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科学专业“五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2022-06-16黄银涛李权国马婷婷
黄银涛,李权国,马婷婷
(湖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北 襄阳)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在这一过程中地理科学为国家安全、能源结构优化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广泛,既要学习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海洋等在自然环境中的相互作用,也要了解人类文明、聚落的发展,还要利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地图绘制、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城乡规划等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了进一步提升地理科学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及功能性,地理科学专业除了培养能从事地理教学及相关教育工作的人才,同时也培养能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和部门从事科研、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因此,需要通过合理地实践教学设计加强理论与实际的重要链接,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综合技能,从而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1]。
二 构建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性
(一) 加强实践教学是国家发展战略需求
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是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需求。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提出到2050 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的目标。近年来为了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教育部一直积极推动“双创”教育工作。201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推动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2]。地理科学专业发展有必要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优化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全面培养能够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
(二) 重视实践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发展的基础
全面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服务于地理科学应用型特征的必然需求。创新是学科专业发展的灵魂,加强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创新才能与地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培养具有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此外,由于地理科学专业的广泛性,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就业也迫切要求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就业率是专业发展的重要部分,因此培养更多专业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不断拓展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创业就业储备必要的综合素质。
(三) 有效解决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立德树人、“双创”等教育理念的实施,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问题为:一是实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目前地理科学大部分实验教学内容主要依据理论课程开设,多数是对部分理论课程的验证,而启发性和实践应用性的实践内容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能力。二是很多课外实践课程内容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实践平台短缺,地质实习基地少,实习路线不完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多数实验实践课程都存在探索性弱、开放性弱、研究性弱、创新性弱等问题。加快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解决目前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完善学生的创新知识、技能和能力。
三 地理科学专业“五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为了解决地理科学专业当前在实践教学上存在的部分问题,推进地理科学专业优质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人才,本文围绕实践教学框架体系的五个版块构建了以“基础平台实践层、技能应用实践层、专业提升实践层、综合拓展实践层、创新创业实践层”以及“将所有课程贯穿于培养专业意识与素质并重的地理科学人才知识体系中”的“五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见图1。
图1 地理科学专业“五层次、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一) 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五个版块
为保障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按照教育部大力推进实践教学综合改革的要求,要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具有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基本保障。为了完整有序地推动地理科学实践教学,根据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关键目标、重点内容以及各类教学活动有效运行所需的管理、保障和评价体系五个版块的内容为基础来保障地理科学实践教学体系“五层次”中每一层次运行的完整性,见图2。其中,实践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以OBE(Outcomes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为指导,围绕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育人目标等基础教学目标体系,把培养具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生以及具备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依据,并据此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将实验、实习、实训、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合理运用到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3],按上述五个层次,层级推进人才培养过程,落实各阶段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而管理、保障和评价是保障目标和内容落实的重要补充。最后通过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进行检验及评估,并通过持续改进和优化来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图2 实践教学框架体系五个版块
(二) “五层次、一体化”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以专业意识与素质并重的地理科学人才为核心的“五层次、一体化”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类基础资源和特色资源融为一体,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一层次:基础平台实践层。第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该层次实践内容主要依托理论课程设计,与课内实验和课间仿真等相对应,也是目前大部分专业最广泛、最传统的方式。基础平台实践层主要目标是达成对学生地理创新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基础的案例分析讨论、小组课堂汇报等多样化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实现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的过度,是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端[4]。
第二层次:技能应用实践层。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地理工具类和教育技术类方面的专业核心应用能力。围绕地理科学必备的学科素养,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较熟练的应用化学分析、遥感和GIS 分析技术,具有实验设计、操作、分析、归纳、整理能力等。技能应用实践层是通过课间虚拟仿真、课程设计和教育实习培训等运用地理信息工具的教学技术,以实现将所学技能灵活应用的培养目标。
第三层次:专业提升实践层。这一层次与课程集中实习相对应,包括短途认知实习、区域性野外综合实习、学科竞赛、科技活动和产学合作教育等。在该过程中强化基础平台层和技能应用层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专业提升实践层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学生在地理专业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在这一层次将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各类校内外实习实训过程中,同时通过各类高水平学科竞赛锻炼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地理知识与工具解决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四层次:综合拓展实践层。这一层次是根据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需求,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与就业能力提升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进一步提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自然地理、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监测、分析和应用技术,并能运用数学方法和遥感技术在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开发与利用等领域进行研究、设计、规划和评价,提升地理科学专业技能与环境科学、城市规划等专业的跨专业融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需求。
第五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层。这一层次主要是按照我国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以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以及具备开创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依托各类产学研平台、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创业基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通过之前各层级阶段能力的培养,实现“双创”实践教育的最终提升[5]。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地理科学行业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的综合提升,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开放协同平台。
在实践教学体系的层级式推进过程中所有课程内容设置应始终贯穿于培养专业意识与素质并重的地理科学人才,构建“五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了保障该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各层级推进过程中应该按照实践教学框架体系的五个版块设计明确的内容,包括各层级具体的培养目标,如何达成目标的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管理、保障、评价体系。并通过各层级最终评价结果持续优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四 加快构建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议
(一)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秀的师资力量是保障实践教学体系高质量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加上实践教学任务重、实际工作量远远超过核定课时等问题,导致高水平师资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低,制约着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因此,应将承担实践教学任务纳入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职责及考核中。在综合提升现有教师水平的基础之上,吸纳更多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建设学术水平高、年龄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梯队,用好本科生导师制,促进学生从基础平台实践层至创新创业实践层的过度提升。
(二) 改善实践教学软硬件环境
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是提高实践教学成效的基础。一方面,这里的软环境主要是营造老师爱教、学生爱学的实践氛围。使实践教学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及能力。通过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改善和完善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对各类实验室基础设施和实训基地教学条件进行升级改造,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创新实践环境。
(三) 健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特点,可以设置各阶段的重要评估指标、一般评估指标和特色评估指标等评价体系,除了知识和技能考核,更应该注重各阶段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考核。对于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实验教学的过程管控,避免出现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质量差的问题。除了设置由院系考核的指标,也应设置以学生为主体的反馈式评价。过程管理评价应注重从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及推进过程中的完整性、科学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评价[6]。
五 结语
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理科学也是区域性、认知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也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使命,因此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以完整的实践教学运行框架为基础,构建以培养专业意识与素质并重的地理科学人才为核心的层级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地理专业人才,也有助于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及“双创”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