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视野下高校公共课混合学习实验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为例*
2022-06-16戴云武邱晓梅陈舒娅戴云莉
戴云武,邱晓梅,陈舒娅,戴云莉
(1.赣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宜春狮峰小学,江西 宜春 331215)
1 高校公共课的现状
2021年3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外公布,其中提及要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60%[1].而高校公共课做为面向不同专业开设的学生人数较多的课程,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2].因此,高校公共课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为此,各大高校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措施,在网络环境不断改善、网络平台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的当下,在全社会和教育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公共课教育教学质量有了长足进步,积累了一定成功经验.我国高校中教师常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有: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学习通等,广大教师在这些平台的支持下开发设计了诸如启发式、任务式、情景式课堂等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公共课课程教学质量.然而,我国高校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仍然未能受到广泛认同,诸如大多数学生对公共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师生互动仍然偏少,公共课分配的资源相对较少,实践教学实施难等问题依旧存在;此外,公共课学生专业背景各异,学生的相关学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了解不够充分,加之部分教师习惯将微课、微视频、文档、演示文稿等网络课件放在诸如超星学习通、腾讯课堂等网络教学平台上,这些资源虽丰富,但由于没有遵循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设计客观规律,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注意力低,部分学生甚至不能完成课程基本学习要求和任务,公共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
2 核心概念
2.1 混合学习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最早出现于美国企业的员工培训,他们使用混合学习的目的是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员工团结协作的能力和交流能力.最早的混合学习模式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在教师主导下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2].柯蒂斯·邦克于2006年在《混合学习手册》中对混合学习作了界定,它是一种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辅助在线学习的结合.混合学习的核心理论根基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获取过程,不是通过教师的直接教学获得的,而是在教师创造的情境下,借助一些有效的学习支撑材料,在教师的指导和同伴的帮助下获取的[3].混合学习重视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并产生学习行为,同时在线下模式中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结合.自21世纪初起,国外对混合学习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理论成果和有效的实践结论,近些年对其的研究已经从混合学习概念提出和定义延伸到混合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如何高效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平衡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比例和创建有效的混合学习情境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混合学习也不再只局限于企业培训,而是逐步扩展到学校教育中,国外高校出现了混合学习的应用案例,如2001年年底,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正式采用混合教育模式进行单个专业的硕士班级和博士课程的教学.由于国外对混合学习的研究比国内早,在调整混合学习中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的比例、设置混合班级规模、构建有效混合学习环境以促进教与学、混合学习资源设计等问题上都有具体深入的研究.
我国学者何克抗、祝智庭、黎加厚、李克东和黄荣怀教授是国内混合学习研究的先行者,针对国外已有的理论,他们结合自己深刻的见解对混合学习作了各不一样的定义.祝智庭从教学媒体、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的混合出发,认为混合学习的重点在于如何混合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和经济效益.李克东从媒体选择组合和信息传递通道角度,认为混合学习是在保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面对面的课堂学习与在线学习的有机整合.陈妮基于系统科学的理论提出混合学习系统所包含的人力系统、物质系统与智能系统在功能和结构、时间和空间上产生协同与相干时,混合学习系统就形成了有序的耗散结构,此时学习绩效最优化.综上所述,混合学习可视为线上与线下教学系统有机融合,追求学习效率的一种学习模式.
2.2 循证教育学
循证教育学最早起源于循证医学,属于循证实践的内容.在医学上,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存在的分裂问题引起了研究者和医学工作者的密切关注,由于医学研究最终目的是治疗患者切实的病患,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在短时间内很难在浩如烟海的研究中筛选提炼出合适的已经证实有效的研究方案,并实施在病人身上,大多数情况下,医生更倾向于通过个人经验和习惯采取治疗措施.20世纪末,David L.Sackett首次提出的“循证医学”在医学界掀起一波思潮.循证医学被定义为“遵循证据进行治疗的医学”[4].
循证理念及循证实践被教育学领域所关注并非空穴来风,医学与教育学之间存在很多相似之处.首先,教育学和医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单靠实验控制便能操纵的实验对象;其次,教育学中,理论和实践之间也未实现同步和契合,且这个问题在信息化时代快速发展的现状下,表现得越发严重了.为了使教育系统趋于成熟,教育实践者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获取行之有效的证据,教育研究者开始从循证医学的理论和实践方法中深度挖掘教育实践更好地密切结合理论的可行性,基于此,循证教育学便产生了.
