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常态化下如何做好健康管理

2022-06-17

农家参谋 2022年2期
关键词:医用消毒口罩

科学防疫 从选对口罩开始

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今天,如何选择口罩,就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医用口罩、防护口罩,防护作用有区别吗?戴了口罩还感冒了,难道防护没有用?除了传统的医用防护口罩和外科口罩,不少朋友为了追求更高的防护级别,非N95不买,这对吗?

今天就让我们再来学习一下口罩到底该怎么选吧。

看口罩名称,不如看执行标准

通常医用口罩的防护级别高于普通口罩,但是现在药店里和网络上出售的口罩名称“千奇百怪”,比如一次性医用口罩、一次性使用口罩、一次性防护口罩、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等,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其中的区别。

其实,无论名字怎么变,只要找到它们的“执行标准”就能从根本上区分了。正规的医用口罩生产执行的是医用卫生标准,比如医用外科口罩对应的是YY0469-2011;一次性医用口罩的则是YY/T0969-2013。不过,市面上医用口罩并不多见,多为“一次性防护口罩”,它的执行标准为GB/T 32610-2016,也就是“国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照国家出台的《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非医用一次性防护口罩主要的防护对象是空气污染,而非病毒等病原体。除此以外,有些口罩虽然也印有执行标准,但却属于企业内部的标准,比如q/fK01-2017,这种口罩的防护能力就难以保证了。

总结一下:防护作用由强到弱分别是:医用卫生标准(YY)>国标(GB)>企业内部标准。

防护力够不够,并不是看谁更厚

口罩之所以能够对病原微生物以及空气污染物起到防护作用,不是看布料厚不厚,而是取决于关键防护成分——聚丙烯熔喷布!医用口罩以及正规防护口罩由里外两层无纺布以及中间一层聚丙烯熔喷布构成。直白点说,包含聚丙烯熔喷布越多,防护级别也就越高。

按照要求,正規厂家的防护口罩外包装上一定要标明构成成分,对于那些没有标明执行标准和结构成分的口罩,消费者就要尽量避免购买了。

阻隔病毒,只看防护级别可不够

很多人搞不懂一个事儿:N95和KN95,谁的防护力更好?其实,这两者的防护水平是一样的,只不过属于不同国家的生产标准。N95是指符合美国NIOSH认证的口罩,而KN95口罩符合的是中国GB2626-2006标准。两种口罩对于非油性颗粒物的防护效率都不小于95%。

那么,是不是防护级别越高的口罩,越值得购买呢?根据《日常防护型口罩技术规范》,防护级别特指针对空气污染的防护,而空气污染物和病毒等病原体的防护有很大不同。我们常见的N90/95/100,针对的并不是病原微生物的防护级别。就算是防护力已经看似很高的KN95、N95口罩,也存在医用和非医用的区别。

拿非医用KN95来说,它的生产标准为 GB2626-2006,即防尘口罩标准,也就是工业防护的意思。若要满足医用,则要符合GB19083-2010标准。虽然医用和非医用都能达到95%的过滤性,但是医用标准多一种“表面抗湿性”,也就是能够防护体液喷溅。因为医护人员有可能接触到患者的体液、痰液和血液,所以这一层要求是非常关键的。总的来说,我们能买到的KN95口罩多符合GB2626-2006,对于普通人的日常防护已经绰绰有余,医护人员则必须使用符合GB19083-2010标准的医用口罩。

呼吸阀口罩,不建议疫情期间使用

有一些人认为,带呼吸阀的口罩看起来就很厉害,但其实正相反,无论是流感高发期还是新冠疫情期间,带呼吸阀的口罩都是不建议甚至不应该佩戴的。

所谓呼吸阀,是为了减少佩戴者呼吸阻力所设计的,也就是吸气时关闭从而隔离外界,呼气时打开来帮助呼吸。防护级别越高的口罩,空气滤过的阻力越大,呼吸的费力程度也就随之提高。对于儿童、老人或呼吸功能欠佳者,长时间佩戴口罩会加重缺氧。因此,戴呼吸阀口罩应该慎重。

但是,这种设计的初衷是应用于空气污染,并非各种病原微生物疫情的防护。因为疫情期间,每个人都可能是病毒或其他病原体的携带者,佩戴呼吸阀口罩虽然可以防止外界病原体吸入,但是佩戴者却可以畅通无阻的播散自己的病原体。也就是所谓的“保护自己,不保护他人”,对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隐患。

