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领导人对外报道的“破”与“立”
——以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栏目“近观中国”为例

2022-06-15梁晓辉戴梦岚

新闻传播 2022年9期
关键词:共情领导人民主

梁晓辉 戴梦岚

(1中国新闻社政文部 北京 100021 2中国新闻社通稿中心 北京 100037)

2021年11月7日,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新闻社系列报道《“近观中国”之“大变局·中国治”》栏目,获得国际传播一等奖。

“近观中国”获第三十一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图为奖杯)

“近观中国”是中新社于2018年创立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度报道专栏。3年来,它立足于中新社影响和辐射海外1亿左右华人受众的优势,向海外中国舆论场提供适销对路的总书记中文深度报道,在破、立之间形塑着海外中国舆论场对新时代中国的正向认知。

长期以来,因为中国特殊的历史环境和相对固化的时政内宣话语,领导人报道一度被认为充满宣传性大过新闻性。而在国际传播的语境下,新闻性的缺乏则会使对外传播的正向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对当下海外华人群体而言,主流海外华人群体对中国所谓的官方话语文本认同度较低,而如“华二代”等新一代海外华人群体在成长环境中,更缺乏认知和接触中国政治话语的土壤,因而无法用传统的报道叙事框架和文本话语去与之共情。

但其实,领导人报道因为报道对象的重要性和显著性,恰恰是最具有新闻性、具有新闻价值的报道门类之一。从世界范围看,国家领导人尤其是国家元首,是全球民众对一个国家最显著认知符号之一。换句话说,在很大程度上,我们是通过一个国家的元首来认知这个国家的。而西方时政报道的长期经验也显示出,报道好、塑造好国家元首的形象,对于塑造好一个国家的形象至关重要。因而,国家元首的对外报道,关乎一个国家国际形象的塑造。

对新时代的中国来说,更是这样。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能见度和话语权越来越高、越来越重,世界对于中国的好奇心也越来越大,天然地,对于中国国家元首的关注度也就越来越高。关于总书记的深度报道,在新时代的国际传播供需关系中,迎来更高需求度的契机。面对中国国际传播“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1]的任务,总书记深度报道也正成为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因而,打破固有模式,形塑新的领导人深度报道成为新时代中央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此,中新社“近观中国”专栏诞生。栏目在坚定的政治立场中,更加突出新闻性和对外性,通过三方面的破与立,形塑新时代的领导人对外深度报道样貌。

(中国新闻社“近观中国”专题页面)

一、破“告知”语态,以“问号”形塑好奇心

长期以来,中国领导人深度报道习惯以肯定的句式,告知者、甚至教导者的口吻,直接告诉读者一个正确而宏大的事实或者结论。它的优势是最短时间就将某个观点阐明,但缺点是难以引发共情,甚至让人感到冰冷和有距离感。尤其是对于与中国已经有十足地理距离的海外受众而言,这样的告知语态更容易扩大心理距离。

而“近观中国”中的不少作品,从题目开始,就是以“设问”的形式出现的。看似简单一个问号,既是一种引发好奇心的天然操作,更是缩短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与读者进行共情的有效方式。在“近观中国”栏目中,前者如《时光如流,谁走进了习近平的新年贺词?》《高规格纪念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习近平为何提到这句唐诗?》《习近平为何说“17+1大于18”?》,引发读者对于问号内容的好奇心,就读者所没想到的发问,营造一种悬念;后者如《全球战疫,习近平为什么说团结合作是“最有力武器”?》《习近平为何将实现“双碳”目标视作一场“系统性变革”?》《全球性政党峰会上,习近平为何再提“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一个大致确定性的语境中,问出读者已想到但是尚未有答案的问题,想读者所想,为读者带来知识的增量。

这样主动设问的传播效果是突出的,根据统计,在“近观中国”专栏稿件中,以问号为题的海外媒体触达率和国内外新媒体互动量,都远远高于其他,显示出这一“问号体”的传播优势。

二、打破“高饱和”文本,以“三平”原则形塑新文风

在近70年探索出的“中新风格”基础上,中新社在近些年的新闻业务发展中,提出领导人新闻报道“平稳、平和、平视”的“三平”原则。这是基于中国主流媒体长久以来形成的“高大全”“伟光正”的高饱和叙事手法和文本基调提出的。

