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导论》中西授课差异问题及措施研究

2022-06-15刘飞龙李淑娟李言杨明顺刘永

教育现代化 2022年9期
关键词:全英文辅导工程项目

刘飞龙,李淑娟,李言,杨明顺,刘永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 西安)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促进,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教育国际化即开放我国教育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使我国教育同国际教育水平接轨,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扩宽学生国际视野,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1]。但由于中西价值观、文化差异的存在以及学情的不同,因此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均存在许多问题[1-3],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设背景下,需要在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等方面做出改革[4]。

本文根据笔者所在的西安理工大学国际工学院《工程导论》课程的中外共课(外方教师全英文授课,中方教师全程辅导)教学过程,担任共课教师,对该门课程中外授课的要求和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门课程中的中西授课差异以及引进外方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二 课程特点及要求

该门课程为本校与詹姆斯库克大学(外方)合作办学开设课程。课程设置为本校国际工学院所有专业(电子、计算机、机械、土木)学生大一第二学期专业必修课。授课方式为外方全英文授课(线上),中方教师全程辅导(线下)。

(一) 外方《工程导论》课程特点及要求

《工程导论》是外方面对全校工科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主要向学生介绍工程师作为专业问题解决者的概念,围绕现代工程实践问题(如伦理和可持续性),应用工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工程项目期间和之后如何有效沟通等问题展开讨论。该课程的主要目标为:

(1)使学生理解工程问题解决方法及过程;

(2)使学生理解工程伦理和可持续性在现代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及其对特定问题的相关性和意义;

(3)使学生在一系列工程活动中,具有一定的书面、口头及绘图沟通交流技巧与能力;

(4)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工程设计方法,并学会运用团队合作、管理和领导技能来解决工程设计问题;

(5)使学生能够在大学生活中运用相关实践能力合理有效地安排学习生活,包括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等。

该课程每周安排有两小时的课堂讲述及两小时的辅导讨论课。课堂讲述主要围绕前述的课堂内容进行展开。在课程开始前,教师会将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资源库,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阅读和预习,课堂讲述过程中教师主要集中讲解重点、难点。

辅导讨论则用于开发应用课程中概述的知识和技术的技能,具体包括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分组讨论、项目任务的分工合作完成等。每周的课堂讲授环节都对应有相关的讨论话题和学习任务用于辅导讨论课,而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包含两个工程项目任务(木质桥梁设计搭建和水泵设计及实验),这两个项目将会贯穿整个辅导讨论环节。学生结合课堂讲述中学到的相关工程知识进行分工合作,在课外完成两个工程项目,而辅导讨论课中则对学生在这两个工程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二) 中方工程导论课程特点及要求

该课程是面向工科类大一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主要教学目标为使学生了解并认识工程与科学的关系;思考工程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为学生讲授工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认识、提出和解决工程问题以及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主要授课方式为课堂讲述。

三 中西授课差异

(一) 价值观、文化差异下培养目标的异同

由于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价值观在根本上的不同,再加上各自的文化差异,因此两者在人才培养及课程目标上均存在较大差异[5-6]。

在资本主义文化理念及价值观影响下,外方课程培养目标的主导思想基础为“利益至上”,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相关活动其最终目的都是以培养能够创造出“利益”的人才为最终目标。反应在本课程中,则注重强调学生个人自身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以主流社会认可、职业发展成就等作为培养目标。

而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下的中方课程培养目标,除了如第1章中所述学生工程问题解决方法、过程、技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外,还包括人与工程的关系、工程与科学的关系、工程在社会中存在意义的思考。这是由于受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影响,中国人更喜欢从事物本质的更高处出发思考问题,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深层关系的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或问题本身。体现了我国以培养学生自身能力为基础,更为注重其思想理念、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教育目标。

因此,虽然在中外合作办学中包含有大量的外方课程引入,但仍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重其社会主义思想理念、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利用西方先进教学条件,培养社会主义人才。

(二) 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差异

外方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皆是以其资本主义培养目标为基础进行设置的,而为了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养成的引导,则需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增减。

外方在教学内容设置中,除了均包含前述工程基础知识、工程问题解决方法、解决过程等内容外,还包含有工程制图基础知识。值得指出的是,外方授课中对于工程伦理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也是比较重视的。

工程伦理学是20世纪末开始,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兴起的新兴学科。与工程技术问题本身不同,工程伦理是对在工程实践中涉及到的道德价值、问题和决策的研究[7-8]。由此,进一步对工程师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进行探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产生了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负面影响,这就要求工程师从工程伦理角度进行深刻反思,同时对于工程项目中涉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相关内容均是以资本主义道德价值观为导向,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和增减。

外方课程除了安排有课堂讲授之外,还专门安排了辅导讨论课。辅导讨论课的授课方式与传统的课堂讲授完全不同。首先对学生进行固定分组,除了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提出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还要求学生对课程工程项目任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整个辅导讨论课相当于一个翻转课堂,其主角由授课过程中的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只负责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因此,外方的授课更为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分组完成工程项目任务体现了外方对于学生团队协作及交流能力培养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外方的此种授课方式进一步反应和强调了其实用性和个人能力培养的教育目标。

