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汨罗江,流淌着诗意与悲伤

2022-06-17黎孝民

雪莲 2022年4期
关键词:汨罗江屈原杜甫

一条河流的传说

汨罗江,是平江、汨罗人的母亲河。她就像一位慈母,割舍不了对骨肉亲情的牵挂,用甘甜的乳汁,滋养着世世代代的两岸儿女和阡陌纵横的万顷良田。

也许,是对大诗人屈原、杜甫常怀敬仰之心的因由,于是,我几次翻山越岭,涉水过江,从洞庭湖经汨罗,造访屈子祠,沿汹涌湍急的江流逆江而上,拜谒平江杜甫墓,到江西修水县寻觅汨罗江源头的踪迹与根脉,到台湾诗人余光中祭屈诗笺《汨罗江神》的诗行中去找寻“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的意境。

江西是湖南人的远亲,他们共祖同宗,血脉相连。

汨罗江,这是一条从老表的家乡——湘鄂赣交界处的江西省修水县黄龙山梨树埚山谷里发脉的河流。黄龙山,是三省交界的天然屏障和自然分水岭,山川深重,钟秀奇多,谷幽林静。那一股股清泉从山体无数奇峰异石的褶皱里与岩缝中渗漏汩出,汇集了海拔1600余米高的幕阜山山脉迂回曲折的万千条溪流,一路上跌跌撞撞,躲躲藏藏地拥挤过一座形如巨牛的石牛寨。万涓成流,这时的一江碧水,宛如一颗流动的祖母绿玉石,在山谷中静静地流淌。

每年一到三月的雨水季节,江水便像一位深藏闺中的千年处子,已成长得丰腴且饱满,在江南春天的桃花汛里,身披一蓑烟雨,踏着江涛上的一叶竹筏和几千年沉淀的人文与风土人情,怀抱一把琵琶,沿水路弹唱而来。江水跳过龙门桥,纵深奔流。待河床开阔平稳后,流到平江县的长寿街、嘉义镇和汨罗市境内便已成浩荡之势,如一条苍龙延绵向西,潺潺地流泻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

汨罗江,江名特殊奇異。她从躺在岁月角落里泛黄的古字典中走出来,“汨”(mì)与“汩”(gǔ)字形相似,古义相近,像一对孪生兄弟。“汩”意为治理,或涌出的泉水。“汨”冠名于江,再不与“汩”通用。平江县因汨水静淌而得名,汨罗市的命名也来自汨水。也许是北方的河流都叫河而南方的河流都称为江的缘故,这条从江西修水流淌到洞庭湖的河流就叫汨罗江,千百年来生生不息,奔腾不止。

汨罗江,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河流,一直在漫长的岁月里静默流淌,即使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上认真查找,它也并不显眼入目。

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绝大多数河流的流向都是“自西向东”流动的。那么,汨罗江这条江南的河流为什么却是自东向西一反常态的流向呢?只要你随意浏览中国地图,不用仔细寻觅,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甘肃陕西北部河西走廊的疏勒河与新疆西部的伊犁河三条粗硕的蓝色线条便赫然入目,这三条河流反其道自东向西流动。这种现象是因地势“东高西低”所造成。河流在地表的流动方向主要是受到地形因素的影响,俗话说“水往低处流”,自然界的水总是从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汨罗江也不例外。

汨罗江,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河流,她从历史的硝烟和血雨腥风中走来,千百年来,滔滔江水日夜不停地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传说与故事。历史上,有明朝朱洪武血洗这片土地的残酷,有太平天国石达开从这里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清兵重围的悲壮,有北伐时军阀吴佩孚在这里上演汨罗江战役的惨烈,有彭大将军在这里揭杆起义的英雄壮举……

公元前278年,楚国一位六十二岁的叫屈原的诗人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河泊潭殉国,事隔一千多年的唐朝大历五年(770年)冬,一位五十九岁叫杜甫的诗人也在汨罗江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段的一条小船上病逝。二位伟大的诗人,就这样魂归汨罗江。

