去读,在初步理解段落大意(“我”和妈妈在月亮下看风景)后就难以再有作为。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注意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具体写“我”和妈妈在月亮下散步看到的景象的——首先是听觉方面,“唱着”“拍打着”等词语都是体现听觉效果的;其次是嗅觉方面,“甜香”引发了作者对多种水果的猜测;再次是视觉,“银光一闪”“看,稻谷……”这些都是作者在月光下的所见;最后是想象,沟水“很满意地响着”“春天……”这些语句组合在一起,把月光下的景象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可以模仿作者的写法,开展“小练笔”训练,仿写月光下的某个情境。

在教学中,读与写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读的过程中有机融入写的活动,能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写的过程中有效运用阅读中学习的表达方法,能够写得更有章法。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需要将读与写深度融合,助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教学《落花生》,课文所在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指向表达的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不难看出,本单元中阅读和写作都聚焦感情的表达——借助一种具体的事物来抒发感情。在学习《落花生》课文时,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本篇课文与单元内的其他三篇课文都是间接抒情,但抒发感情的方法还是有区别的。其他三篇课文采用的是借物抒情,作者所抒发的感情通常蕴含在描写的事物中;《落花生》采用的是托物言志,作者在写作前内心已经有了一种特定的情感,后来找到了合适的对象进行抒发。为了完成《落花生》课后的“小练笔”,教师就需要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花生的特点与做有用的人之间的契合点,然后再用一个故事作载体,完成感情的抒发;在练笔时,学生先要想清楚自己想抒发怎样的感情,再思考哪个事物能够对接这一感情,最后确定在怎样的故事中抒发相應的感情。

总之,教师根据编者意图在课堂上开展“小练笔”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海力布落花生小练笔
猎人海力布
《猎人海力布》缩写
《猎人海力布》缩写
缩写《猎人海力布》
各极其妙的《落花生》
——许地山、老舍同题散文《落花生》比较赏析
秋天,落花生
浅谈小练笔在教学中的作用
课堂小练笔有效指导的尝试与探索
打开学生作文思路的探索
巧借导图之力,有效指导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