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书法在明清时期的接受与传播
2022-06-17茆奇文邵佳婷
茆奇文 邵佳婷
摘要:《张迁碑》自出土以来,即引来诸多学者的重视,历经明清两朝,声名逐渐大噪。从明初到清末,《张迁碑》的研究成果颇丰,尤其是清代碑学兴盛以后,相关著述更是如雨后春笋。本文以相关著述为载体,通过分析其主要观点,进而解析明清两朝学者对《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接受与传播情况。
关键词:张迁碑;明清;书法;碑文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即受到诸多学者的重视,历经明清两朝而热度不减。在清代碑学兴盛之后,其书法影响力达到顶峰,并持续至今,一直是书家临习的经典。本文以相关著述为载体,通过分析其主要观点,进而解析明清两朝学者对《张迁碑》书法艺术的接受与传播情况。
一、明代学者对《张迁碑》的书法研究
黄惇所著的《中国书法史·元明卷》将明代书法分成三个时期,从明初洪武到成化(1368—1487)可视为前期,从弘治历经正德、嘉靖至隆庆的84年(1488—1572)则可视为中期,万历以后直到明末(1573—1644)可视为后期。明代学者对《张迁碑》的书法研究按此三个时期展开。
(一)明代初期
据载,此碑出土于明代,“掘地得之,未详其处,意必汉时谷城旧境也”1,不仅其具体出土地点未详,具体出土时间各书也未见交代。清人以后著述,多依《山东通志》所谓:“汉谷城长张迁寿颂碑,在东平州,近掘地得之”2,而笼统记为“明时出土”,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此碑为明初出土。最早涉及《张迁碑》的记录,乃杨士奇的《东里续集》,其卷二十中有载“汉谷城长张君碑”一条,可证最起码不晚于杨士奇时,杨士奇为“明初三杨”之一。
“汉谷城长张君碑”曰:
右《汉谷城长张君碑》,未有碑额,盖中平二年其故吏所立,文辞字画皆古雅。碑在今东平州学。余得之宗丈东平州守季琛先生之子民服云。3
杨士奇为明初重臣,书法造诣和眼光非同一般,他言《张迁碑》“文辞字画皆古雅”,这条评论足以证明《张迁碑》在明初已经流传了,并且能够证实明初的文人对其已经开始关注。
(二) 明代中期
明代中期,关于《张迁碑》的文献记载有所增加,证明此时学者对其逐渐重视。
都穆《金薤琳琅》中记载:
“此碑予官京师时,尝于景太史伯时处见旧拓本,不及录。近得之友文徵仲……予生去宋数百年,拓本两见……” 4
关于都穆言在景太史伯处见旧拓本后文徵明赠拓,这两点可证《张迁碑》的拓片已经在明中期的文人间广为流传。
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
文辞翩翩有东京风,独叙事未甚详核耳。至谓其先有曰良、曰释之、曰张骞者,按良韩人,释之南阳堵阳人,蹇汉中人,书不能工,宗系绝不相及,文人无实乃尔!其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据目前所掌握的史料可知,对《张迁碑》最早提出怀疑的就是此文了。但此文只是对《张迁碑》的碑文提出一些疑问,认为碑文中把张良、张释之、张骞当成自己的先祖实在是不恰当的,正如他言“宗系绝不相及”,但对《张迁碑》的书法艺术是肯定的,言其“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此评价与杨士奇的“古趣典雅”相通。
丰坊在《童学教程》中言及八分书学习提及诸碑包含《张迁碑》:
“汉诏赐功臣家字、《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司隶校尉鲁峻碑》《北海相景君碑》《荡阴令张迁碑》《酸枣令刘熊碑》《堂邑令费凤碑阴》……”6
丰坊生活的年代为明代中期帖学占主导的时代,其主张向碑刻学习,书学思想是超前的。这一隶书学习观点的提出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书法理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向无名隶书碑刻取法。但在当时的书法创作环境下,推崇汉碑终难取得好的成果。此时金石学研究的方法,总体偏向于著录和考证,以达到证经补史的目的。文徵明虽收藏《张迁碑》拓片,但是其著录中并未提及,其书法也不出自汉隶,可见《张迁碑》在明代中期也只是文人闲暇时欣赏的一个小物件而已。
(三) 明代末期
明代末期赵宧光《寒山帚谈》对《张迁碑》有所提及:
“汉世勒石,十九皆隶,若《韩敕》《孔宙》《尹宙》《郑固》《张迁》《郙阁》《曹全》以及《隶释》所列数十百通,即不悉睹全碑,而太半具于汉隶分韵。惜其板刻苟简,影响而已。”7
《礼器》《张迁》《曹全》等近现代人公认的书法经典之作,被赵氏认为“板刻苟简,影响而已” 。明代晚期帖学占主导位置,晚明书学领军人物董其昌犹善帖学书法,秀丽柔美,碑学在此时不受关注,那么赵宧光的看法就很正常了。虽丰坊在明代中期已提倡取法《张迁碑》等非名家汉碑,但自古以来取法名家经典谱系的改变非一日之功。
二、清代学者对《张迁碑》的书法研究
清代初期,碑学的发展已经出现苗头,有书家已经提出帖学的弊端,在顾炎武、傅山、朱彝尊等学者带动下出现的金石学复兴及访碑风气,也影响到书法界。金农有诗云:“会稽内史负俗姿,字学荒疏笑聘驰。耻向书家作奴婢,华山片石是吾师。”王羲之已经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地位相对明代有所下降,碑刻慢慢受到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张迁碑》相对明代更容易被书家所接受。
(一)清代初期碑学兴盛之前
孙承泽《庚子销夏记》评其“方整尔雅”;傅山《傅山全书》评其“古拙”;朱彝尊《曝书亭集》评其“流丽”;顾南原《隶辨》评其“古拙”;万经《分隶偶存》评其“颇佳”;杨宾《大瓢偶笔》评其“古劲处要非后人所能”。
从上述评论可以看出,清代初期出现更多学者对《张迁碑》有所研究,重视程度远非明代可比。明代学者认为《张迁碑》“古雅”,清代早期认为“古拙”,一字之差,突出的问题就大相径庭了。明代书坛整体都是在帖学的笼罩下,講究雅致,那么评价《张迁碑》时也就极力突出“雅”。清代前期金石学风气已经大开,书家开始向无名汉碑取法,针对帖学之弊端,清初书家傅山提出“宁拙毋巧”的观点,那么《张迁碑》的书法特点脱尽华丽修饰,正符合清代初期一些书家提倡的“拙、朴”观点。8400E107-3EEF-473E-A9E3-2F6F0B4E6F25
(二)清代碑学兴盛以后
清代康雍乾三朝,学者大多转入考据之学,考据学的兴盛直接带动了文字学和金石学的发展。《张迁碑》更是书家学习考证的热门碑刻,他们对此碑极为推崇,重要金石著录皆有收录。如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评其“雄浑朴茂”;梁章钜《退庵所藏金石跋尾》评其:“朴茂雄浑”;郭尚先《芳坚馆题跋》评其“汉碑严重平硬,是碑为冠”;刘熙载《艺概》评其“严密”;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评其“凝整” “丰茂”“隶中之楷”;杨守敬《平碑记》评其“端整雅练”;牛运震 《金石图》评其“端直朴茂”;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评其“不可以常格论尔”。