一个口罩戴几天很可能等于没戴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口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卫生部门提示,一个口罩不能无限期、无限次使用,“超期服役”将使口罩的防护效能大大降低。“口罩使用时间过长,佩戴方法不对,都有可能导致防护失效。”湖南省胸科医院院感科主任黄希提醒,戴口罩,常通风,勤洗手,不聚集,保持社交距离,依然是最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但在落实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

“防疫最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戴口罩。”黄希说,研究表明,新冠病毒携带者与健康者近距离交谈时,若双方都未佩戴口罩,传染率高达90%;若健康者戴了口罩,而新冠病毒携带者未佩戴口罩,传染率会降至30%;如果新冠病毒携带者一方戴了口罩,飞沫量会大大减少,传染率降至5%;而双方都戴了口罩,传染率仅1.5%。

随着疫情形势愈加严峻,很多人开始佩戴口罩。是不是戴了口罩,就万事大吉呢?黄希表示,并非如此。石家庄有位确诊患者61岁的王某参加婚礼当天还是戴了口罩的,几天后发烧就医,随后被确诊。

“有的人一个口罩戴一天,或者好几天,这都是错误的。”黄希说,口罩的防护是有时效的,随着口罩使用的时间越长,它的防护效果也在不断下降。如果超过了使用时限,哪怕戴着口罩也没有任何防护效果。国务院印发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指出,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均为限次使用,累计使用不超过8小时。职业暴露人员使用口罩不超过4小时,不可重复使用。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有的人为了交谈或者饮食方便,将口罩拉至下颌、脖颈等位置,这也是错误的。黄希说,我们的下颌、脖颈暴露在外面,易受到病毒污染,将口罩拉下来,会让口罩内侧受到污染,再重新戴回去时,易经由口鼻感染上病毒。所以如有需要,我们可以直接捏着口罩的耳挂或者橡皮筋,将它摘下来,装入密封袋,妥善保管。摘取过程中,手不要接触口罩内外层,避免污染。

废弃的旧口罩不能随意丢弃。“没有正确处理废弃口罩,很可能导致二次污染。”黄希说,使用完口罩后,要捏着口罩内侧(贴脸面)进行三次对折,用两侧的耳挂或橡皮筋在口罩上缠绕两到三圈,有条件的可以对它喷洒酒精或消毒水,放入垃圾袋密封,再将其丢入有害垃圾箱或专门的废弃口罩垃圾箱。做完这一切后,记得洗手和消毒,避免被感染。

黄希强调,我们千万不要抱有“我戴了口罩就很安全”的想法,而疏忽大意了上述细节。

戴口罩前需要抖一抖吗

可以肯定地说,从正规渠道购买的符合国标的医用口罩,都是安全的,当然谁要是喜欢挥两下再戴也没问题,只是效果不明显,也没什么必要。

环氧乙烷是什么

为什么用它来消毒?环氧乙烷,化学式是CHO,缩写是“EO”,是一种常见又好用的消毒剂。

环氧乙烷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够与微生物的蛋白质、核酸发生非特异性烷基化作用,让它们失去正常功能,这样就达到了灭菌的效果。而且这种杀伤是广谱的,像细菌、孢子、芽孢、病毒等,统统都能杀死,可以说是灭菌小能手了。

而且环氧乙烷还有一个巨大的优点,就是它能在“又冷又干”的条件下工作。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随便什么东西加热到二三百摄氏度那肯定能杀死病菌,但口罩之类的东西到这个温度就彻底坏掉了。而高压灭菌锅虽然只用加热到120℃-130℃,但会产生大量的水汽,出锅还得晾干,很多东西是禁不住水泡的,也会坏。

而环氧乙烷就没有这种问题了,因为环氧乙烷沸点低,蒸汽压也高,消毒时只需要温度维持在50℃左右,就能很容易地进入待消毒物品的任何缝隙角落,做到全面消毒。而且由于环氧乙烷是以气态来消毒,也不会出现泡坏东西的情况。而且环氧乙烷也不会腐蚀常见的材料,比如塑料、纸、棉、化纤、金属、陶瓷等。

正因为这些优点,环氧乙烷成了目前最主要的低温灭菌方法之一,像什么食品包装,婴儿纸尿裤,卫生巾等,都可以用环氧乙烷来消毒,当然,也包括医疗器械比如口罩。

环氧乙烷消毒口罩,到底危险不危险?