四 共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 课程内容的修订

外方原课程中包含有较多的工程制图基础知识。而中方除了电子和计算机专业外,大一第二学期均已开设了制图课程,对于工程制图各相关的知识进行详尽的讲授。而对于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后期发展,并不要求具有很高的工程制图能力,因此双方商讨后决定适当删减原外方课程中工程制图相关内容的讲授。重点突出介绍国外工程项目设计流程、工程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工程伦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使学生了解中外差异,扩展国际视野,但一定要注意。此外,还增加了对于人与工程关系、工程与科学关系及工程在社会中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讨论。该部分内容安排在该课程的第一节讲述中着重进行,并始终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二) 全英文授课的准备与实施

由于共课方式为外方教师全英文授课,中方教师全程跟进辅导,因此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接受全英文授课这种全新的授课方式,在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面都存在新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国际工学院在成立之初的培养方案制定环节就采取了针对性措施。从第一学期开始,国工院学生的英语课程课时安排为其专业对应的非国工院学生的两到三倍。其他相关课程虽然是中方教师授课,但多数都设置为双语授课,且有部分课程如高数,采用了全英文教材。除此之外,还在课余安排了本校外教参与的英语角活动。从学生入学初始,就以这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英语能力,适应英文授课环境,为后续外方课程的引入打下基础。另外,由于工程导论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外方引入课程,学生首次接触全英文授课模式,因此,在开始的第一节两小时课程,为中方教师进行全英文或双语(主要课程内容及交流采用全英文,部分较难理解的内容采用中文)讲授,主要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与目标、授课方式、工程项目任务等。使学生有一个过渡阶段,逐渐适应全英文的授课方式。

相关课程讲义及课外学习资料会在课程开始前上传至网上,要求学生在课前对讲义进行充分预习,了解课堂讲授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授课环节抓住要点,易于理解。课外学习资料多为工程项目相关案例,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学习,扩宽视野,应用课堂所学对工程项目和实践问题进行分析和学习。

(三) 工程项目任务的分组与实施

外方原课程中辅导讨论课及工程项目中的学生分组一般为3到4名学生一组,辅导讨论及工程项目任务进行都按该分组进行。且每班学生约为三十到四十人。如图1所示,在“桥梁”项目任务中,学生需要完成设计、搭建、测试及项目报告(全英文)部过程。如果2所示,在“水泵”项目任务中,学生需要完成设计、3D绘图及组装测试;在3D绘图完成后,实验室工程师专门负责对学生绘制的水泵进行3D打印制造;之后再由教师负责提供水泵相关的轴承、电机、轴等组件;学生对水泵整机及系统进行组装,对水泵性能进行测试。

图1 “桥梁”工程项目任务

中方该课程是面向国工院所有专业学生开始的必修课程,共四个专业,每个专业约有学生70人左右,共计280人左右。如果完全按照外方的分组及培养模式,则学生组数较多,且工程项目任务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较高的成本,尤其是“水泵”项目的3D打印,国工院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工程师负责打印,也没有相关的3D打印设备,且整个课程预算有限。另外,电子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械制图课程,虽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不存在太大问题,但对于第二个需要应用3D打印的“水泵”项目任务,要求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机械制图及三维软件能力,对电子和计算机专业学生会存在很大难度,甚至项目难以进行。

图2 “水泵”工程项目任务

这些都是关于课程工程项目任务实施方面的差异和问题。围绕这些差异和问题,根据我方的学生培养方案、课程大纲及实际情况,具体解决方法如下:

(1)考虑到学生人数及工程导论本身的课程性质,我方对学生分组进行了调整,约16~17人一组进行辅导讨论课及完成工程项目任务;

(2)对于项目任务的课程预算问题,可通过学生分组,缩减项目任务目标,减少部分课程预算;对成本较高的“水泵”项目,学生最终只完成到设计和3D绘图环节,最后进行评比,选出1到2个优秀作品,进行打印展示;经过同本校的相关学院及课题组进行沟通协商,可以借用其3D打印设备,并且可以安排学生前往3D打印实验室进行参观学习,安排课题组研究生或博士生进行讲解及操作示范;

(3)由于电子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并没有机械制图和三维软件相关知识,充分考虑到这种情况,所以在分组时候不按照专业进行分组,四个专业(电子、计算机、机械、土木)进行混合分组,每个专业四名学生,16人组成一队,按照各专业所具备的专业能力分工,团队合作完成;对应的,课堂讲授环节还是分专业进行,但辅导讨论课则针对现有实际情况,打通专业混合进行。

(四) 价值观导向方式

除了在课程讲述中加入相关内容外,要充分利用辅导讨论课中同学生的交流互动。通过设置一些相关讨论话题,如“人与工程的关系”“工程同社会的关系”等,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而在工程项目任务进行过程的指导中,引导学生对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与讨论。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 结语

近些年来,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扩宽学生国际视野已经在许多高校实施,引进外方课程及其培养理念作为核心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西价值观、文化差异及其他各种具体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在加强同外方的交流沟通基础上,仍需要结合实际(价值观导向下的具体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教学环境因素等)进行探索、改革和经验总结。本文对《工程导论》这一具体课程在中外授课过程中的差异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讨论,且对于外方课程引入准备、课程内容修订、授课方式及学生价值观导向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方法及探索,也为相关国际合作办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猜你喜欢

全英文辅导工程项目
来华留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服务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
英语教学中全英文教学的思考
加强工程项目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
成套集团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工程项目与融资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