可见,碑学中兴后,《张迁碑》备受重视,对其“朴茂雄浑”的书法特点尤为推崇,金石学家和书法家对其评价之高前无古人,如书家梁巘《承晋斋积闻录》直接评其“汉隶莫佳于《校官碑》《张迁碑》《乙瑛碑》……”8并将《张迁碑》和帖学中的经典《怀仁集圣教序》相提并论,梁巘是乾隆时期人,此时碑学尚未达到顶峰,《张迁碑》被梁巘提到这个地位实属不易。
清末的刘咸炘《弄翰余沈》中将汉碑分“妙、逸、能”三品,其中《张迁碑》更是被列为一品“妙品”:
“东京隶体既成,以后则分为三品:妙品则《西狭》《张迁》 。康氏谓《张迁》近真书,实则《张迁》乃东京碑中能存西汉法者,其笔之遒峭,势之变化,迥非东汉诸碑之方板庸熟者比,论用则与《西狭颂》为一刚一柔,俱为西汉之遗。论体势则如北朝碑之《张猛龙》 。凡康氏之颂《猛龙》者,悉可移以颂《张迁》也。 ”9
《张迁碑》还作为书法范本被广泛临习,梁巘《评书帖》言隶书多从其取法:“学书宜从《乙瑛碑》入手今人多宗《张迁》 ,亦适中。学隶初临《曹全》宜飘”。 10其中的“今人多宗《张迁》”一句,从侧面反映出《张迁碑》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
三、结语
《张迁碑》自出土以来,即引来诸多学者的重视,通过明代学者的积累、清初学者的发扬,到清代中晚期碑学兴盛以后,书法艺术完全被学者所接受,被称为“神品”,一直持续到当代,书家对其热度没有丝毫减弱。汉隶诸碑“每碑各出一奇”,但《张迁碑》这种“朴茂雄浑”“拙中生巧”的艺术特点是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气象, 给我们开辟了一条不同的艺术道路。
注释:
1.高文.汉碑集释[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489.
2.(明)陆釴.嘉靖山东通志·卷23.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第52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40.
3.(明)杨士奇.东里续集·卷20.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38册)[M]. 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639.
4.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553.
5.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767.
6.王伯敏,任道斌,胡小伟.书学集成·元明卷[M].保定: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374.
7.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第4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112.
8.中国书画全书编纂委员会.中国书画全书(第10册)[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524.
9.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915.
10.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579.
参考文献:
[1]上海书画出版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2]崔尔平选编/点校.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M]. 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3](清)杨宾著,柯愈春点校.大瓢偶笔[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方若著,王壮弘增补.增补校碑随笔[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5]张彦生.善本碑帖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
[6]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7]黄惇.中国书法史·元明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8]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9]王元军.汉代书刻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0]沃兴华.碑版书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1]沃兴华.中国书法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孙稼阜.从临摹到创作[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
[13]魏小虎.碑拓鉴要[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13.
[14]程章灿.读《张迁碑》志疑[J].文献,2008(02):3-16.
[15]程章灿.读《张迁碑》再志疑[J].文献,2009(03):128-139.
[16]吴朝阳,晋文.读《张迁碑》辨疑——与程章灿先生商榷[J].文史哲,2011(01):164-168.
[17]陈国成.《汉张迁碑》的刻工与拙朴美[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5,35(05):104-108.
[18]米运昌,吴绪伦.《张迁碑》历史与书法艺术价值浅析[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4.
[19]唐倩.《張迁碑》经典发展史研究[D].四川美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
茆奇文,杭州师范大学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古籍善本
邵佳婷,江西师范大学艺术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8400E107-3EEF-473E-A9E3-2F6F0B4E6F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