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研究

2022-06-16孙正林

关键词:农村居民资源配置农村金融

王 妍 孙正林

(东北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一、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现状及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作用不断凸显。截至2020年底,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78 030.9亿元,涉农贷款余额389 498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了25.65%、25.83%,金融助农效果显著。其中,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7 259.3亿元、25 321.4亿元、25 450.3亿元,较2017年分别增长18.34%、27.47%、32.57%;涉农贷款余额较2017年分别增长29.08%、29.04%、22.70%。可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

受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域特征等因素影响,东、中、西部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差异较大,呈现不同特点:东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农村金融资源供给较为充足,2020年东部地区涉农贷款余额增速最为显著,同比增长13.3%。区域信用信息平台、农村普惠金融标准化服务点等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相继在东部地区得到推广和使用,东部地区农村金融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普惠金融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向纵深发展,已逐步由追求量的增长向普惠、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中部地区农业生产金融需求较为旺盛,黑龙江省、吉林省、河南省、湖北省等主要粮食主产区位于中部地区,2020年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2017年增长27.47%、29.04%,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涉农贷款支持农业生产作用凸显,金融支持现代化农业生产发展力度不断增强,中部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业生产金融需求仍十分迫切。西部地区作为脱贫攻坚主阵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巨大胜利,截至2020年底,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较2017年增长32.57%,在东、中、西部地区中增长幅度最为显著。西部地区精准扶贫贷款投入不断增加,2020年西部地区精准扶贫贷款余额约占全国精准扶贫贷款余额的60%,较2019年增长10%,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显著。西部农村地区发展重心由脱贫攻坚逐步向乡村振兴方向转变,西部农村地区金融需求依旧旺盛,2020年西部地区涉农贷款余额较2017年增长22.7%,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仍为三个地区中涉农贷款余额增长幅度最低的地区,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仍需持续增加,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顺利过渡和衔接将是西部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方向。(7)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2021).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264899/index.html。

虽然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支农助农作用愈发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农村金融在促进乡村振兴、农业生产、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各地区普遍存在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等问题仍亟待解决。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结构较为单一

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是农村资金运行的有效保障,是农村金融资源运行的基础和供给主体。近年来,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主体日趋丰富,已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同时,农村保险、期货等金融市场得到了一定发展,农业保险改革取得较大进展,农村居民参保意识逐渐提升。2020年,我国农村地区购买保险服务的农村居民占比为32.14%,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21.18%,累计上市农产品期权期货产品34个,有效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虽然保险、期货市场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了有效补充,但其配置规模与传统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仍具有一定差距,截至2020年,农村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累计数已达47.41亿户,活跃账户占比为88.01%,银行卡发卡量达38亿张。(8)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5821/index.html。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主体,保险市场、股权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占农村金融市场份额较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金融体系结构较为单一,农村融资渠道受限。(9)张林、温涛:《农村金融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的现实问题与破解路径》,《现代经济探讨》2021年第5期,第110-117页。

(二)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配置结构亟待优化

银行业金融机构是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主要载体,是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主要来源。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普惠程度日益提高,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截至2020年,全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已基本达到乡镇全覆盖,覆盖率为97.13%,助农取款点配置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已基本覆盖全部村级行政区。ATM、联网机具等基础设备配置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ATM设备配置数量略有下降,可进行扫码支付的联网机具设备配置数量有所增加。(10)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5821/index.html。虽然农村银行基础资源配置规模和结构得到了优化,但仍存在金融机构配置结构单一、网点配置深度不够等问题。从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构成来看,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构成以农业银行、农商行、信用社、村镇银行等传统、区域性金融机构为主,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机构鲜少在农村地区开设网点,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构成较为单一,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能力有限,2019年,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商行等重点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的涉农贷款占全国涉农贷款总额的60%以上;从网点覆盖面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往往只配置至乡镇一级,村屯并未普及,虽在村级行政区设置了助农取款点,但因服务范围较为局限,仍无法完全满足农村居民的金融服务需求,与金融资源配置城乡均等化的目标仍存在一定距离,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配置结构亟待优化。

