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之树常青(写于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2022-06-16王意迦
○文/ 王意迦
绿尾虹雉
川金丝猴
羚牛
“生命是什么?生命起源于何处?又因何消逝?”一直是悬在人们心中未决而不可思议的终极命题。亿万年前混沌初开,复杂多样且独一无二的生命力量在大自然的孕育中破土而出,并逐渐形成了一条坚固的生物链,宛如盘根错节、枝蔓相连的生命之树,随四季枯荣,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生物链由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构成,它让燃烧在每一个生物体中的生命之焰汇成燎原般的蓬勃景象,而在遭到破坏时,又会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一个生物物种的灭绝,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重视生物多样性、探索生物种群与平衡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对人类的发展极其重要。
目前可能有500万—1亿种生物生存在地球上,但科学家们能够确定的只有200万种左右。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许多物种在人类还未认知前就已默默消失。目前,全球有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超过16亿人依靠森林和非木材林产品谋生,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正威胁这亿万多人的生存。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乎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全球已有许多国家展开保护行动,履行国际公约。在中国,古有“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今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已在多个场合就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作出重要指示,并在多个国际会议上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等中国主张,从建设美丽中国,到共建美丽世界,中国始终展现着雄心与行动。
中国的熊猫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世界里的旗舰物种”,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和保护经验,为世界珍稀物种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借鉴。作为大熊猫的故乡,四川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也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世界瞩目的“生物基因库”和我国生物资源的战略储备要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居全国第二位。
2011年,四川出台了《四川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20年)》,在全省划定了岷山、邛崃山、若尔盖湿地等13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计划用10年时间健全法规、完善数据、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拯救。
2017年1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四川开启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为千千万万生活在川蜀大地上的生灵筑造“新家”。4年时间的添砖加瓦,从简单保护到研究性保护,从保护研究大熊猫本身到保护研究其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全面升级了大熊猫保护格局,大熊猫等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得到恢复性增长,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随大熊猫的保护而得到“伞护”。
2021年10月,纵横2万7千多平方公里、横跨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四川片区面积最大,约占总面积的74%。自此,为打造成为出色出彩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四川充分突出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着力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物种的生存和繁衍创造条件,1万余种高等植物、近1300种陆生脊椎动物以及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得到更加有效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画卷徐徐展开。
地球上的生物,小到显微镜下的微生物,大至古木参天、飞禽猛兽,都是经过漫长岁月发展进化的结果,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也包含在生物多样性之中,共同描绘出一个丰富多彩、斑斓美丽的大自然,为人类提供了森林、水、食物、空气等赖以生存的资源,以及未来科学培育新物种的可能。
更为重要的是,生命百态,让人意识到地球不仅仅只属于人类。在山风林木的摇摆中,在花香草绿的飘送里,在虫鸣鸟叫的齐奏下,“和谐”是大自然的主旋律,它贯穿于生命之树中,在每一个生命之间回响。
“以自然之道,养万物之生。”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
壮美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