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上便装去逛街
2022-06-16高露
高露
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有开市做买卖的商人、有闲情逸致出来逛街购物的女子、有匆匆忙忙路过的行者、有聚集观看杂耍的人群和正在卖力表演的艺人,还有三五成群正要去酒楼聚会的士人,以及出门办事有随从跟着的公职人员。各色人物穿着各式的衣服,那我们能否“众里寻她千百度”,通过人物的穿着打扮来判断他们都是什么身份呢?
跟随笔者一起走进描绘明代南京城市井风俗的《南中繁盛图》长卷,看看街市上的那些人,再结合历史資料中对各式衣服的记载,对古人休闲时的着装一探究竟。
·卖帽子生意火·
在《南中繁盛图》中,有一家专门卖冠帽的铺子,牌匾上写“时式冠巾”,几层货架上摆放着时兴的各式冠帽,非常能代表当时的时尚。而街市上穿着各色直身、道袍的士人,头上搭配各类不同的巾子,可见人们的喜好也是有差异的。
其实,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对头上戴的头巾开始讲究了。宋代男子搭配便服一般佩戴巾子,巾子有多种样式,最为我们熟知的便是“东坡巾”。相传此巾是因苏东坡常佩戴,便得了这个名字。其形制可以看作是“墙外有墙”,内墙比外墙高,前后左右以角相向。
随着衣服的多元化,头上的巾子也有了更多样式,除了东坡巾外,还有方巾、纯阳巾、唐巾、飘飘巾等。明太祖朱元璋于明初颁布了全国通行的两种样式,一是四方平定巾,即方巾;二是六合一统帽,即小帽,主要取“四方平定”和“六合一统”之意。
明 《南中繁盛图》(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街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你能通过他们的穿着分辨出他们不同的社会身份吗?
元 赵孟頫《东坡小像》 故宫博物院藏宋代男子搭配便服一般佩戴巾子,最熟知的便是“东坡巾”,相传此巾是因苏东坡常佩戴而得名。
(明《汝水巾谱》中的头巾样式)
此种小帽由六块三角形罗帛拼合而成,六瓣合缝,又名“六合一统帽”“圆帽”“爪拉帽”。
当时规定士人、吏民戴方巾,皂隶、伶人戴四带巾以示区别,此后成为明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巾式。方巾形制简单,平顶,顶部略大于底部,整体呈长方形或者倒梯形,一般为正戴,即前后为平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对角戴的方巾,也就是佩戴起来前后面为棱边。明代中后期,服饰的变化较多,出现很多基础款的迭代新样式,甚至还有呈半透明效果的方巾,可以约略看出巾内的发髻。巾内一般戴网巾和束发冠,也有仅用簪来固定发髻的。小帽由六块三角形罗帛拼合而成,六瓣合缝,又名“六合一统帽”“圆帽”“爪拉帽”。相传其为明太祖所制,自天子到士庶都可以戴,官员士人一般在居家、会客等非正式场合戴小帽,而一些没有官职的有钱人家则用小帽作为正式的首服。
还有一种飘飘巾,也称为“逍遥巾”。它同方巾一样也是明代颇有代表性的男子巾式,在明中后期非常受文人士子的青睐。李渔曾在《闲情偶寄》中说:“方巾与有带飘巾,同为儒者之服,飘巾儒雅风流,方巾老成持重,以之分别老少,可称得宜。”唐巾则是仿照唐代男子幞头的一种巾子样式,巾后锤有软脚,走起路来俊雅飘逸,非常受士人儒生喜欢。
·脱工装换便服·
不同于我们现代人,古代人穿衣规矩相当多,甚至日常能穿什么不能穿什么也都有规定和约定俗成的形式。在宋元明时期,公职人员在工作之余,是不允许穿朝服或者工服的,日常燕居、出门办事或者与友人相会都得穿着便服。
宋代男子常穿的便服为“直裰”,是一种大襟的交领长袍,看外观与现在的浴袍还挺像,但是面料和衣服结构可讲究多了。其外面一般会搭配最具宋代特色的“背子”,背子为对襟、直领,有短袖也有长袖,一般作为男性的便装穿着,而对于女性来说因其便捷,甚至可以当作正装穿。
在宋代便服的基础上,明代人的便服又衍生出许多样式,道袍、直身、行衣等样子大致类似,只是在制衣结构上略有不同——有的是两侧开气,有的是通身下来,有的衣领处有白色或窄或宽的护领,外面则搭配氅衣。宋人就已经喜欢穿氅衣了,而到明代则多作为外套穿。氅衣也与“背子”类似,为敞口,但衣襟用一对长带系结,多为儒生穿着。
除此之外,明代还有一种便服叫“曳撒”,也是一种交领长袍,只不过后身为整片,前身分为两截,腰部有横向的褶皱,叫作襞积。其下为竖褶,近似元代的辫线袄子,但装饰上要比辫线袄子精美许多。没错,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锦衣卫”常穿的衣服。这种衣服除了作为锦衣卫的工服外,也是士人们非工作日喜欢的衣服。(注:本文作者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
明《明人画像》169.3厘米×95.8厘米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此类蓝色四周镶黑边的直掇也称蓝袍,多为儒生所穿。
ED796739-2273-4568-B58F-5E60EC171C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