(三)涉农信贷供给不足

农村信贷资源是农村居民生活和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村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农村信贷资金高效运行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快速推进,农村信贷资源配置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农村信贷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信贷投入有所增加。2017—2019年,全国涉农贷款余额分别为309 547亿元、326 806亿元、351 850亿元,涉农贷款余额逐年增长,呈逐年投入态势。涉农贷款当年新增额分别为30 829.29亿元、22 286.7亿元、26 801.7亿元,2019年涉农贷款新增额同比虽略有增长,但仍低于2017年,涉农贷款增长乏力,涉农投入仍有待加强。2017—2019年,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5.03%、23.58%、22.83%,涉农贷款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涉农贷款投入与重视程度有待增强。2019年农业贷款39 695亿元,与2018年相比基本持平,仅占涉农贷款总额的11.28%,农业贷款重视程度不够,农业贷款对农村农业生产经营支持力度有限。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贷比较低,存在有限的农村金融资源向收益较高的城市地区流动现象,导致农村信贷资源供给不足。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体系运行的基础和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信用环境、支付环境和法律环境都得到了较大改善。信用环境方面,农村信用体系逐步完善,农村信用信息系统逐步优化,有效提升了农户信贷审批率。截至2020年,已有1.89亿户农户运用农村信用信息系统建档立案,52%的建档农户信贷申请获得审批。(1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5821/index.html。但现阶段农村居民信用意识仍相对薄弱,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不健全,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突出。支付环境方面,农村支付手段日益丰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农村地区电子支付使用率82.72%,其中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手段在农村地区发展迅猛,较2019年增长41.41%。(1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5821/index.html。但农村地区非现金支付手段仍未得到有效普及,农村老年群体数字鸿沟问题较为突出。法律环境方面,农村法律环境日益优化,我国先后对《人民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等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征求意见,2021年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针对农业生产、农村金融服务的法律法规尚有待补充和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五)农村金融知识纵深宣传不够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日趋旺盛,对金融知识的获取日益迫切,对金融知识的获取途径和金融知识的深度、广度提出了新要求,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方式和内容也亟待跟进调整。根据《2021年消费者金融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金融综合素养平均分为64.61,比城镇地区低3.45分,居民金融素养城乡差距依旧显著,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普遍低于城镇居民。其中,金融知识、金融态度等方面平均得分均低于城镇地区,金融知识得分差距最为显著,相差6.41分,说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水平较为薄弱,农村金融知识宣传亟待加强。(1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1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2765/index.html。近年来,农村居民对金融知识的需求面不断拓宽,据中国人民银行《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村地区需求比例最高的金融知识依次是银行卡、贷款和理财。农村居民金融知识需求日益多元化,已由储蓄、支付等基础金融知识向信贷、投资、理财等领域拓展,以往更多注重人民币相关知识的宣传已无法满足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的需求,金融知识深度亟待扩展。从农村金融知识获取渠道来看,通过金融机构网点、电视宣传等途径获取金融知识仍是农村居民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等宣传媒介在农村地区未得到有效利用。(1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jingrxfqy/145720/145735/4117932/index.html。

具有脱胎换骨表现的第三代路虎发现再次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全世界范围内的广受好评也让路虎品牌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对它在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方向。虽然诞生于2009年的第四代路虎发现在外观轮廓方面并没有和前辈车型有太多区别,但明显承袭自揽胜家族的细节雕琢却让它有了更具特点的豪华氛围。车厢内的布局仍旧不变,但无处不在的细腻真皮材质和从哈曼·卡顿音响中传出的天籁之声也彰显了第四代发现关于豪华大型SUV的定位。