汨罗江,她并不是因为自东向西流动的特殊性而出名,也不是因为朱洪武、石达开、吴佩孚和彭德怀等历史风云人物而闻世,而是她像一条洁白的哈达,从幕阜山山脉的群峰里款款地飘落下来,流经江西与湖南这兄弟二省,他们一脉相承,一衣带水,带出了平江的杜甫和汨罗的屈原两位诗人,他们都长眠在了汨罗江江畔。从此,屈原与杜甫的诗行,千百年来一直流淌在汨罗江的江水之上,让一江的江水铺满了诗意。从此,这条江流便名声鹊起,蜚声华夏。

屈原与端午节

从记事的时候起,每年的端午前夕,母亲都会用红、黄、蓝、绿、紫等5种颜色的线做成流苏,系在香囊上,再把这五根线混在一起,搓成一条细细的花线,绑在我们兄弟的手腕和脚脖上。过节那天,我们个个心里都美滋滋的,不停地比划着谁的五彩线更漂亮,谁的香包更香。往往这时,我就会不厌其烦地问母亲:为什么端午节要系五彩线、带香包?母亲说:五彩线是长命缕,香包是去秽包,带上它就会保佑你一生平安。而每次吃粽子时,我都会很天真很好奇地问母亲,我们为什么每年到了五月初五这天都要吃粽子呢?母亲告诉我说,吃粽子是与一个叫屈原的人有关系。我又接着问她,屈原是谁呀?母亲同上一代其他农村老人一样,没有上过学一字不识,母亲竟一时语塞,无法回答我的问题,她对这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知半解。她不知道屈原是哪朝哪代人,不知道他的政治理想,不知道他会吟诗作赋。往往这个时候母亲就会催促我趁热吃粽子,说小孩子问这么多干吗?面对我一次次的追问,母亲就应付我说,吃粽子是一个叫屈原的清官遇到了一个昏君,因他报国无门就在五月初五日那天投江自尽了,所以世世代代的华夏子孙在这一天都以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虽然是口口相传的故事,但饱含的情感却是真挚而深远的。现在想来,母亲也许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的,所以屈原的故事她也只略知一二,似懂非懂。

上学后,我怀着一种求知的欲望,读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其中耳熟能详的句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我从小就读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每读一次,我的眼前便浮现出一次屈原他那“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峨冠博带,衣袂飘飘,抬头仰望”的高大形象,心中涌动的一种仰慕之情不禁腾胸而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了《楚辞》等很多有关屈原历史记载的书籍,他三次遭朝廷流放和投江殉国的非凡经历在我的眼前渐渐地豁然开朗起来。

据史料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进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只好跟那些执政的贵族们一起狼狈不堪地逃难,“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县)”。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这一年大概是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当时六十二岁。

屈原怀石投江后,楚国百姓异常哀痛。沿江的渔民争先恐后地划船去抢救屈原,可一直找寻到洞庭湖仍无踪迹。他们又返回家中拿来饭团投入江中喂鱼虾,让鱼虾吃饱后不再去伤害诗人。后来,人们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再发展成今天用粽叶包裹棕子。

在我的老家湘北,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挂上了辟邪消灾的菖蒲和艾草,还有包粽子、赛龙舟、熏苍术、熏白芷、喝雄黄酒等习俗。那透着浓浓粽叶清香的粽子,是我们孩童时代的最爱,红枣粽、腊肉粽、赤豆粽、葡萄干粽……令人回味悠长,垂涎三尺。

赛龙舟(又称龙舟竞赛、龙舟竞渡、龙舟竞漕,而闽粤地区的人们则习惯称为爬龙船),是中国、越南、日本以及琉球群岛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一些东亚地区的地方民俗活动。现在,龙舟竞赛已发展为一项水上体育运动,在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沿海、沿河地方定期举行。它除了是中国全国运动会的项目之一外,也于2010年在广州主办的亚洲运动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

