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早期图像艺术作品分析

2022-06-16张萌王凯雯

绿色包装 2022年4期

张萌 王凯雯

摘要:本文通过梳理《东北画报》创刊与早期辗转发行历史背景,清晰《东北画报》刊物内容服务广大东北工农兵群众,积极响应政策,分析木刻版画、纪实摄影、新闻漫画、连环画的艺术类型、主要功能、叙事表现侧重,整理出明确而统一的宣传与教育的主题语境,平衡文艺与大众的审美取向,刻画纪实艺术的鲜明形象,将图像与文字互相映射表达的四大特征,得出《东北画报》早期图像艺术作品创作经验,学习以崇高的意志创作、回归历史本心的艺术作品的伟大精神。

关键词:东北解放区;东北画报;文艺期刊;图像叙事

中图分类号:K26; 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00 (2022) 04-0127-04

基金项目:2019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东北解放区(1945-1949)文艺期刊的图像叙事研究L19BZW002)

Analysis of Early Image Art Works in Northeast China

—— Taking Northeast Pictorial as An Example

ZHANG Meng, WANG Kai-wen(School of Arts,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819,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through combing the “Northeast Pictorial” founding and the early circulation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clear the content of the publication of the northeast pictorial to serve the masses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in the northeast,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policy, analysis of woodcut prints,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news cartoons, comic art types, main functions, narrative performance focus, Sorting out the clear and unified thematic context of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balancing the aesthetic orient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with the public, depicting the vivid image of documentary art, and mapping the image and text to each other, Get the “Northeast Pictorial” early image art creation experience, learning with noble will to create, return to the history of the great spirit of the art works.

Key words: northeast liberated areas; northeast pictorial; literature and art periodicals; image narration

書籍报刊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精神产物,在丰富读者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与审美需求的同时,反映时代风貌,刻画历史印象,既满足群众多方面的求知欲,又具有潜移默化的宣传功能。在党的发展斗争中,出版发行工作是党在宣传、文化教育战线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与发动群众,建立并发展根据地,将思想普及到所有干部和战士中,动员一切力量从事伟大斗争并取得最终胜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不仅是国内而且是国际革命与反革命争夺的一个焦点,命运大决战在两党之间的军事、政治、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展开,1945年12月,在此关键时节《东北画报》诞生。

1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跨越历史的激流

汲取了《冀热辽画报》的编辑、记者队伍,在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同志决议下东北画报社成立,抗日战争后的东北环境较为复杂,初到东北的出版发行工作不得不采取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斗争。在严峻的战斗形势和匮乏的物质条件下,画报社工作人员背负沉重的印刷设备坚持出版,经苏家屯到达本溪后,于1945年12月成功出版创刊号,以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为主题。

画报社全体同志于哈尔滨短暂停留期间,受东北局《关于东北的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号召,深刻认识到东北斗争的尖锐性和长期性,东北画报社按照上级指示走入农村深入群众,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发动和武装群众,积极建设东北根据地。同时画报社同志深入了解群众的切实需求,了解群众困难并积极解决困难,以此展开文艺工作,进而获得群众欢迎。随着摄影、版画、漫画等内容的逐渐丰富,刊物逐渐规范,越来越多的同志参与到创作、发行工作中,《东北画报》开始成为东北解放战争全程形象记录的强大思想武器。1948年东北各纵队宣传部会议认为《东北画报》已成为“部队中一种受欢迎的读物”和“部队主要教材之一”。

2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图像艺术的奔流

《东北画报》的图像内容主要由其前身《冀热辽画报》的文艺工作者与从抗日战争时期延安“鲁艺”的美术工作者组成,艺术家们受延安鲁艺“艺术为大众”的风范影响,把他们所擅长的连环画、年画、宣传画、漫画传承到了东北地区,他们用自身的言行、品德与艺术创作,团结、教育、培养了建国后新一代东北地区的艺术创作人才,为东北鲁迅文艺学院树立起旗帜,也推动东北地区连环画的兴起。在画报的发展过程中画报社十分重视培养青年人才,通过多种渠道举办摄影、绘画训练班,从广大的部队和知识青年中汲取文艺工作骨干力量,响应形势号召有组织的发展艺术创作工作,积极争取群众意见,与美术工作者观摩座谈,使得《东北画报》的图像作品种类丰富、题材广泛、深入群众,获得广大工农兵群体的热爱。文章从以下四种图像叙事艺术作品类型展开分析。