二、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的原因及制度分析

(一)金融机构资本逐利性,社会责任承担不足

金融机构的资本逐利性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金融机构经营以盈利为目的,效益优先,除了实施监管机构的指令性计划外,其他盈利较低的业务开展意愿不强。农村金融资源有其天生的脆弱性,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风险较高,农村信贷普遍具有额度低、分散性强的特点,信息收集、贷后管理等交易费用、运营成本较高,农村信贷等金融业务收益较低,甚至可能面临亏损的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配置金融资源动力不足。金融机构的资本逐利性限制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深度和广度,是造成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主体单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加之农村地区现金存取款业务需求较为旺盛,现金押运、管理等运营成本较高,金融机构难以盈利,导致金融机构在乡镇、村屯设立网点意愿不强,农村地区网点设置严重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居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与乡村振兴的普惠理念背道而驰。

(二)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不健全

涉农贷款的高风险特征是导致农村居民、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农村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的不健全则是影响农村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实效的重要因素。(15)王小华、杨玉琪、程露:《新发展阶段农村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问题与解决方案》,《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41-50页。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主要由政策性融资担保、农业信贷担保、农业保险等机制构成。其中,政策性融资担保是由政府出资用来分担农村信贷风险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具有较强的政策引导优势,但受地方财政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政策性融资担保风险分担补偿能力有限,部分地方财政对分担金融机构信贷风险的担保中心资金支持不到位,导致政策性融资担保对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分担补偿不足,致使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资金支持意愿不强,限制了农村信贷资源的有效配置。农业信贷担保是介于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生产主体之间,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解决农业经营主体因担保物不足而无法获得融资这一难题的有效方式,但现阶段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尚不完善,资金供给主体较为分散,风险分担补偿能力有限。农业保险制度是分担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保障农村信贷资金安全的有效手段。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完善,农业保险保额相对较低,但赔付风险和运营成本较高,保险机构参与积极性不强,农业保险产品种类相对单一,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有限,加之农村居民投保意识相对薄弱,农业再保险机制不健全,农业保险制度难以发挥实效。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涉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外部监管机制不健全

以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资金供给主体的涉农金融机构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供给不足、管理水平有限是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无法充分满足农村金融资源需求的主要原因。与国有、股份制银行业金融机构相比,农商行、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和资金供给有限,普遍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水平低下等问题,农村金融资源供给略显不足。特别是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农村信贷需求逐步向大额化、长期性转变,以信用社等金融机构为融资主体的农村金融体系无法充分满足农村信贷需求问题将进一步凸显。同时,外部监管体制的不健全也是导致农村金融资源低效配置的重要原因。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上,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外部监督管理机制,金融政策的制定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分属于不同部门,易产生监管权责不清、交叉监管等问题,致使农村金融监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加之专门针对农村金融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相对缺失,导致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外部监管措施和监管依据相对有限,监管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合规性和政策指导性效能减弱,制约了农村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

(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动力不足

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生产经营资金的主要提供者,承担着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重要职责,但在实际业务开展中,却表现出明显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动力不足问题,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不足是导致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制度,政策制度的贯彻落实需要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来实现,但受到多重因素限制,部分政策制度迟迟难以落地。部分农村金融机构将与农村实际不符的城镇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照搬至农村地区,导致信贷投入难以发挥实效。加之我国农村地区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融资需求额度相对较小、融资需求较为分散,农村金融个性化需求较强,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农村金融实际设计满足不同个性化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设计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加之农村小微企业内部治理体制相对薄弱,农村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贷前信息收集和贷后管理成本较高,并面临较高的坏账风险,整体投入成本较高,而收益较低,致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意愿不强,动力不足。(16)张建波、孙子淳:《促进农村金融供给服务的纾困之路》,《甘肃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190-197页。同时,农村金融机构受地域、职业成长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从业人员学历和专业水平与城市地区相比相对较低,专业人才较为缺失,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受限。

(五)农村居民信用意识相对薄弱,创新金融产品接受能力有限

受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生活习惯、信息获得渠道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相对有限,信用意识较为薄弱,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接受程度有限,农村居民信用意识薄弱和金融知识有限是制约农村居民获取高质金融服务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居民对征信知识了解较为片面,信用意识较为薄弱,失信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农村居民征信记录状况不佳,在办理银行贷款时,常因为征信状况不佳而难以通过审批,无法满足自身融资需求。加之部分农村居民信用意识薄弱,不积极主动配合金融机构进行征信建档立案,造成自身信用信息的缺失,农村信用系统信用信息无法全面覆盖农村居民信息,无法及时反映农村居民信用信息的真实情况,为其获得信贷融资带来了阻碍。二是农村居民思维观念较为保守,对数字科技发展带来的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改变接受程度有限,自主通过数字金融平台获取金融服务意识不强,农村数字金融尚未普及,严重降低了农村居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满意度。