1950年11月22日,在波兰华沙成立的世界和平理事会,于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在赫尔辛基通过决议,颁布了纪念当年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确定中国的诗人屈原;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之一弗朗索瓦·拉伯雷;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威廉·莎士比亚。屈原才华横溢、遗世独立,人尽皆知,他已成为汨罗一个举世瞩目的文化标签。

朝拜屈子祠

屈子祠,是战国时楚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祠堂。

汩罗市往南10公里,有一处矗立于汨罗江北岸的山冈,叫玉笥山。说它是山,其实是一个山丘,它并不显得高峻,海拔只有58.5米。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许是因为玉笥山上屈子祠的祠中供着屈原这位大诗人的缘故,故而来自全国各地瞻仰拜谒屈子祠的人们络绎不绝,香火不斷。山上每天都是人声鼎沸,青烟缭绕。

早年,我就对屈子祠神往已久。之前,我多次查阅过《湘阴县图志》:屈原被放逐到汨罗江时,他的住宅在“吴山烟锁子胥祠,汨罗水绕三闾宅”的南阳里,“南阳里屈原旧祠地也。”宋代朱熹守潭州,奉旨重修三闾祠(屈原殉国不久,人们将南阳里破庙修复改造成了三闾祠),落成那天恰逢端午节,继守潭州的真德秀亲临凭吊,作《祭屈原文》曰:“伊南阳之吉里兮,祠妥灵而尚存。”后因有僧人居住,从前一度还叫过南阳寺。如今,玉笥山找不到他住宅的遗址,但所有的文字记录表明,南阳里是屈子祠的前身。到了明朝初年,福建翁氏迁居到此,将此地改为翁家洲,沧浪河上的小桥也改成了翁家桥,而南阳里这个地名就渐渐地被后人所淡忘。公元前278年,屈原投汨罗江以身殉国后,“楚人为之立祠,汉末犹存”。到了清朝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541年),知县戴嘉猷拆南阳寺僧舍徙建于玉笥山隔江对岸的凤凰山,复名汨罗庙。后历代多有修缮,两易其址。清朝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祠宇被汩罗江发洪水淹没,祠墙浸泡损坏严重,知县陈钟理以屈原曾在玉笥山居住过为由,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遂将汨罗庙搬迁至玉笥山,改名为三闾大夫祠。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乡贤名仕集资修缮,更名为屈子祠。20世纪80年代初,汨罗当地政府再次维修扩建,成了全国纪念屈原的唯一幸存古建筑,也是一个全新的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屈原文化研究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中华民族文化荟萃之地。2001年6月,屈子祠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列入全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在岁月中更替,历代以来,有不少文人骚客曾来这里凭吊屈原。西汉贾谊在赴长沙上任途中曾专程来访,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大作《吊屈原赋》,并在附近的江洲上焚香烧纸以作纪念。不久,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也来此拜祭,他对屈原、贾谊都寄予同情,为二人写了一篇合传,后世因而往往把贾谊与屈原并称为“屈贾”。

在汨罗老百姓的心目中,除了春节以外,最重要的节日就是端午节。这里的人们,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一定会三五成群地前来朝拜屈子祠。

2018年,当五月的龙舟号子响、粽子飘香时,我随同岳阳市诗歌学会的诗人们前往汨罗江江边的玉笥山寻访屈子祠,凭吊爱国诗人屈原。

玉笥山,形状像竹箱,古代人称竹箱为笥,有人用“石冷虫声瘦”来描写玉笥山。

正值初夏,山上古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松柏青翠,楠竹参天,树木密匝葱茏,含青吐翠。从春天成长到夏日的太阳亮色,已开始威风八面地照射出耀眼的强光。我们沿着一条蜿蜒延伸向玉笥山的山路爬行,这是一条幽寂的小径,蛰居在屈原居所的前方已有二千多年。她宛若一位不染纤尘的女子,将路边盛开得最鲜艳的野花,环佩扦插于发间,没有精装与修饰,也没有华丽与妖艳,只有朴素与洁雅,如黄昏时分的夕阳一样沉默低调。那满目的云霞锦缎,已是遥远而古老的时光。也许,小径两边的这些花草,就出自诗人二千多年前那一双圣手的栽种,年年岁岁,生生不息,才有了今天这般灿烂的模样。