2.1 意志的刻画——木刻版画

木刻版画贯穿《东北画报》整个东北解放区时期,在其中占据较为重要的篇幅,创刊号便描写了延安木刻展览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力,借木刻版画传递延安精神。受延安时期对木刻版画艺术类型的重视,以其古元等木刻版画艺术工作者源源不断地加入到东北解放战争的文艺工作中,而且由于东北独特的地域特征使得东北地区具有豪爽粗犷,大气质朴的气质,与当时木刻版画的干练笔触、黑白分明的革命情感紧密契合,强烈的表达东北反对压迫不屈斗争的伟大精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东北地域特色。[2]沃渣所做《挖财宝》画中以东北农村为景,大树作喻,分布两侧的农民群众、民兵与画面中间突出的主要角色交代整个故事,贴合事实,生动的讲述土地改革运动的巨大影响力与实际作用,主次清晰、形象生动、画风淳朴。

2.1 容貌的真实——纪实摄影

随着摄影记者的不断涌入,纪实摄影成为《东北画报》占据主要地位的图像内容,以其真实的还原战士的意志、农民的面貌、工人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摄影的解读无需识字读图,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有利于向广大群众宣传号召,其对现实的还原成为我党宣传教育工作中的强有力的武器。不同于清末明初的富人贫民面貌,《东北画报》中的摄影作品以广大群众为主要对象,积极表现强烈的战斗精神,和对改善生活积极向往的精神面貌。王春德拍摄的哈市傅家区王老太太积极忙着拆旧衣服打格布的画面十分动人,叼着长杆旱烟神态专注的老太太盘腿席坐,手上非常有劲麻利,反映当时为支持前线部队,后方农村的妇女老人们积极打格布、做军鞋的模样,呈现东北老年妇女的精神面貌与军民亲切的鱼水关系。

2.3 形象的犀利——新闻漫画

自第4期尝试性的展示漫画作品后,《东北画报》中逐渐形成名为漫画战线的专栏用以展示新闻漫画,不同于其他图像作品较为写实的再现,漫画以其夸张诙谐的艺术手法,独具讽刺意味,常以创意十足又直白强烈的修辞手法给人以直观又犀利的视觉表现,内容精炼、寓意深刻。东北解放区时期《东北画报》所刊登的漫画作品题材广泛,囊括各家风采,包括国内外艺术家作品,紧跟新闻事件,因漫画主题明确便于提炼、形象生动易于传播,具有强烈的舆论传播能力。朱丹作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文艺工作者漫画作品《棺材里伸手——死要钱》以歇后语与诙谐夸张的画面表现了蒋政府当时的处境与嘴脸,那一时期“棺材”作为民众非常熟知且意味深厚的元素经常出现在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表现中,以强大的隐喻暗示,并以棺材里伸出的要钱姿态的手和清晰的语句将蒋政府形象以强大的漫画手法与夸张表现刻画的淋漓尽致。

2.4 情感的质朴——连环画

不同于摄影作品对现实的还原,版画、漫画受限于的单幅画面叙事局限,连环画以其独特的连续画面进行叙事的历时性图像叙事功能成为《东北画报》中一抹独特的艺术色彩。东北解放区时期的连环画作品常以真实事件为题材,力求还原最为真实的群众生活和艰苦斗争,并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中取得微妙的平衡,将审美感性的侧重和对于观者接受趣味的考量,作历史题材、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重要取向。连环画简明清晰,生动趣味,短短几幅图画刻画真实的人物形象与完整的故事情节,叙事手法精炼易读,又不乏对现实的深刻思考,峰回路转间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使读者无形中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苏坚创作的《炉头老李哥——东北新解放区一个铁工厂炉工的记述》以真实事件为原型创作一位勤劳乐于奉献的炉头在城市解放前后工作与生活的变化,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故事,反映了东北解放时期对城市解放的影响与解放后的城市建设景象,以老李哥热心本分、积极上进、善于沟通的立体形象浓缩了共产党对工人的行为引导,呼吁工人积极建设城市,为解放事业作出贡献。