三、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是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的重要衡量标准(1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适配程度则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能否发挥实效的重要条件。研究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如何对乡村振兴发挥实效,理清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至关重要。

农村金融资源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是农村经济运行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农村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投入可以产生较高效率的经济产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农村金融资源的错配则会阻碍经济的高效产出,制约经济的提质增效。农村金融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依靠降低农村经济运行中金融资源配置成本和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帕加诺内生增长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帕加诺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受金融资本资源边际产出、储蓄投资转化率、储蓄率三个因素影响。根据帕加诺内生增长理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途径为:

(一)农村储蓄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途径

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农村储蓄率的提高。农村储蓄率可以有效反映农村金融体系对农村金融资源的集聚能力,金融体系的发展大幅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信息费用和交易成本,金融中介将聚集的储蓄进行投资,可以通过有效的金融资源配置使投资获得较高的收益。金融体系有效配置金融资源的能力,可以吸引农村金融资本资源的聚集,使投资获得较高的收益水平,促进金融资本资源产出率的提高,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可见,农村储蓄率的高低反映了农村储蓄的规模水平,进而决定了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规模,农村投资规模的提升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途径

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的提升。农村金融的基本功能是对农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农村金融资本资源的核心来源是农村储蓄的累积,农村储蓄的积累构成了农村金融资本资源,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的比率则反映了农村金融体系将吸纳的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的能力,反映了农村金融体系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能力,农村储蓄向农村投资转化的过程中,金融体系会吸收一部分资源作为交易费用,而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减少这部分费用,使储蓄更多地转化为投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债权、股权等金融市场份额较低,农村储蓄向农村投资的转化,主要依靠农村信贷资金的流动来实现。因此,农村信贷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三)农村金融资本资源边际产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及实现途径

农村金融资源的高质、有效配置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有助于农村金融资本资源边际产出的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大幅降低了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信息费用与交易成本,使金融资本资源可以高质、有效地配置到收益较高的项目上,有效降低了金融风险,保证了金融资本资源的高效产出,同时也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有效提高了金融资本资源边际产出效率,进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信贷资金的流转体现了农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能力,高效的金融资源配置水平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信贷资金的顺利流转提供了基础保障。因此,一方面要优化以信贷资源为代表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只有两方面协调运行才能促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提升农村储蓄率、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及农村金融资本资源边际产出水平,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规模的优化和管理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可以有效促进农村金融资本资源边际产出、农村储蓄投资转化率、农村储蓄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金融资源的高质、有效配置提供了基础和先决条件,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金融需求增加,农村金融中介为了获得更多的储蓄转化为投资,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促使其加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规模的优化和技术创新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使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协调运行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挥质效的基础保障。农村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主要依托于农村金融资本资源、农村金融体系等要素的协调运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规模、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技术创新和管理水平是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是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见图1。

