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航天产业政策浅析

2022-06-16陈飚陈勃段小琪

卫星应用 2022年5期
关键词:航空航天深圳市北斗

文|陈飚 陈勃 段小琪

航天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近年来,深圳高度重视航天产业发展,将其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深圳虽然不是航天产业的传统聚集地,但在近几年多轮政策的支持下,产业发展卓有成效。本文拟从深圳航天政策入手,浅析深圳航天产业发展成效。

一、持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

早在2012 年,深圳市就以北斗应用产业化为突破口,出台系列政策,推动航天产业发展。2013年重磅推出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再到2021 年陆续出台卫星产业发展意见,同时多次拨款支撑航天产业发展,对航天产业发展给足了政策支持。现将近年来深圳航天产业政策汇编如下。

2012 年12 月,深圳市出台《关于深圳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产业化实施方案》,指出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技术、产品、服务、支撑及应用的产业链建设工作,综合竞争能力迅速提高,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15 年深圳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占据全国50%以上的市场份额。

2013 年12 月,深圳市出台《深圳市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2013—2020 年)》(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深圳已发展成为微小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等研发制造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上,定位为2015 年,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 亿元,到2020 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1500 亿元。初步建成高科技特色鲜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名城。

为落实规划,深圳市从2014 年开始,连续7年共安排70 亿元扶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其中,2014 年,以航空航天产业高技术产业化扶持计划的方式进行扶持;2015 年,重点扶持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微小卫星等航天相关项目;2015—2017 年,多次以直接资助、股权资助、贷款贴息方式扶持航空航天产业;2018 年深圳市以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扶持计划的方式,重点支持微小卫星、通信卫星及终端设备、遥感卫星、卫星导航基础构件及终端设备等。

2021 年5 月,深圳市出台了《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提出五个方面、十六条措施,构建“卫星+”创新生态,推动空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将深圳市打造成全球卫星及应用产业创新高地。其中,布局一批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40%给予资助,最高3 亿元;按照不超过单个卫星项目总投资额20%给予资助,高轨卫星最高2 亿元、低轨卫星最高5000 万元;给予发射商业保险不超过50%的贴费,最高5000万元。

2021 年6 月,深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了《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要重点围绕空间探测、卫星导航、卫星遥感、卫星通信、数字空间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在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中,参与国家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研制,深化北斗系统推广应用,支持高通量卫星宽带通信系统发展;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泛在高速网络连通。

2021 年12 月,深圳市发改委发布《关于征集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的通知》,提出为抢抓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构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卫星+”创新生态,深圳市将开展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征集工作。征集项目类型包括特色应用场景示范、重大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制、核心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核心产品及零部件产业化、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方向。

2022 年2 月,深圳市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 年)》,提出构建覆盖“5G+千兆光网+智慧专网+卫星网+物联网”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体系,为率先实现万物互联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北斗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建设,逐步构建无缝覆盖、安全可靠的卫星网络设施。

二、航天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因为深圳持续加强对航天产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航天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拟从航天产业发展情况、产业目标实现情况两方面,对深圳航天产业政策产生的效果进行分析。

1.航天产业发展情况

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政策推动下,深圳利用自身早期改革开放积累的市场机制、人才集聚、自主创新、产业配套和毗邻港澳等优势,在没有国家航天重大项目和资源布局的情况下,在航天产业领域取得了初步成效。

目前,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芯片)和卫星应用等环节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卫星研制领域有深圳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东方红),卫星建设和运营方面有亚太星通,关键零部件有华大北斗、华信天线、航盛电子等,产业规模和整体竞争力居国内领先水平。此外,深圳还聚集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空间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

2007 年,航天科技集团与深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在深圳建立航天基地。一年后成立的深圳东方红是深圳第一家卫星企业,拉开了深圳卫星产业发展的序幕。

2011 年底,深圳东方红研制的第一颗卫星—试验卫星四号顺利升空。紧接着,全球首颗脉冲星实验卫星、深圳首颗出口国际卫星、国内首颗极地探测遥感卫星……一连串飞出来的第一,见证了深圳微小卫星发展历程。

2015 年9 月,深圳开拓一号卫星发射成功,该星全程在深圳设计总装制造,是首颗真正意义上的深圳制造卫星。

2018 年12 月,深圳制造鸿雁星座首发星发射成功。这是我国首个国家级商业航天项目。星座建成后将开展面向全球的智能终端通信、物联网、移动广播、导航增强、航空航海监视、宽带互联网接入等服务。

2019 年9 月,深圳制造的中国首颗极地遥感专用卫星成功发射,系统通过每天对极地区域的全覆盖观测,服务于国家北极航道开发和环境保护。

2020 年7 月,深圳制造的亚太6D 卫星发射成功。该卫星是我国第一颗采用Ku/Ka 体系的地球同步轨道高通量卫星,也是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平台全配置首发星,还是世界上首颗为移动业务优化系统设计的高通量卫星。

可以说,深圳市卫星制造从无到有,带动了整体航天产业的发展,使深圳航天产业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深圳发达的电子信息产业和制造业基础,为卫星研制关键零部件、各类卫星应用终端产品研发生产提供有力支撑。深圳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通信技术、物联网系统集成等领域都有领先优势和技术积累,反过来又促进了卫星数据产品与服务的开发应用。