我在如扯炉般的喘息声中征服了这座像竹箱一样的山顶。转过一片枫树环绕的幽林,一块花岗岩石坪便豁然开朗起来,坪前一条陡峭的石阶可下至汨罗江江边。百年古树烘托下的一处红墙围绕的寺庙光彩夺目,我的眼神为之一亮,一座八字形牌楼式山门就呈现在眼前。大门上端蟠绕的石龙正中,镌刻着“屈子祠”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稳重浑厚,在百年劲松翠柏的掩映下熠熠生辉,这应该是我心念已久的屈子祠了。祠前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山迎接了我们这一行满面风尘的不速之客。

屈子祠,恢弘、清幽、肃穆、庄严而典雅,这是给我的第一感觉。至今保存完好的建筑有正殿、信芳亭、屈子祠碑等。正殿为砖木结构,单层单檐,青砖砌墙,黄琉璃瓦覆顶,风格古朴秀雅。祠宇全殿分为三进,由前厅、中厅、后厅及厢房、走廊组成。前后、左右两侧有天井,布局谨严宏敞。第一进是前厅,厅堂两边墙壁上挂着古往今来名人的楹联、诗句。“江流不尽留秦恨;弦曲難弹悟楚心。”这对楹联,精辟地概括了屈原忧国忧民、大义凛然的伟大壮举。中、后进之间有过亭,过亭墙壁嵌有许多石碑,镌刻着后人凭吊屈原的诗文词赋。祠周围有骚坛、独醒亭、濯缨桥等古迹,以及近年新修建的招屈亭、藏骚阁、屈原碑林等名胜。

踏进一扇洞开的山门,扑入眼帘的是红柱白墙绿檐,像极了一块五颜六色的画屏,映衬着门洞上方介绍屈原的17幅生平及《九歌》中部分篇章的写意彩色浮雕和壁画。这一组石灰塑,像一个时空的隧道,将我引领穿越到历史深处的烟波浩渺中,思绪放飞到了诸国纷争刀光剑影的战国时代。透过历史的烟云,屈原大夫与汨罗江、端午节的生死情缘,如同电影银幕上的回放,清晰入目,令人扼腕叹息。

屈原,湖北秭归人,战国后期楚国贵族。他二十几岁就出任楚怀王的左徒(相当于副宰相),深得怀王信任。他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实现富国强兵。但他的政治主张遭到一些同僚的嫉妒与谗毁,后被黜为三闾大夫,流放汉北,顷襄王时再度流放江南。屈原面对小人的挑拨离间,众臣不辨是非,他当时是带着万般的无奈被迫流放到异地他乡的。第三次流放时,屈原满怀愤懑,在贫病交加中渡长江,过洞庭,徘徊于湘水、沅水流域,生命的最后三年居住在玉笥山上。公元前278年,秦兵攻陷楚国的都城郢都,面临亡国危机。据《楚世家》载:“二十一年(公元278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庙夷陵(今宜昌),楚襄王兵败,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今河南淮阳)”。这时屈原的爱国之心和复国之梦彻底破灭,他倡导国家团结的壮志未酬,为君主效力的愿望未圆,谁也无法理解他的赤诚之心。的确,他如果随波逐流,原本可以同君主一样沉浸在欢愉快乐之中,享受风花雪月歌舞升平,但保家卫国的责任心迫使他力挽狂澜,楚国的弱势与亡国让他忧心忡忡。面对昏君的无能与奸臣当道,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由失去希望到绝望,在这样忧愁幽思的心情下创作了《离骚》。玉笥山,是诗歌《离骚》最后的篇章。而沉沙港,是跳下一腔国殇忧愁的地方,也留下了《怀沙集》淡淡的墨迹。