有一说一,与很多消毒剂一样,环氧乙烷确实也有一定的毒性,如果一次吸入太多环氧乙烷气体,会当场中毒,而频繁接触环氧乙烷,也有损健康,并会增加癌症风险。但是,这些危险因素,只有相关行业的从业工人才需要防范,普通人不用为此担心。

而且,正是由于环氧乙烷有一定的毒性,国家对使用环氧乙烷消毒口罩,是有着严格标准的。根据行业标准《医用外科口罩》(YY0469-2011)规定,经环氧乙烷灭菌后的口罩,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

也就是说,我们拆开包装拿出一個口罩,剪下来1克的口罩面料,拿去提取并测量,里面的环氧乙烷不应超过10μg。为了达到这个标准,使用环氧乙烷消毒的口罩,需要先在通风的解析室晾1-2周等环氧乙烷消散,这之后过2周再进行无菌测试,达标才能出厂。所以,我们平时使用的口罩,环氧乙烷的含量早已微乎其微了,而且我们在佩戴口罩的时候,剩下的那一丁点环氧乙烷,一部分也会跑到空气中去,我们实际吸入的就更少了。

对比一下环氧乙烷的残留极限就会发现,以一个医用口罩重约3g计算,每个口罩最多含30μg环氧乙烷,按持久接触,每日剂量≤0.1mg的话(1mg=1000μg),每天得生吞至少3个口罩才可能超标,前提是你吞的时候还得捂得严严实实,不然环氧乙烷就会跑到空气中去了……(思想实验请勿模仿)

戴口罩之前有必要挥舞吗?

增加通风确实可以让环氧乙烷尽快挥发,但是,像视频里说的那样,仅仅靠挥动几下口罩,就真的有效吗?

还别说,真有研究者做过通风对口罩中环氧乙烷含量的影响,他们将刚刚用环氧乙烷消完毒,放置几分钟后的医用口罩,分别放在超净台里用强风吹拂不同的时长,再测量环氧乙烷的含量,通风确实可以降低口罩中环氧乙烷的残留,但是,用强风吹也要数分钟之久才能将环氧乙烷含量降低少许,所以把口罩随便挥几下,效果恐怕不会像视频说的那么明显,这可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予以确认。

总结一下,环氧乙烷是很好很常用的消毒剂,只要残留量控制在安全范围,那么使用它就是安全的,而对于合格的口罩,并不用担心有环氧乙烷威胁健康。要知道,目前各地仍有零星新冠疫情,除了打疫苗,少聚集,戴口罩算得上是最物美价廉的防护手段了,千万别因噎废食不戴口罩了。

应该如何做好疫情常态化下的健康管理呢

共餐有风险,分餐好处多

连日来,各地疾控部门呼吁,尽量不要聚餐,私人聚会聚餐等也应在10人以内。

围桌而食,多人共餐,是我们当下的用餐习惯。但这种亲密无间的用餐习惯,却很容易让病毒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使同桌者交叉感染。湖南省胸科医院感染科主任黄希指出,使用公筷和保证家庭卫生消毒,对于防止病毒传播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她说:“使用公筷公勺,可以大大降低病毒传染的风险,但是更安全的方法是实行分餐制。”

分餐制,即就餐者每人一份饭菜,各自单独享用。黄希建议,不同的家庭成员使用不同颜色的餐具,以方便区分,每个人都拥有专属自己的碗筷。要杜绝“餐桌热情”,不要给长辈“敬菜”,也不要给孩子夹菜,这样可以防止病菌传播。

有的人认为,分餐制是国外的产物。黄希说,其实在我国共餐制的历史不过1000多年,比这更古老的传统是分餐制。早在商朝,人们就采取分餐制,一人一份食物。在湖南省博物馆,至今保存着西汉时期分餐制的食案和各式餐具。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我们不妨重新恢复分餐制的传统。黄希说,分餐制不仅更加卫生,还能节约粮食,均衡营养,防止儿童偏食。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洗手要认真,选对消毒水

在疫情严峻的形势下,戴口罩、减少家庭聚会,通风、消毒,做好个人防护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而且还要做对。