2.产业目标实现情况

深圳政策以北斗产业为切入口,是基于当时北斗二号系统刚提供区域服务,深圳在卫星导航应用领域,拥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民用车载卫星导航仪占据国内40%以上的市场。因此,深圳提出了到2015 年卫星导航产业规模占据全国50%以上市场份额的目标。虽然未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但深圳相关政策对于北斗产业的扶持,也培育了华大北斗、华信天线等北斗产业举足轻重的企业,为中国北斗产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是2015 年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 亿元,到2020 年,力争实现产业规模1500 亿元。2016 年11 月,深圳市经信委副主任谢建民在公开场合表示,深圳航空航天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在2013年制定规划时产业规模为400 亿元,到2015 年产业规模超过700 亿元,已经超过规划目标,预计2016 年的产业规模为840 亿元左右。由于官方并未公布2020 年深圳航空航天产业数据,但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6—2019 年,深圳航空航天产业规模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速。因此,保守估计2020 年深圳航空航天产业产值在1700 亿元,超额完成了规划目标。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余璟表示,2021 年年底,深圳发改委围绕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工程研究中心、产品产业化、应用场景建设等多个类别,公开征集了一批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收到各有关单位报来的230多个项目,社会反响热烈。目前,深圳发改委正加紧编制《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扶持计划申报指南》,就企业和科研院所申报卫星及应用产业项目制定具体申报流程,支持一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核心产品产业化、特色应用场景示范等类别项目,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卫星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卫星+”创新城市。

三、政策多方位助推航天产业发展

从深圳自身区域优势、产业优势、调动企业积极性、紧抓商业航天发展契机等角度,对深圳航天政策及实施效果进行浅析。

1.充分利用区域优势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产业配套、体制机制、国际化等方面形成了足够的积累。深圳前期航天产业政策也充分利用了这些优势,对航空航天产业进行有针对性地扶持。深圳也通过区域优势和政策杠杆,前瞻性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卫星产业重点企业,为航天产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近年来深圳进入了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在深圳发展航天产业,有利于打造深圳国际化名片,助力先行示范区建设。这都是深圳作为中国特殊的城市存在所能产生的化学反应。

2.结合产业优势发力

深圳出台的各项促进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充分考虑了深圳自身产业优势。经过30 多年的高速发展,深圳自主创新能力显著跃升,“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明显,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双引擎,也为航天产业发展,特别是航天制造与产品生产提供了足够强力的支撑。

同时,互联网、金融、通信、海洋、地理信息等行业对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导航等提出了巨大需求,也为航天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除了资源环境、生态保护、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城市管理等场景,在智慧海洋领域,深圳正加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重点发展海洋电子、海工装备、海洋运输、海洋生物等海洋经济,也为卫星应用提供广阔的行业应用空间。

3.调动激发企业积极性

上文已提及,深圳已形成包括卫星制造、运营、关键零部件(芯片)和卫星应用等环节相对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也有相关的龙头企业在市场大潮中脱颖而出,这与政策的扶持密不可分。特别是深圳市从2014 年开始,连续7 年共安排70 亿元扶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

到目前为止,从卫星研发制造到应用,深圳涌现出一大批航天企业,如深圳东方红、亚太星通、华大北斗、赛格导航、北斗云信息、航天新源、华讯方舟、华信天线、金信诺、魔方卫星、中集集团、中兴通讯等。与此同时,围绕航天产业深圳还形成了为数众多的产业园和基地,包括云科智慧园、深圳卫星大厦、亚太星通卫星运营大厦、中集低轨卫星物联网产业园、航天科技广场、深圳航天航空产业创新园等。

政策也激发了企业的创造性,以深圳东方红为例,在研制微小卫星的过程中,系统性应用工业级元器件及单机模块打造卫星,填补了我国高性价比微小卫星领域的空白。通过创新卫星研制模式,在优化卫星研制流程、实现小卫星的模块化批量生产、降低卫星研制成本方面贡献了独特的深圳智慧。

4.紧抓商业航天发展契机

2021 年,深圳密集出台各项政策,与国内外商业航天发展大势密不可分。无论是《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圳市关于支持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还是《关于征集卫星及应用产业重点项目的通知》,都是深圳紧抓商业航天发展契机出台的政策。

如今,深圳机械加工、智能制造、通信等产业的基础雄厚,为商业卫星产业提供生态要素。此外,深圳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商业融资环境好,卫星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意愿强,有利于产业快速发展。

当前商业航天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深圳的政策支持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政策引导本地需求端,使卫星应用手段“能用尽用”,打通卫星产业供给与本地需求应用场景的交流渠道,促进航天产业和其他产业更紧密地结合,孕育新的产业生态。

四、未来航天产业前景广阔

2021 年,深圳多家机构还联合发起500 亿元规模的卫星产业基金,重点投资卫星通信、导航、遥感以及卫星技术应用领域相关产业。目前,深圳航天产业已形成相当规模。随着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深圳将为国内航天产业提供更多先行先试的市场机会。

2022 年1 月26 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在《关于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放宽市场准入若干特别措施的意见》中提出,安全有序开放基础电信业务,支持符合条件的卫星应用企业申请卫星相关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或与具备相关资质的企业合作。上述文件提出,允许卫星应用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和卫星固定通信业务。业内认为,对于现有的通信业来说,这将激发卫星通信建设的行业发展速度,同时对深圳未来航天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航空航天深圳市北斗
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深圳市建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民办中小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
难考的驾照
北斗导航卫星助我去旅行
一步之遥
飞行的历史
“北斗港”再发两星
An Analysis of Mobile Equipment on Merits and Demerits and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