屈原带着一份无人在乎、无人理解的忠诚和悲愤,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唯有投江殉国以示忠心,以明清白。于当年农历五月初五,在自己早已选择好了的地方——汨罗江河泊潭,毅然怀抱巨石投江,让身体终结在波涛汹涌的汨罗江里,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一个悲伤而沉重的句号。

久久地沉迷于这一组令我浮想联翩的浮雕和壁画中,我放飞的思绪从遥远的梦想中收回到眼前纤尘不染的屈子祠,院子里是满目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青石铺就的院落洁净古朴。祠院的山墙上,屈原的江边行吟图和怀沙投江图的彩绘与浮雕,早已被岁月的风雨侵蚀得斑驳陆离。

前厅屏风照壁上刻有司马迁写的《史记·屈原列传》全文雕屏,雕屏高悬其上的黑色横匾书有“光争日月”四个鎏金大字。

穿过照壁有天井,花岗岩铺地,两棵近300年树龄的桂树古老而沧桑。天井四周有回廊,两侧有偏厅和厢房。中厅设神龛,神龛上游龙附凤,金光烁烁。内供黑底金字“故楚三闾大夫屈原之神位”牌。神龛两边卷门上悬有“南风”“国魂”二幅巨匾。厅左悬巨钟,厅右架巨鼓。

进入中门,中厅立柱上,是清末湖湘名士郭嵩焘、李元度所撰的对联:

郭嵩焘联:

骚可为经,倬然雅颂并传,俨向尼山承笔削;

风原阙楚,补以沅湘诸什,不劳太史采輶轩。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唯有滩声似旧时。

李元度联:

上官吏,彼何人?三户仅存,忍使忠良殄瘁;

太史公,真知己,千秋定论,能教日月争光。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

湖南草绿,《三叠》频招宋玉魂。

第三进是后厅,高大的朱漆龛内供奉着三米高的屈原镀金塑像,塑像坐北朝南。在双龙绕柱的神龛上,立着一块黑漆金字的大木牌,上书“楚左徒三闾大夫屈子之神位”。屈原高冠扶剑,衣带飞扬,长铗陆离。塑像面对奔腾不息的汨罗江,如同双脚踏浮在滚滚江涛之上。只见他眉宇紧蹙,银须飘飘,满目忧愤,忧郁的目光凝望着远方,有寻求真理、寻找光明和昂首问天的寓意。这尊塑像是根据其代表作品《离骚》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雕塑,其气势恢宏,栩栩如生。伫立在屈原像前,一种仰慕崇敬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我情不自禁地合拢双手,毕恭毕敬朝塑像弓腰作揖。

后厅辟为展室,分“历代屈原画像”“卓绝的一生”“不朽的诗篇”等8个专题。整个建筑厅、廊、楼、阁、匾、联浑然一体。

屈子祠各厅堂廊墙上镶嵌的十一副“千古名流吊屈原、歌咏屈子精神”的楹联,是自公元前278年至今2000多年以来历代文人墨客来到这方朝圣之地留下凭吊屈子的杰作。我是一一欣赏吟读,感受这古祠里的千古留存,来追念中华诗祖屈原……

如果从右侧登山,骚坛就隐藏在一片高大的枫林樟树下。骚坛,汨罗江边的一处静地。这里,有屈原撰写《山鬼篇》的意境与情景。而骚坛旁的望爷墩,有一尊《离骚》中提到的女媭的塑像,她就站在江边的一片土丘上,满脸戚戚。二千多年来,一直向着滔滔向西的汨罗江若有所思。

我久久地伫立屈子祠,看一座青山承载着一个骚坛与一座祠宇,仿佛看到屈原席地而坐,正在挥笔疾书《九章》中的名句:“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玉笥山下,宛如玉带的一江碧水波涛浩荡,经年不息。隔江映入眼帘的是辽阔无垠的汨罗江湿地大草原。初夏的草原绿草茵茵,牛羊成群,蓝蓝的天空上白云朵朵,水鸟翔集,一派江南草原的迷人风光,蔚为壮观。