戴口罩讲究正确的戴法,洗手也讲究正确的洗法。黄希介绍,要在流动水下淋湿双手,取适量洗手液(肥皂),均匀涂抹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然后揉搓15秒。洗手揉搓有个七字口诀,即内-外-夹-弓-大-立-腕。第一步掌心互相揉搓,然后掌心对手背交叉揉搓,掌心对掌心十指交叉揉搓,这就是“内-外-夹”;“弓”就是十指弯曲,如弓,紧扣着转动揉搓;之后将拇指握在掌心转动揉搓,还有指尖揉搓,最后清潔手腕。这样才能保证手部的彻底清洁,避免病毒经由手从口鼻进行传播。出门在外,也要备好含酒精消毒产品作为肥皂和流水洗手的代替。

新冠病毒可以人传人,也可以物传人。除了对手部清洁消毒外,还要对接触的物品消毒。黄希说,对物品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比如84消毒液,或者75%的酒精。但是对于不同物品的消毒,消毒水的选择是不相同的,没有选择正确,也不能达到消毒的效果。

对厕所便池及周边,可用有效氯为2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对地面、墙壁,或者拖布和抹布等卫生用品,可用有效氯为10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对家用物品和家具表面,则要用有效氯为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擦拭;而对衣物、被褥等纺织品,可通过蒸汽或者煮沸消毒15分钟,或者用有效氯为25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液浸泡15分钟后,再清洗也可消毒。

除了这些外部防护措施,大家还可以加强锻炼,健康饮食,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来达到内部防护。做好内外双重防护,预防病毒感染。黄希提醒,若出现咳嗽、流涕、发烧的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就诊。

居家隔离,做好优化

优选居家烹饪。建议适量储备食物,优选家中烹饪制作,烹调方式多采用蒸煮焖等少油的方式,避免油炸、少油煎。

食用量要适宜。定期称量体重,测量腰围,以防体重快速增加。集中隔离点提供营养餐的分量,力争满足大多数人的食用需要量,换句话说是对部分人会存在过量的问题。因此,在食用时要有意识地控制食用量,同时也要预防食量过少。

补充维生素D。不管居家还是集中隔离,冬天本身太阳光就不强烈,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会导致自身维生素D合成不足。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作用,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性免疫调节剂,其缺乏可能引起头痛、食欲减退、精神疲劳、情绪低落、易怒等症状。建议每天补充维生素D,成人每日推荐量为10微克。

补充膳食纤维。肠道健康需要足量的膳食纤维和适量的运动,在隔离期间,这两块都是薄弱环节,很容易诱发便秘,消化不良。紧张而焦虑的情绪会进一步加重人体微生态的失衡。给肠道益生菌足够的“粮食”,肠胃好,心情也会好,因此适量的膳食纤维补充就是最好的选择,建议每天25-30克。

敞开心扉与朋友对话。隔离意味着一个人独处一段时间,离开喧嚣的人群,回归自己。一下子过渡到三缄其口、惜字如金的状态是多么的不易。

这时候我们需要一位知心朋友,朋友可以是一本好书,一些好看的、有深度的电影电视剧。当然还可以是一个人,让我们去沟通、去交流,去发自内心的微笑。

心理建设。疫情常态化,每个人都身居其中,我们既要积极防护、减少不必要的外出风险,还要积极工作积极生活,不抱怨不彷徨。

开展锻炼。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咫尺之间的余地是有限的,这个时间就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躺到床上做卷腹运动、仰卧起坐、俯卧撑等,或者在空地上做高低跳、空摇跳绳等。

运动不仅能促进人体代谢,还能产生快乐的荷尔蒙,运动对肌肉的刺激能排除人精神上的寂寞。

注意防护。个人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安全出行,不聚堆,不扎堆;居家卫生,勤换洗,常通风;日常保养,重营养,常运动;关注孩子,常沟通,多陪伴。

Tips:

●目前医用口罩标准要求“经环氧乙烷灭菌的口罩,其环氧乙烷残留量应不超过10μg/g”。

●目前没有证据显示相关口罩标准的环氧乙烷残留量指标要求(≤10μg/g)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口罩从进行环氧乙烷杀菌,然后经过工厂解析、仓储、运输、销售,最后到消费者手里,至少要经历一个月的时间,环氧乙烷是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合物,穿透能力很强,基本不存在残留。CD9BCCEA-E947-4434-A48A-42FDB485E928

猜你喜欢

医用消毒口罩
医用生物敷料栓对肛肠病术后疗效的观察
改良医用防护服的穿着舒适性与防护性能分析
戴口罩
戴口罩的苦与乐
消毒,大头有话说
家庭消毒, 你真的做对了吗
医疗器械:千亿市场面临洗牌
雾霾口罩
医用酒精如何配制
门把手消毒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