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旋律之外亦有音

2022-06-16吴艳

中国收藏 2022年6期
关键词:篆书博物院古琴

吴艳

北宋“诵馀”仲尼式七弦琴 四川博物院藏

千百年来,古琴一直是文人士大夫修身养性、抒发情志的工具,是其淡泊名利、君子品格的象征。上至尊贵的帝王,下至普通的文人、琴家,多视琴如命。一件件珍贵的老琴经他们手上传递,保存至今,成为一笔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

前不久,由笔者策划的“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在安徽博物院落幕,展览展品类型丰富,有琴器、琴谱、琴拓、琴画及装饰琴元素的陶瓷、漆器、文房用具等,目的是想较为全面地展示中国古琴文化。在选取和研究展品的过程中,展览还注重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内涵,呈现出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人物和故事,以期为大家在优美的旋律之外,带来一些感动和启示。

明 “飞龙”连珠式七弦琴 安徽博物院藏

递藏有渊源

松弦馆是明代虞山琴派创始人严澂的室名,取唐刘长卿《弹琴》“冷冷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意。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北宋“诵馀”仲尼式七弦琴,底板上龙池、凤沼均为长方形,颈部阴刻篆文“诵馀”二字,腹款内刻楷书“靖康元年造”“松弦馆重修”,从此款识上可知此琴曾经被严澂重修和收藏。严澂(1547年至1625年),字道澈,号天池,为宰相严讷次子。他提倡“清微淡远”的琴曲风格,为琴界所推崇,同属于他所收藏过的古琴还有浙江省博物馆藏“韵雪”仲尼式琴。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宋代“ 飞龙”连珠式七弦琴,龙池、凤沼呈圆形,龙池上方刻草书“飞龙”二字已为朱漆所掩,但痕迹仍清晰可辨。龙池两旁刻长铭并跋,其中题跋记载了此琴的收藏信息:“余游成都,薄值购获,狂喜屡日,因为铭以志其幸。同治元年岁在壬戌之秋,长沙陆长森寿田氏跋并书。”池内刻腹款楷书两行“大□□□五年叶介福重斫□”。

清 “马首”仲尼式七弦琴 安徽博物院藏

查阅文献,并没有对这位长沙籍藏琴家陆长森有更多的介绍,他在历史上的文字印记只与两件琴结合在了一起,分别是宋“飞龙”琴和明代宁王朱权斫制的“飞瀑连珠”琴。同治元年(1862年),陆长森在成都以微薄的价格购得了“飞龙”琴,他认为这件琴为唐琴,因此狂喜数日。在此之前,此琴被成都斫琴师叶介福重髹,后人恐腹中刻款被误认为是制琴年款,故将年号挖去。两年后,陆长森又于成都购得“飞瀑连珠”琴,同样撰写题跋刻于琴底,在琴的递藏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号。

安徽博物院还收藏有清代“马首”仲尼式七弦琴,龙池上方篆书填蓝“马首”二字。龙池左侧刻有竹禅和尚的长文题跋:“乾乾龙马,丝丝若渊,纳音在水,声成在先,杨杨其首,两目顾瞻,三分损益,隔八生焉。”龙池腹内左楷体墨书“大清道光九年张文魁”。

此琴由张文魁斫制于清道光年间,后来曾被竹禅和尚收藏。竹禅(1 8 2 4 年至19 0 1年),俗姓王,清末著名的佛学大师、书画大师和古琴大师。竹禅古琴造诣深厚,云游全国各地时,始终琴不离身。其兴之所至便会抚琴,或抒胸意,或以琴会友,或以琴说法,《普陀洛迦新志》记载其琴声“其声渊渊,悠扬悦耳,令人万念顿消”,有古琴曲《忆故人》传世。“马首”仲尼式七弦琴是目前所知唯一和竹禅有确切渊源的古琴。

案头留余音

墨是古代文人用于书写、绘画的必备文房用具之一,琴形墨是仿照古琴形状制作的墨品,镌刻细致,清新典雅,放置于书桌上仿佛可以发出泠泠的弦外之音,满足了文人琴心交融的情感需求,因此琴形墨成为墨品中重要的一个类别。

安徽博物院收藏的清“琴德簃”山水楼阁琴纹墨,为胡开文御园图64锭套墨之一,一面镌刻双龙和古琴纹饰,楷书阴识填金“琴德簃”。另一面刻山水楼阁纹,透过圆形花窗,可看到屋内的桌上和墙上各置有一件古琴。