黄昏时分,江面上飘浮着淡淡的暮色,一抹夕阳的血红从西边滴淌下来,然后将天边的云朵燃烧成绚烂的晚霞,染红了汨罗江的一江水流。

屈原与杜甫魂共汨水

有人曾这样评说过中国历史: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展现给世人的是绚丽多姿的人文风情与风格迥异的宗教信仰不断碰撞、交融、演变后的一部历史巨卷,中国悠久的歷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沉积后,迸溢出缕缕幽香,味淡而绵长,清洌却醉人。

而历史不仅传承给了人们人文与精神,而且还留下了很多古迹遗址。虽然有战火的摧毁和人为的破坏,但大部分都得以完好的保存,其中就有汨罗江畔的屈子祠和杜甫墓。

在屈子祠,我仿佛看到屈原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狼烟四起、尸横遍野和民不聊生的一幅荒凉的图画中扑面投入到我的眼眸。而拜谒屈子祠,宛如在历史的长廊中追寻湖湘文化的源头,沐浴着屈子精神的光辉,有一种五内俱明神清气爽之感,这里交相辉映着一种现代的文明与古老的文化。

有学者认为: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是他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楚国有名的辞赋家宋玉、唐勒、景差都受到了屈原的影响。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国殇》《橘颂》《湘君》和《湘夫人》等等千古不朽的诗篇。其《楚辞》名篇《离骚》与《诗经》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屈原的歌辞瑰丽浪漫、灵动激越、志存高远、怆然而涕下。他的作品中多次流露出怀念君王,能重返朝廷,为国家效力的心情。他的艺术风格已成为湖湘艺术特征之一,对后世的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离骚》《怀沙》《哀郢》等辞赋,是他在汨罗居住的近十年中创作的。其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屈原迸射出的强烈爱国之情和他的远大抱负。

太史公曾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为他的志向不能实现而悲伤。贾谊凭吊屈原的文章,文中责怪屈原应该凭他的才能去游说诸侯联合灭秦,没想到他却选择了投江这条路而深感惋惜。

屈原死后,宋玉、唐勒、景差等诗人虽然擅长写赋且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但他们在楚王面前都不敢直谏,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亡。

屈原被广博的大海所包容,洗清了他所容忍的屈辱。“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用铮铮誓言找回了自己的清白;“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他用豪言壮语诠释了自己的刚正不阿;“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他用自谦自律体现自我的完善。屈原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千百年来,他在湘水、沅水之间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奠定了湖湘文化的坚实基础。

与屈原一样魂归汨罗江的还有一位杰出的诗人杜甫,他们虽然相隔千年,但他们的家庭出身、时代背景和人生遭遇却惊人的相似。他们都是名门旺族,都生活在盛衰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都因直言进谏惹祸而遭流放,最后都归属安葬于汨罗江畔。

我是怀着一种解读二位诗人渊源的疑惑,去凭吊屈子祠,拜谒杜甫墓祠。

2019年的春天,正值桃红柳绿时,我随同岳阳市作家协会会员,一起驱车来到平江县城东南16公里处的一座古祠——汨罗江边的杜甫墓祠。我与所有的作家们一样,怀揣着一种敬畏与仰慕的心,走近古祠。

据简介:杜甫墓周边田园铺展,阡陌纵横,乡村的宁静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墓祠坐北朝南,占地10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始建于唐代,经无数次修葺,历经风雨,饱受战乱,在一片修竹与松柏的簇拥下,像一个稳重沉静、闭目养神的老人,安坐于蓝天白云之下、农舍田园之间。抬头仰望,古祠青砖黛瓦,粉檐翘角,肃穆庄重,古香古色。坚实的外墙上,斑驳陆离,色彩杂乱,依稀可见悠远岁月侵蚀的痕迹和那个政治年代残留的标语口号,彰显了这栋古建筑独有的历史记忆和不凡经历。