平稳,即政治上的平安、稳定。安全是时政报道的红线,对于领导人深度报道来说,更是如此。“近观中国”的每一篇都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发,尽管在新闻话语上不断探索创新,但始终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所为,更有所不为。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网言网语”影响媒介话语的大环境下,“近观中国”不认为“网言网语”就是“新媒体化”“融媒体化”,更不因“流量冲动”“博眼球”而丧失安全性,始终做到领导人报道的平稳、守正、周严。

平和,即文本上的平实、和缓。“近观中国”认为,在通常情况下,“高饱和”“唱高调”的方式无益于国际传播效果的实现,真正有效的国际传播,是通过干净、节制、有韵味的新闻文本作为基础来实现的,必须让人先能“入眼”,才能“入心”。基于此,“近观中国”做出了一系列尝试。《习近平待客的“那杯茶”》《考察清华,习近平为何说道“美”》《“见字如面”:习近平寄出的中南海“手信”》等作品,以清新、节制的表达塑造可读性,在此基础上,以逻辑力度传递中国思想的深度,从而实现国际传播的有效触达。

(“近观中国”融媒体栏目呈现)

平视,即在视角上具有“中国平视世界、世界平视中国”的对外报道站位。“近观中国”既不过分夸大中国的成绩和成就,也不对自己仍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的基本国情妄自菲薄,而是以一种中国与世界双向互动的平等姿态,平实阐述“世界之中国”的昨天、今天、未来。这种平视的姿态,从许多作品的题目就可以感受出来,如《全球战疫,习近平展现中国的“同理心”》《与世界握手,习近平展现“可感”的中国》《在习近平的“联合国时间”里,听见中国与世界互动之声》。

三、打破“强者传播”,以“求同”叙事形塑共情

放大与世界的“相同”,而弱化与世界的“差异”,“近观中国”企图在这样一个大的叙事框架中,深度呈现中国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方式和成就,即:中国是世界的一员,与世界各国一样面临各种全球性挑战,如减贫、战疫、气候治理等,经过努力,中国在许多问题上成功了,给全球带去了一种解题方法,但这种方法并非唯一,而是给世界提供了另一种有益参考,且中国并不否认他国在解决类似问题上所付诸的努力,更不以自己的成功去贬低他国的努力。

例如《全过程人民民主,习近平向世界讲述民主的“中国叙事”》,便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放置于世界各种民主实现形式中进行考量。文章没有抨击西方民主制度的弊端和问题,只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平实阐释中国的民主观,如“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并非千篇一律,更没有固定模式”,最后落脚于“中国在民主上的成功实践,给那些想要书写自己国家民主叙事的人们,带去启迪”。在民主这个中西方交锋的“敏感”话题上,文章显然并没有落入“你输我赢”的零和陷阱,而是致力于各美其美、求同存异、搭建理解桥梁,试图带海外读者以新的思考视角去看待中国民主的独特实践。

这种叙事框架,与曾经中国很多媒体擅长使用的、过于凸显社会主义优越性、并将之置于资本主义腐朽衰落语境中的“强者传播”[2]叙事框架,有很大不同。因为这种国际传播中的“强者传播”在学者的研究中,被认为是具有适得其反、负面效应的。它容易被误解,从而造成国外受众心理的抗拒,因为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喜欢被告知自己的国家是不如他人的,这是人之常情。

尤其是在以美国一些政客为代表的西方中心主义者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声称“中国共产党要扩张,要推翻现有的世界经济秩序,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之时,过多的“强者传播”更容易加深国外民众的认知偏差,加大认知鸿沟,增加理解赤字。而求同存异的叙事框架,则更易于实现共情,不仅更贴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能够更贴近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3],达到对外传播度与效的统一。■

猜你喜欢

共情领导人民主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县域教师培训管理中如何实现共情
幼儿共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共第一代国家领导人带头廉洁自律
优秀领导人风采展
领导人这样说“健康”
领导人的访美瞬间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