3 循证视野下高校公共课混合学习的展开路径
循证视野下,可以看到教育的本质,依托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外显高校公共课的本真,而教育与循证思想在理念、观念、方法上有许多相近、相仿、相通的地方,基于循证教育的理念及方法,创新高校公选课混合式教学,对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随着网络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我国各大高校都在不断尝试采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当前国内各高校也有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的申请和建设,其采用的模式实质上多是“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是大部分师范类本科院校针对师范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通过课程学习,使学习者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树立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理念,养成自觉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理论,如教育理论、媒体理论、传播理论等,掌握数字化教学资源获取和制作的基本方法;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处理方式和应用方法,能够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各类教学环境,支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把信息技术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进行融合并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手段的支持下,如何基于学习者的背景、学习过程的信息、学习结果的数据进行个性化教学、差异化教学?如何突破经验型教学、主观性教学的弊病,基于证据实施教学,满足学习者的发展需求?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应该如何建设?教学活动如何实施?如何评价?课程组正是通过“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反思证据”的完整循证过程不断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公共课混合式教学模式,使课程各部分的教学有据可依、有理可循,以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更好的完成课程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就是提出课程教学实践中已经存在的问题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例如《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公共课教学中除专业知识教学外,是非重视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评价,而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5]但究竟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了何种影响?所产生的影响是否可以进行质化或量化的评估?提出的问题并非都需要教师从零开始去挖掘和探究,而是可以“检索证据”,由于我国在教育循证领域还尚未有国家、省级、市区甚至是校级的循证教育数据库,因此“检索证据”无法从专门的循证数据库中检索,教师可以从现有教育政策、标准、学术著作、文献期刊中检索相关的有用证据,并基于检索到的证据开展课程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可将证据归类形成课程教育教学证据库.检索的证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否适用?完全适用还是部分适用?还是有前置条件下的使用?抑或完全不适用?完全适用的证据进入数据库后也无需修改,部分适用的证据或有前置条件的证据要在证据库中做适当修改,如加上证据适用的前置条件或对证据进行修改.混合学习又叫混合教学,但大多学者和一线教师还是习惯于称之为混合学习,原因就在于混合学习更蕴含着学生中心的理念,即教学的中心是学生而非教师,循证视野下《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公共课混合学习便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下遵循“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反思证据”的完整循证过程展开.针对不同的具体的教学内容,课程组教师通常以准实验研究的方式从某个特定的视角来检视循证教育视野下课程开展的效果,本文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公共课“微课制作”该教学内容为例,检视在循证视野下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首先提出教学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再通过文献检索相关证据并根据教学中的现有条件和学习者的总体学习风格、认知特点进行证据评价,评价后的证据根据实际情况应用到“微课制作”教学中,通过观测数据与经验反思证据,并将有效证据记录到证据库中以供课程组全体教师参考使用.
4 实验开展及数据分析
4.1 实验目的
以《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公共课中“微课制作”教学内容为例,通过准实验研究探讨循证教育视野下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
4.2 实验材料
4.3 实验对象
本研究选取赣州某本科学校四年制英语专业1班和2班共10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根据问卷调查和前测数据统计情况,将1班50 名学生做为实验组,2班50名学生做为对照组,2组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相同,由同一教师对两组学生分别进行传统的课堂讲授型为主的教学和循证下的混合式教学.
4.4 实验过程
混合学习课程资源的建设及教学设计和实施、评价都是依据“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反思证据”的完整循证过程展开.
4.4.1 问卷发放
实验前第3天,研究者在2个班的QQ群发放了传统学习满意度调查问卷,同时向学生说明了问卷的使用意图,要求学生如实填写并全部收回.
4.4.2 学习资源的发放
实验前第2天,研究者在QQ群向2个班学生发放了微课制作软件安装包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安装教程安装好软件.
4.4.3 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1班和2班先后由同一个教师在学校机房授课.1班采用混合学习模式进行教学,首先由学生在超星学习通课程平台中根据学习要求和教学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料和教学活动设计自主学习,然后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提出自主学习时产生的疑问,与此同时班级同学互动交流、各抒己见归纳解决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和补充;接着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讨论的情况,以学定教,适时调整这节课的后续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微课制作的技术原则)和教学细节,紧接着,教师发放作业要求并讲解完成要求和细节,最后由学生自主上机实操.2班采用传统的面授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按照教学课件讲授教学内容,讲解中同样突出教学重点(微课制作的技术原则),随后,同样发放作品研究并讲解完成要求和细节,最后学生根据教师讲授上机实操.
4.4.4 课后巩固
课后,2组学生均可在学习群里分享和讨论作业完成遇的问题以及在学习时遇到的其他问题,也可以单独向老师询问请教,教师实时在QQ群里或者线下进行指导和答疑解惑.
4.4.5 回收作品与评分
教师在指定时间回收各班作业,并将所有作品中的学生信息去掉,再由课程组其它教师根据事先讨论制定好的微课制作评分标准对学生的微课作品进行评分,以此保障评分结果的可信度.
4.5 数据分析与结论
对实验前收集的2个班学生上学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2个班的计算机基础期末成绩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181>0.05).
表1 计算机应用基础期末成绩统计分析
在保证2个班先前知识水平一致的前提下,研究者对2个班学生的后测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方差齐性检验的显著性值小于0.05,即方差不齐,因此结果需参考不假定等方差栏的数据,数据显示Sig值小于0.05,说明2个班的后测成绩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说明,采用循证视野下高校公共课混合学习模式的实验组学生的学习成绩和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对照组学生的学习成绩相比存在显著差异.
表2 后测成绩统计分析
为了进一步检验循证教育视野下混合学习模式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的影响情况,本研究对2个班后测成绩进行均值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实验组的学生后测成绩平均值(M=76.224,SD=2.41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学生后测成绩平均值(M=73.098,SD=1.880 3),由此可见,循证视野下实施的混合学习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成绩存在正向影响.
表3 后测成绩均值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者在循证教育视野下构建了高校公共课混合学习教学活动,并在《现代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中进行了准实验研究,经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基于循证的混合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即使用此教学方式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研究者对循证视野下公共课混合学习的开展及教学效果做了单一维度的浅尝辄止式的探究,未来课程组将基于循证视野下“提出问题”“检索证据”“评价证据”“应用证据”“反思证据”的高校公共课混合学习完整循证过程展开分层梳理,以便更为详细的探究实验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并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证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