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2-06-15余想远李志华卢慧玲朱开梅
余想远,李志华,卢慧玲,朱开梅
(桂林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广西 桂林)
一 引言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一根本问题,最主要要利用好课堂教学,如思想政治课要不断改进加强,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专业课则要与思想政治课协同并进,形成协同效应[1]。
高校教师的80%是专业教师,课程的80%是专业课程,学生学习时间的80%用于专业学习,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2]。专业课程教学是课程思政最主要的依托[3-4]。多年的毕业生回访调查表明,80%的大学生认为,对自己成长影响最深的是专业课和专业课教师。因此,专业课也应该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
2020年初以来,我校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医学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思政示范教学项目推进。我们基础医学院紧跟学校的步伐也积极推进基础医学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设计大赛,以期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5]。为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我们团队在医学基础课——病理生理学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教学,以期更好的达成育人目标。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的一门学科,其教学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协同育人方面理应发挥主阵地的作用。如何挖掘思政元素,如何润物细无声的将其融入专业知识中,如何让学生认同,从而发挥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育人的功能是当前教师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组在2019级康复治疗学专业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并提交学习案例改变以往被动学习,实现由被动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培养更多的能够满足当代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二 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 思政同行,弘扬正能量
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国的发展成果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认可,极大地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将古代、近代、当代和身边的英雄事迹与相关的专业知识融合,增强学生对医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责任担当。通过校内外身边榜样事迹的学习,正向引导学生,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 团队合作,精心设计
病理生理学是康复治疗学专业的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21学时,实验15学时。教学团队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均具有高学历,有教学年资长的老教师,也有刚毕业的新教师,两者在教学中形成优势互补。团队在准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后,积极开展专题学习,组织教师使用中国大学慕课网、腾讯课堂、雨课堂等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技巧。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集体备课,对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精心策划、深入讨论。教学过程确定为课前预习-课中精讲-课后复习三个环节。课前预习选用优秀公开慕课、配合教材和PPT;课中线下精讲,融合思政教学;课后知识拓展,提交学习案例、作业等。不定期进行阶段性测试,根据学生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三) 学情分析,精准施教
教学团队通过集体研讨,由主管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资源利用情况、影响学习的因数、存在的问题等,针对性的以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谈心了解到学生对已学过的生理学知识学习掌握不够扎实,在每个教学章节正式教授新内容之前师生共同进行5分钟左右的回顾性学习,回顾与新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以巩固基础知识,更好地衔接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
(四) 学生参与,携手共进
团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开始大部分同学在课中和课后知识拓展环节参与度较低,害怕与老师交流。通过任命学习委员和其他参与度较高的同学作为小小指导员,动员其他同学参与,并定期在班级群晒优秀学习案例,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形成相互学习的良好学风。
(五) 师生共创,答疑解惑
对于主动参与课后知识拓展的同学,给予中肯的指导,对于不当描述,提醒及时改正,不规范的书写及时纠正,师生之间反复推敲凝练;对于优秀案例及时发布至班级群,共享学习成果。对于课前课中课后遇到的疑难点问题及时给与指导,对于与本课程无关但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问题也一并帮助给与建议。在工作中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老师的温度,让老师自身成为“思政元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根据病理生理学课程大纲的基本要求,依托教学目标要点,将课程中蕴含的部分思政元素进行总结(见表1)。只有不断积极挖掘生活中、身边人的实例蕴含的思政元素,才能切实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表1 病理生理学部分课程思政元素总结
三 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入的意义
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融入,不局限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专业知识,还包含生活中真善美的育人元素的融入,从而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6]。通过科学设计、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优化授课过程、师生共创等有利因素进行实施。如图1为病理生理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与目标。
图1 病理生理学与思政教育融合路径与目标
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融合是从章节授课内容中挖掘(如表1),主要通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为依托来实现[7];(1)第一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原有知识点的讲解,自然引出思政元素。思政元素的引出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调动课堂气氛,同时将知识点赋予思政意义,实现价值引领的目标。(2)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学习不限场地,不限时间。第二课堂的补充进一步加强思政元素的自然融入,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改善以往的单一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深刻体会教师的学术能力和思想意识,让教学既接天线,又接地气,育人更有温度。(3)第三课堂,即实践教学。通过病理生理学实验课让学生体会理论课上无法理解的临床表现,同时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成为思辨全、三观正、做事稳、与人善的青年一代。(4)第四课堂,指网络教学。选取优质的慕课等资源补充教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增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病理生理学课程而言,通过将时政新闻、名人名言、英雄故事和身边榜样依托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课堂渗透到教学实例中,有效提高思政教育的影响力,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融合,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用实际行动践行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8],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核心目标[9]。
四 思政元素与病理生理学授课环节实施案例
氧是人体所必需的。基于病理生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思政元素,以病理生理学课程的第五讲——缺氧为例探讨实施思政与教学融合的具体过程。如表2所示为病理生理学缺氧部分的授课内容和育人目标。
表2 缺氧部分的授课内容和育人目标的教学案例
缺氧部分的授课主要分为四节,分别为常用血氧指标、四种缺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缺氧时机体功能代谢改变及防治。临床上的患者大多是因缺氧死亡的,如何在早期判断患者是否有缺氧,需要借助常用的血氧指标作为诊断标准。临床上的缺氧常常为混合式缺氧,单一的缺氧(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类型较为少见,要充分辩证的看待具体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患者发生缺氧后的临床表现看到问题的本质,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最后是防治原则,缺氧治疗的主要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纠正缺氧:(1)去除病因,是前提和关键;(2)氧疗,首要措施,缺什么补什么;(3)防止氧中毒,适度原则,避免过犹不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培养高尚的品德,且能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让专业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工作和生活,都能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 结语
病理生理学作为医学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注重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思想觉悟,成为具有精湛医术和至善人格的统一体。本文通过在第一、二、三、四课堂挖掘思政元素,分析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方式,以缺氧部分作为思政元素语授课内容的实施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感,提高学习激情,投身医学事业,为从根本上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