图1 农村金融资源配置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

四、农村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策略选择

(一)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丰富乡村振兴融资渠道

完善、健全的农村金融体系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发挥实效的有效保障。一是要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组织建设。农村金融机构要承担起自身提供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强化“金融为民”思想,淡化“收益至上”的经营理念,切实落实金融支农助农政策,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为农村企业、居民提供可获得、易获得的金融服务。坚持农村金融资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想,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回归本源,增加农村金融资源供给规模,促进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均等化。二是要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主体。适当在农村引入股权、债权等融资模式,丰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主体,扭转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家独大局面,通过引入多元化的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主体,增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的竞争性,为农村居民及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机会和融资选择,提升农村居民及企业的资金可得性。三是要优化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配置结构。在现有农村以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商行、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配置结构基础上,加强政策引导,引导体制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等机构到农村开设机构,拓展业务,强化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机制,丰富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降低农村融资门槛,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支持。四是要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网点、金融服务机具等基础金融资源配置向村屯延伸,扩大基础金融资源配置覆盖面,推进金融服务普惠发展。(18)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0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5821/index.html。五是要进一步发挥涉农金融机构作用。信用社等重点涉农金融机构具有天然的地缘和亲缘优势,是农村金融资源的核心供给主体,要进一步加强涉农金融机构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差别化定价能力,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发挥涉农金融机构优势。(1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http://www.gov.cn/zhengce/2022-02/22/content_5675035.htm。完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引进专业金融管理人才,重建管理运营体系,提高涉农金融机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切实发挥涉农金融机构助农支农作用,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

(二)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支持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农村金融为乡村振兴提供多样化融资支持的有效手段。一是加强涉农信贷抵押、质押创新。借鉴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经验,进一步扩大涉农信贷抵押、质押范围,提升农村信贷资金可得性。加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推广力度,推动应收账款等动产资源质押业务。拓展活体畜禽抵押贷款业务范围,使更多畜禽养殖户得到融资支持。二是创新授信模式,推广整村授信、产业链授信等授信模式。搭建企业信息、公共信息、信用信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寻求与多部门联合加强信息共享,通过农村企业纳税等级、公共缴费等信息评价企业信贷授信等级,根据授信等级进行差异化放贷管理,促进农村企业增信立信。三是科技赋能金融创新,发展数字金融,运用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对涉农信贷的贷前、贷中、贷后实施全流程监督管理,降低管理成本,防范涉农信贷风险,提升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能力。要有序开展数字人民币农村试点工作,数字人民币的研发我国处于世界领先阶段,现已在全国多个城市和场景开展了试点工作,农村地区作为现金支付的主阵地,应加强数字人民币的宣传引导,转变农村居民支付习惯,推进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试点,进一步推广和普惠农村数字金融。(20)中国人民银行.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http://www.gov.cn/xinwen/2021-07/16/content_5625569.htm。四是发挥专家学者“智库”作用,组建以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农林部门、大型企业等部门专家学者为主体的专家学者“智库”,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挖掘农村金融需求,加强创新驱动力,为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三)加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侧改革,提升农村金融资源差异化配置水平

应加强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侧改革,推动农村金融资源向农村重点领域和环节倾斜,充分考虑各地区金融需求差异,对各地区金融资源进行差异化配置和管理。因地制宜制定金融政策、创新金融产品,促进农村金融资源配置适应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对于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较高的东部农村地区,要充分发挥东部地区的引领作用,进一步优化东部农村金融资源配置规模和配置结构,重点加强对东部农村高新技术产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东部农村绿色金融发展,坚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念,加大对东部农村节约资源和注重生态保护产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力度,创新开发适合东部农村产业需要的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推动东部农村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1)左正龙:《绿色金融创新助力乡村振兴:机制,困境,路径》,《学术交流》2021年第9期,第83-95页。推进东部农村金融数字化进程,建设一体化信用信息平台,加强区域间金融、政务、公共信息的互联互通,提升东部农村金融数字化服务水平,促进东部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对于以农业生产为重心的中部农村地区,根据中部农村各产业融资需求,创新优化适合中部农村产业需求的金融产品,支持中部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融合发展。重点加大粮食生产、农业产业等领域的金融资源供给。通过创新中部农村投资、融资模式加大对粮食生产、加工、收购等环节的资金支持,加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属性,为中部农村政策性粮食收购提供金融支持,促进粮食收购市场化价格机制改革。对于脱贫攻坚主阵地的西部农村地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继续对西部脱贫地区给予金融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加强西部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ATM等基础金融资源配置力度和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扩大西部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提升西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大西部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保证西部农村信贷投入,加强农村信贷监测和管理水平,提升西部农村信贷资源配置效率,保障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顺利过渡。

