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白垩纪水族馆
2022-06-16蔡沁
蔡沁
在距今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太平洋板块与北美板块相互碰撞,隆起形成落基山脉,史称“拉腊米造山运动”。北方的北极海向南延伸与南部的墨西哥湾交汇沟通,一条被称为西部内陆海道的狭长内海,将北美洲一分为二。东侧叫作阿巴拉契亚大陆,狭长的西侧则称为拉腊米迪亚大陆。
温暖的洋流带来潮湿的空气,由于山脉的阻隔,降水集中在靠近内海的一侧。丰沛的降水灌溉了森林和沃野,孕育出无数生命,各种史前生物无比兴盛。陆地上一片繁荣景象,海洋里也不遑多让。各种长相古怪、行为多样的海洋生物在这里悉数登场,上演着一出出精彩的史前大戏。
当恐龙在陆上称王称霸时,海洋则是史前海生爬行动物的天下。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拥有长脖子的薄板龙。
薄板龙是蛇颈龙类中体形最大、脖子最长的成员,体长10~12米,光脖子就有7米多,颈椎骨数目更是超过70节!长长的脖子有什么作用呢?据科学家推测,薄板龙的长脖子是它捕鱼用的“钓竿”。当薄板龙用长脖子将小脑袋探进鱼群时,猎物根本感受不到薄板龙游泳时扰动的水波。它再用那一口突出的尖牙,就可以在鱼群里大杀四方、大快朵颐了。
海洋的王位属于海王龙——一种大型沧龙类动物。海王龙最大可达13米,化石记录显示,鱼类、海鸟、海龟、蛇颈龙类、鱿鱼……凡是目之所及,海王龙皆可下肚,甚至连落水的恐龙尸体上都曾发现过海王龙的咬痕。
浅海的掠食场竞争激烈,就连鱼类也想从海生爬行动物口中分一杯羹。1952年,美国著名化石收藏家乔治·斯滕伯格在堪萨斯州挖到一块保存完美的剑射鱼化石。当化石的围岩被清理,鱼体逐渐浮现,斯滕伯格惊呼:“这是一块足以载入史册的化石标本!”
原来,这条4米长的剑射鱼,胃里正躺着一条2米长的吉氏鱼呢!专家推测,这只剑射鱼是活活被撑死的。剑射鱼的身体结构显示,它们会不经咀嚼就把猎物吞入腹中。如果猎物太大,或是入口后还在挣扎,就会像这只剑射鱼一样被扯破内脏。
早在海洋驰骋数亿年的鲨鱼家族自然也不会放过露脸的机会。因牙齿酷似金厨菜刀而享有“金厨鲨”之名的白垩尖吻鲨,就是这片海洋最强悍的鲨鱼。
白垩尖吻鲨平均体长约7米,体重超过3.5吨,和如今最大的大白鲨差不多大。它的嘴里长有7排牙齿,每排牙齿多达34到36颗。每颗牙齿长度都超过7厘米,牙齿边缘虽然没有锯齿,但都异常锐利。每当老旧的牙齿破损脱落,新的牙齿就会从后排顶上,继续发挥它的功用。
白垩尖吻鲨性情凶暴,无论蛇颈龙类还是沧龙类都敢袭击。更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在一只无齿翼龙的翅膀上发现了嵌入的白垩尖吻鲨牙齿,这暗示白垩尖吻鲨可能会攻击靠近水面的翼龙。
西部内海的鱼类不止有剑射鱼和白垩尖吻鲨这样的凶猛“大鱼”, 还有一些有趣的家伙。
原金梭鱼属于厚茎鱼目,长约3米,形态类似现代剑鱼,吻部尖锐、身形纤细,尾鳍前方还有尾柄侧突,能够提高泳速,是个走“速度派”的“犀利剑客”。原金梭鱼会用惊人的速度在鱼群里迂回穿梭,猎物还未反应过来就已命丧鱼口。
如果说原金梭鱼把速度诠释得淋漓尽致,五鳍无沟鱼则把华丽进行到底。五鳍无沟鱼长约40 厘米,是塞里命运鱼目的一员。其背上拥有一个宽大的背鳍,古生物学家推测鱼鳍在生前拥有丰富的颜色,或许是雄性求偶的装饰。
和这些迅猛的鱼相比,邦氏鲲仿佛是温柔的“巨人”——体长超过6 米的它们是滤食性动物,会在浅海中缓缓地游动,张开大嘴用鱼鳃过滤海水,如今天的鲸鲨和须鲸似的,将微小的浮游动物吞下肚。
西部内海还栖息着很多各具特色的鱼类,让这里变成生机勃勃的史前鱼乐园。
上面提到的海生爬行动物和鱼类都属于脊椎动物,其实,无脊椎动物也与它们共享着这片乐土。
体形庞大的托斯特蛸又叫托斯特巨鱿,属于幽灵蛸目的明斯特蛸科,体长可达6 米以上,是西部内海最大的头足类动物。托斯特蛸在过去一度被认为是一种巨型鱿鱼,即形态类似大王鱿的凶猛动物。然而最新研究显示,它们和深海中的幽灵蛸沾亲带故。由于头足类动物身体柔软,死后易腐烂分解,只有较硬的内骨骼才可以形成化石,所以科学家们只能通过参考现代远亲幽灵蛸的样子,复原出托斯特蛸的外貌。新复原的托斯特蛸没有往日的霸气,触手间的皮膜宛如一个袋子,看起来憨态可掬。
除了“大章鱼”,西部内海还有体长接近2 米的“大贝壳”——叠瓦蛤,属于珍珠贝目叠瓦蛤科,是现代珍珠贝的史前亲戚。根据化石出土的地层,古生物学家发现叠瓦蛤喜欢栖息在黑暗的深海海床。叠瓦蛤身形巨大,呼吸用的鳃也相对较大,因此即使在缺乏氧气的海底,叠瓦蛤也游刃有余。
西部内海也是史前龟类的家园。古巨龟又叫古海龟、帝龟,属于隐颈龟亚目中的原盖龟科。古巨龟是史上最大的龟类之一,它体长超过4 米,体重接近2.2 吨,相当于一辆小汽车的重量。古巨龟的背上没有甲片拼接成的龟壳,而是像它的“表亲”棱皮龟一样,覆盖着坚硬厚实的“革制盔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