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秀山
2022-06-16范方启
还想跟从前一样,一个人或约上一群人登上独秀山的峰顶,不为别的,只为攀登。
我对独秀山的好感最初源于山的名字。仅仅一个“独”字,就能让我心生无限的遐想。
独秀山无所依附地耸立于大地之上,高傲地突兀于丘陵之中。独立于群山,但又不远离群山,这样的山具有山的气魄。后来我登上独秀山,对于山之“秀”有了更深的了解,但也有些失望:和我看过的黄山、天柱山、泰山等声名远扬的山相比,独秀山真是小巫见大巫。
据康熙《安庆府志》、民初《怀宁县志》记述,独秀山“西望如卓笔,北望如覆釜,为县众山之祖,无所依附,故称独秀”。又曰独秀山“伫立峰顶,极目远望,数百里潜桐怀大地,历历在目:远眺东南,群山起伏如腾龙,江河奔流如走蛟;遥望西北,天柱耸崎刺苍穹,丘陵岗地涌壮景;俯瞰脚下,井田畈田园风光绵绣,观音洞水库碧波荡漾,风光四时变幻,美不胜收”。这番溢美之词,让我总感觉有些言过其实。我不知道这样的记载算不算“敝帚自珍”?或者是一方文人为自个儿地盘上的山水贴金?姑且抛开家乡的情结不说,对于美总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他人眼中的独秀山,就是一座巍峨秀美的山。
肉眼凡胎的我,登上独秀山西望。第一眼看到的是黄墩镇。黄墩镇就在山脚下,站在高处,尽收眼底。那是一座沿着公路而建的小镇,从地理位置上说,黄墩镇是怀宁县的中心。这里交通极为便利,在人口外流严重的当下,小镇的商业氛围依旧呈现出一派繁华,这是诸多内地小镇所不具备的。站在独秀山的山顶,我所能感受到的是这座山浓浓的烟火气息,好像它就是陪同我长大的最亲近的小伙伴,和我如影随形。
待我对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我终于明白,独秀山的名气其实并不亚于众多的名山,这当然与一位神州大地妇孺皆知的男人不无关联,这个男人就是怀宁人陈独秀。陈独秀因山而得名,独秀山因陈独秀而出名。如果没有陈独秀,独秀山就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山。
陈独秀,一八七九年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名庆同,字仲甫。“庆”字是陈氏家族的辈分,“庆同”就是同庆的意思。“仲甫”是陈独秀的字,他在家里排行老二,故称“仲”。“甫”是对男子的美称。早年,陈仲甫与友人登上家乡的独秀山,可能是登高望远后感触颇多,也可能是他切身感受到故乡的山气度不凡,他自号“独秀山民”,后来连他的笔名也悄悄地改为了“独秀”。
一九一五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该刊就是后来声名大噪的《新青年》。《新青年》的创刊,犹如黑暗长夜中闪出一堆耀眼的篝火,更像一声地动山摇的春雷,惊醒了哀鸿遍野、死气沉沉的中国大地。陈独秀是想借此证明自己出类拔萃、非同凡响吗?当然不是!他在行使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使命担当。《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启蒙运动的开始。这位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始终冲锋陷阵在最前沿。陈独秀第一次在著名政论家章士钊办的《甲寅》杂志上用笔名“独秀”发表了一篇题为《爱国心与自觉心》的文章,此文的震撼力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不过,“独秀”这个笔名也因此遭到很多人的誤解和非议。有人据此认为陈独秀自命不凡、自诩为“一枝独秀”。就连他的同乡好友、亚东图书馆经理汪孟邹看到这个笔名时也曾当面直言不讳地质问他:仲甫兄,你也太不谦虚了吧,这完全是目中无人呀。你以为这世上只有你才是奇才,“一枝独秀”?陈独秀听后,赶忙解释说家乡怀宁县有一座山叫独秀山,小时候经常在那儿玩儿,因为非常喜欢那座山,便用了山的名字作为他的名字,只不过想表明他是独秀山下的一介草民而已,实在没有别的意思。
当年登上独秀山的仲甫先生向山的四周远眺的时候,又看到了些什么呢?除了穷山恶水便是满目疮痍。也许,在他看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处处山水都应该像他置身其中的独秀山那样绮丽多姿才对。为了达成这个心愿,他的肩头自然沉甸甸的。
几年前,在安庆近郊的独秀园中漫步,我忽然心生疑惑,对于家乡魂牵梦绕的陈独秀,他的灵骨从四川江津迁回后,为何不安葬于独秀山?若如此,山与人也便合二为一了。独秀山中有独秀,山独秀,人更秀。岂不更好?
现今的独秀山,被打造成了一个孩子们放飞童年的公园,山中有不少好玩儿的游乐项目。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着想,这个出发点是错不了的。只是我对于这场突然的改变,一时还难以接受。
深秋的一日,我独自一人再次登上独秀山顶,环顾四野,远处的山川河流、村庄屋舍都在静谧中呈现出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与陈独秀生活的时代相比,中华大地已经发生了巨变,仲甫先生等先辈们为之奋斗的理想已成为现实。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的。年轻的仲甫先生可能曾经听到过独秀山的心跳,而此时身在独秀山中的我也听到了独秀山的心跳。愿日月同辉,山河秀美!
范方启: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江河文学》《四川文学》《人民日报》《北京日报》《文汇报》等报刊发表散文、小说;有作品被《散文选刊》选载;出版书籍三本,其中散文集《生命是一次美丽燃烧》被教育部推荐为中小学图书馆核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