杜公祠门正上方的青石匾上刻“诗圣遗阡”四字。官厅中有杜甫生平和墓祠简介。有清朝学者张瓒昭书写的“学海流长”匾额和李元度撰写的木刻《杜墓考》。公祠的廊柱上书写着一副对联:“千秋痛感茅屋叹;百代犹闻酷吏呼”。中央“诗中圣哲”的木牌匾下,竖立着一尊杜甫端坐的铜像。杜甫左手抚膝,右手握书,神态凝重,遥望远方,似在潜心攻读,又如掩卷沉思,抑或心事重重,怀念远在他方、终不能归的故乡,忧虑百姓的困苦与国家的存亡。

我读过《平江县志》,有一段关于杜甫流亡平江的记录:大历三年(公元768年)之春,杜甫带着家眷从四川奉节出峡,本想北归洛阳,因战乱流落到荆湘,到大雪纷纷的冬日辗转流离至岳州,登上岳阳楼,写下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诗句。后投奔衡州的好友韦之晋刺史和郴州的舅父崔伟刺史不遇,便泛舟漂浮湘江,颠簸洞庭,因受风寒病倒。再沿汨罗江迎江流而上去求医问药。小舟行至汨罗,杜甫前往悼念屈原。写下了一首《上水遣怀》的诗歌,留下了时隔千年的对话。有杜甫墓葬的解说词:“杜甫慕名屈平,魂依汨水”。墓前碑铭:“唐右拾遗工部外郎杜文贞公之墓。”“魂依汨水,诗葬罗山”是两位诗人在汨罗江上的归宿,也是汨罗江无比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源泉。

我查阅过杜甫在平江最后一段日子的历史资料:杜甫一家流落到汨罗江边的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天井湖后不久,杜甫病情加重,在他写完“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首诗后病故。杜甫的妻子年迈,长子宗文早已去逝,次子宗武尚未成年。家境贫寒的流浪之家加上战乱年代,杜甫妻儿根本无钱安葬其尸骨。后来在昌江县令和乡邻们的资助下,才将杜甫安葬在离平江县城不远的小田村天井湖。后来其次子宗武留在这里守孝护墓,结婚生子,世世代代繁衍成了现代杜氏子孙居住的杜家洞。到了宋朝,诗人王得臣前来小田村祭拜杜甫墓,并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过杜工部坟》:“水与汨罗接,天心深有存。远移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江山不受吊,寒日下西原。”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出了杜甫千里迢迢来到汩罗江边,只为慕名而来,寻伴屈子魂。

杜甫,是继屈原怀沙投江千年之后的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也是第二位世界文化名人魂归汨罗江之人。有人说,屈原与杜甫,一位诗祖,一位诗圣,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都是落难漂流而来汨罗江,最后把自己高洁的灵魂都托付给了这一条江。江河不废万古流,一江碧水流向西。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是流不尽的楚凤与流不尽的唐韵。

我一脚踏进战国,一脚踏入大唐,去收捡岁月留下的遗痕。微风渐渐淡去,而香草般的诗歌气息却越来越浓,我品读着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执着与忧伤;也品读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悯与忧愤。在这些满面泪痕的字里行间,找寻着他们当年的身影。

汨罗江,诗人余光中眼中“蓝墨水的上游”,也是屈原和杜甫写就的一首全长253公里的长诗,是他们将蓝墨水泼向五湖四海,把楚辞溶入到奔腾着湖湘文化的血液,把唐诗汇流到洞庭再入长江。这两颗闪烁的诗魂,是独有的并具有强大衍生能力的文化符号,他们从汨罗江上袅袅升腾。

汨罗江,像一条蜿蜒飘动的玉带,千百年来一直滚滚向西,在天地之间自由流淌。这条穿越时空的河流,因慷慨地收留并容纳了屈原与杜甫这二位伟大的诗人,安置了这两颗圣洁的诗魂而流满了诗意,溢满了悲伤。

【作者简介】黎孝民,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小说、散文和诗歌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 《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长江日报》等。

猜你喜欢

汨罗江屈原杜甫
2020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大合影
首届汨罗江文学奖征文启事
梦见屈原
端午思屈原
汨罗江渔歌
汨罗江一直在涨水
屈原及其《离骚》(外三则)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屈原送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