清 “琴德簃”山水樓阁琴纹墨 安徽博物院藏

紫禁城咸福宫是乾隆帝的书斋,其后殿东室名为“琴德簃”,专用于收藏雍正帝用过的宋制“鸣凤”琴与明制“洞天仙籁”琴。沈源绘《琴德簃图》上有乾隆帝题跋提道:“我皇考所贻古琴以宋制鸣凤、明制洞天仙籁为冠,皆有御铭。每一静对,穆然神移,不待抚弦动操始知至德之和平也,因箧藏于咸福宫东室,而以琴德颜其楣。”雍正帝喜爱弹琴和藏琴,他收藏的琴有100余张,其中最为喜爱的是宋“鸣凤”琴与明“洞天仙籁”琴,这两张琴又被其继承者乾隆帝专门箧藏于琴德簃内,供他长思远慕。

安徽绩溪八都余川人汪惕予(1868年至1941年)曾制作“坠星”琴式墨和“叶战秋风”琴式墨。“坠星”墨形为神农氏古琴,墨背面上部阴识填金隶书“坠星”,行书“蜷翁老人”,钤“惕予”篆书阴刻印,底部钤“千今百古琴巢”方印,篆书阳刻。一侧篆书阳识“新安汪氏精制”,另一侧“清烟十万杵”。“叶战秋风”墨形为蕉叶式古琴,背面上部隶书阴识填金“叶战秋风”,钤阳文篆书“惕予仿古”“千今百古琴巢”印。一侧篆书阳识“新安汪氏精制”,另一侧“清烟十万杵”。668BF8B9-01A7-429E-93B1-057F27C8CE1B

琴式墨是徽墨中常见的一个类别,曹素功、吴天章、胡星聚等墨店都制作过相关墨品,汪惕予制琴墨则与他们不同,是缘于自己对古琴的喜好。他与妻子赵素芳均为著名的“琴痴”,取松烟造墨,皆仿琴形。其晚年在杭州营造“汪庄”,藏琴百余张,琴谱墨拓挂满斋壁,名为“今蜷还琴楼”,门前建石坊题曰“千今百古琴巢”。有人曾怀疑他珍藏的一把唐琴的真伪,他负气当众剖琴来证明,传为一段逸话。

汪惕予制”坠星“琴式墨 安徽博物院藏

观拓如观琴

琴拓可以如实地呈现出古琴的尺寸、形状、结构和铭文信息,满足人们对稀有名琴的观赏需求。安徽博物院收藏有一套名士遗琴拓

片六条屏,由清末桐城人吴廷康制作,其中一件为谢文節公遗琴拓片,纵181厘米、横35厘米,琴名“号钟”,仲尼式。两侧题款:“东山之桐,西山之梓,合而为一,垂千万古。”下有“叠山”款识。叠山即南宋末年名士谢枋得(1226年至1289年),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今属江西)人。

他带领义军在江东抗元,被俘不屈,在大都悯忠寺绝食殉国。

“号钟”琴为新安人吴景潮于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所得,据传出土于北京悯忠寺(今法源寺)遗址。吴景潮(生卒年不详),字宪文,号素江,安徽歙县人,藏有朱致远琴及璐琴等名琴十余床。他得到谢琴后,遍征题咏,题者不下数百人,集为《谢琴诗文钞》。

“晋孙登公和铁琴”拓片纵135厘米、横57厘米,此为“天籁”铁琴底板和琴匣盖拓片。铁琴为仲尼式,明代假托魏晋时期隐士孙登之名所制。背面龙池上方有嵌金丝双勾小篆“天籁”琴名,下钤金丝小篆“孙登”款及篆文“公和”小印。池下方有篆书“明项元汴珍藏”并嵌银丝篆书“墨”“林”方形连珠小印及“子京父印”小印。铁琴附一具楠木随形琴匣,匣盖上方竖题“晋孙登公和铁琴”七字,下方满刻清人阮元、梁章钜和张廷济的题跋。

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曾收藏“天籁”铁琴,因为太过喜爱而将自己的书斋室名改成“天籁阁”。清代嘉庆年间,此琴成为吴璥的家藏,传至其孙吴若烺时,曾拓琴分送同好。清代著名学者阮元、梁章钜和张廷济都在琴盒上留下了自己的鉴赏题字。1952年,这件铁琴及琴盒入藏故宫博物院。

琴藏家对古琴的收藏,看重的是琴中所蕴含的历史人文价值,而并非是一种经济活动。他们收藏的是历史文化,也是一段记忆和情感,冰冷的古琴因为这些人和事而富有了温度。(注:本文作者系安徽博物院副研究馆员)

清 谢文节公遗琴拓片 安徽博物院藏

明 “晋孙登公和天籁铁琴”拓片 安徽博物院藏

668BF8B9-01A7-429E-93B1-057F27C8CE1B

猜你喜欢

篆书博物院古琴
国家非遗 古琴艺术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梅花依旧向阳开
——吉林省博物院建院及开放七十周年书画专题展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春意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视觉
寻访千年古琴
传承和保护古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