3 解放战争时期《东北画报》图像艺术的合流

《东北画报》以其优秀文艺创作人才的丰富充盈圖像内容的丰富,不论摄影、木刻版画、漫画、连环画,亦或油画、水彩画、速写等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借不同媒介艺术表达手法在文艺宣传工作中实现不同的宣传、教育效果,在叙事手法、表达技巧的分门别类中拥有共同的主旨力量、思想方针、审美把控,是不同艺术手法共同的叙事河流。

3.1 宣传与教育的主题语境构建

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画报》致力于在不同的文艺作品中贯彻民族意志与社会愿景,将生动丰富的图像叙事表达艺术与劳苦大众的质朴心愿紧密结合,使彼此的心意互相交织形成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这使得《东北画报》的艺术作品充满强烈的主题性、战斗性,基于整体明确的指导方针设定基调,使得艺术作品审美取向具有普世性,刻画兼具真实与艺术性、人物形象色彩分明,图像与文字力量互相映射激发更为强大的叙事性,充满浓厚的文学意味。为最大化实现宣传教育效果,《东北画报》内容紧密结合时事形势,并随不同历史阶段的宣传使命进行版本与内容的改良以契合实际需要,彰显时代精神。

3.2 文艺与大众的审美取向平衡

受西方艺术影响、学习西方先进艺术与技术的鲁艺艺术工作者结合现实大众的真实需要,遵从文艺工作的艺术本质和大众的实际需求,以强烈而明确的目标围绕受众需求不断磨合调整,使得当时的文艺作品具有大众化、乡土化的现代性,[3]避免精英文化、西方艺术难以为大众所理解接受的问题,因而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画报》继承其成功经验并契合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特征,以大众化的艺术作品将东北人豪爽、诙谐、性格色彩强烈的群体性融于艺术创作中,以老百姓喜欢的色彩、线条流露其情感,无论是漫画中的诙谐讽刺,连环画中东北生活的真实场景,亦或木刻版画粗粝的笔锋,均以故事性强、通俗易懂的东北民众喜爱且熟悉的内容与故事与艺术相结合,采用已成型的艺术形式加入新的内容和手法的方式,赋予文艺作品新的生命,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将一个个平凡渺小的生命表现得生机勃勃,传递红色思想。

3.3 纪实与艺术的形象色彩刻画

在大众化的文艺审美把控下,《东北画报》的图像艺术作品力图平衡对历史真实的还原与艺术真实的追求。受写实主义风格的影响,解放战争时期的图像艺术作品均反映东北人民真实生活,描画真实故事,刻画真实形象,以真实的力量对抗虚伪的面孔,强调客观对比、真实反映、具体表达,爱恨分明的呈现强烈的时代色彩[4];同时融入创作者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简练的线条下浓烈的深情,使艺术作品具有宣传教育力量的同时,带有真挚的纪念意义和深切的歌颂。为实现文艺作品的真实,《东北画报》的文艺工作者下农村与民众一同生活,上前线与战士一同战斗,他们以自身深度的参与体验,用真实的生活与生命创作一幅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得历史与艺术血肉交融。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呈现同质化特点,人物形象黑白分明,善恶美丑色彩强烈,故事情节直白精炼,形成了独特而鲜明的艺术风格,并对后来的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结语

艺术工作者在东北解放区时期创作的艺术作品成为解放前一股重要的革命力量,其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真实刻画与艺术经验的成熟,不但影响了后来的艺术创作风向,对多学科史料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更对当今艺术创作起到了示范作用。在视觉文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于信息洪流中的文艺工作者而言,红色回忆一直代代相传隐藏于文艺工作中,每当时代唤起回忆,那份热血又重新燃起。时代文艺工作者勇于革新,结合实际,为广大群众服务,勇于牺牲奉献的精神成为文艺作品最好的营养,成就一代历史记忆。时代虽不同,气质仍守一。

参考文献:

[1] 梅常青,王冰冰.《东北画报》在哈尔滨[J].中国摄影,2015(04):92-95.

[2] 魏鹏举.从旧年画改造说起——谈东北新年画[J].文艺争鸣,2016(10):219-222.

[3] 韩文淑.东北解放区的文艺大众化实践[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96-102.

[4] 武晓梅.黑土地上的红色媒介:《东北画报》研究[J].美术,2020(07):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