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2022-06-16陶正平宋文灿程元骏
陶正平,宋文灿,程元骏
池州市人民医院 胸部肿瘤科,安徽 池州 247000
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脑梗死为恶性肿瘤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1]。有研究报道,无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也较高,且随着恶性肿瘤患者存活期的延长,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是恶性肿瘤患者病死的重要因素[2-3]。目前,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机制及相关影响因素尚未完全明确,相关研究尚缺乏统一标准。本研究探讨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旨在为临床预防及干预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21年11月池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肺腺癌39例,胃腺癌15例,胰腺癌11例,食管鳞癌9例,宫颈腺癌7例,乳腺癌6例,结肠腺癌6例,肺腺鳞癌5例,卵巢癌5例,宫颈鳞癌5例,肺鳞癌4例,胆管细胞癌4例,胆囊腺癌3例,其他3例。根据脑梗死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脑梗死组(n=61)与发生脑梗死组(n=61)。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且不合并脑部肿瘤者;脑梗死诊断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中脑梗死诊断[4];既往无脑梗死史者;年龄>18岁;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同期合并多种恶性肿瘤;既往有脑部手术史;接受抗凝治疗。本研究经我院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研究方法 根据本院电子病历系统及问卷调查收集两组患者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吸烟史、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5]、高血压、糖尿病、其他部位血栓、治疗方式(化学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肿瘤临床分期[6]、心房颤动、血小板(platelets,PLT)计数、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WBC)计数、D-二聚体(D-dimer,D-D)、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近期手术或创伤、是否存在转移等,并分析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单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吸烟史、其他部位血栓、治疗方式、发生转移患者比例、PLT计数、WBC计数、Hb、D-D、APTT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单因素分析/例(百分率/%)
2.2 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发生转移、PLT计数升高、Hb降低、D-D升高为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均为我国人口主要致死原因,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血压、血脂、年龄等因素有关,但对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原因尚未达成一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脑梗死可缩短生存时间,降低生存质量,为影响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原因[7-8]。Shichijo等[9]在778例开颅尸检中发现,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更高。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的病理基础,因此,研究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影响因素可能与单纯脑梗死发生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一方面实体瘤可压迫周围血管组织,增加血液流动的不稳定性;另一方面,恶性肿瘤自身的物质成分或代谢产物可诱导机体炎症级联反应,使血液表现出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陆中华等[10]研究报道,部分躯体恶性肿瘤患者甚至以脑梗死为临床首发表现。本研究中,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治疗、发生转移为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手术治疗通过物理切除的方式对肿瘤组织进行杀灭,效果确切,但手术创伤可诱导凝血因子的合成,增加血栓形成及脱落阻塞血管的风险[11]。有研究报道,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胃肠道恶性肿瘤腹腔镜手术后患者存在血栓性疾病[12-13]。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组织增长迅速,可在机体多处产生继发性肿瘤,释放更多肿瘤相关因子,导致机体纤溶系统紊乱。Wu等[14]研究发现,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警惕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
谭蕾蕾等[15]研究报道,恶性肿瘤相关脑梗死患者的生物学标志物变化明显,发病机制可能与高凝状态及肿瘤治疗方式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PLT计数升高、Hb降低、D-D升高为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LT、D-D为血栓性疾病的敏感因子,PLT在止血、凝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D水平升高说明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和继发性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Zhen等[16]研究报道,癌症相关的高凝状态,可导致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事件,且在短期内容易复发,患者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上升可作为早期识别和干预的依据。恶性肿瘤为严重肝消耗性疾病,而Hb为机体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恶性肿瘤患者血清Hb水平降低可能原因包括肿瘤组织消耗、放化疗治疗对骨髓细胞存在伤害、手术操作大量失血导致Hb不足等,而Hb水平降低可进一步导致组织供血、供氧不足,诱导炎症应激反应,促进血栓形成,增加脑梗死的发生风险[17]。
综上所述,非脑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脑梗死与手术治疗、发生转移、PLT计数升高、Hb降低、D-D升高等因素相关,临床可考虑根据以上因素给予患者针对性干预措施,进而降低其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本研究样本量有限且为单中心研究,研究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行大样本量、多中心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