(四)健全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增加农村信贷资金可得性

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由于农业生产经营受气候影响较大,生产经营风险较大,加之受土地政策等法律法规限制,农村抵押物相对欠缺,多采用信用贷款,但农村居民信用意识相对薄弱,信用状况欠佳,导致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意愿不强,农村融资难问题凸显。良好的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是分散农村信贷风险的有效措施,有利于降低风险,引导农村金融资源回流。因此,亟待建立健全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补偿机制。一是要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体制建设,发挥财政政策资金支持和引导作用,拓宽政策性融资担保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政策性融资担保资金管理,逐步拓宽政策性融资担保覆盖面,有效降低农村金融风险。二是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建设,发挥农村地缘优势,整合农村小、散、弱担保机构,以市场化为原则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农村经营生产主体因抵押物短缺产生的融资难问题。三是要加强农村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经营主体参保意识,对保险机构给予一定政策支持,激发保险机构参与积极性,丰富农业保险产品种类,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强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建设,有效分散农村保险机构风险,加强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协作模式的创新,发挥保险风险补偿作用。(22)刘世佳、魏亚飞:《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学术交流》2020年第11期,第12-18页。

(五)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农村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保障

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是农村金融服务顺利开展的基础。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前提,良好的支付环境是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良好的法律环境是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的基础保障。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居民信用意识。发挥人民银行信用体系建设主导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等部门沟通协作,联合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进农村居民信用信息建档立案,完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搭建征信体系建设平台,加强政府、税务等部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构建农村综合电子信息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授信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信用支持。二是优化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便利。进一步加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建设,扩大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范围,全面推进信息入村,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与农业部门建设的益农信息社相结合,增设小额信贷融资、生活缴费等金融服务功能,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创新,扩大服务范围。(2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19年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110025/index.html。加强农村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金融服务与电商的合作创新,打造多功能、全方位的助农支农综合金融服务站,使农村居民切实享受到科技发展背景下的金融服务红利。进一步推进农村非现金支付体系建设,加强农村非现金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网络基站覆盖范围,加强非现金支付设备的布设,丰富非现金支付受理场景,优化设计针对农村老年群体的电子支付产品,同时保留传统支付方式,协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实现农村金融的普惠目标。(2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20〕45号.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1/24/content_5563804.htm。三是加强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根据农村金融服务实际,颁布适应乡村振兴发展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补充和完善现有金融法律法规,构建张弛有度的农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既保证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空间,又要保证有效的风险防范监管,使农村金融服务有法可依、有规可循。(25)廖红伟、杨良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体系深化改革研究——基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1期,第114-121页。

(六)加强农村金融宣传机制建设,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

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知识宣传力度,丰富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规范金融行为,提升风险防范意识,为农村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提供知识保障。一是加强金融宣传媒介多样化建设,有机结合数字宣传方式与传统宣传方式,借助报纸、广播、电视、微信、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公众号、营业网点LED屏等多种媒介开展金融知识宣传。二是丰富金融宣传方式,拓宽宣传覆盖面。结合农村金融需求实际,开展多形式、多主题、多种类的金融宣传,农村金融机构要发挥地缘优势,以网点为主阵地,通过派发宣传折页、专人讲解等方式开展宣传。同时,联动各方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借助“3·15”“金融知识宣传月”“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活动”等宣传契机,在农村人流密集的农贸市场、街道开展金融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折页、有奖竞猜等方式,吸引公众参与其中,普及金融知识。定期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开展上门宣传活动,有针对性的开展金融宣传,切实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提高农村居民金融风险防范意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三是畅通农村金融监督投诉、处理机制建设。通过建立即时评价机制、公开监督投诉举报电话等方式,畅通监督投诉渠道,进一步加强投诉处理机制建设,建设有问必答、有错必纠、定期通报的监督投诉处理机制,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消费权益。(26)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2021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4332765/index.html。

猜你喜欢

农村居民资源配置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住在养老院,他们过得好吗?——陕西农村居民养老情况调查
云南富民县农村居民高血压的变化趋势及与肥胖指标的关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人力资源配置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辽宁省冰雪场地设施资源配置均等化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农村居民人力资本投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