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上颌骨囊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2-06-15周志衡
周志衡
(惠东县人民医院,广东 惠东 516300)
上颌骨囊肿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颌骨内良性囊肿性疾病。此病主要分为牙源性囊肿和非牙源性囊肿两种类型,颌骨含牙囊肿和根尖囊肿均属于牙源性囊肿,鼻腭囊肿和正中囊肿均属于非牙源性囊肿。上颌骨囊肿患者在发病的早期一般无任何症状,仅通过影像学检查能看到病变部位出现低密度影,多数患者均是在进行牙科检查或治疗时才发现上颌骨囊肿的存在。此病患者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患牙颜色变暗、神经坏死等临床表现,但此类表现仍无特异性。用传统手术治疗上颌骨囊肿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其术后易出现瘘口和病情复发的情况,尤其是合并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其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较高,给其术后恢复造成了极大影响[1]。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对2 型糖尿病合并上颌骨囊肿患者进行治疗尤为重要。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具有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近年来备受临床医生的关注[2]。本研究旨在探讨用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治疗2 型糖尿病合并上颌骨囊肿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近年来我院收治的82 例2型糖尿病合并上颌骨囊肿患者。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临床上关于2 型糖尿病、上颌骨囊肿的诊断标准;年龄介于18 ~60 岁之间;经系统药物治疗2 个月以上但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不明显;病例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年龄<18 岁或>60 岁;存在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病变;无法耐受手术;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将2020 年4 月至9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的32 例患者设为内镜组,将近3年来在我院进行传统开放手术的50 例患者设为常模组。在内镜组患者中,男、女分别有18 例(占56.25%)、14 例(占43.75%);其年龄最小为21岁,最大为58 岁,平均(39.46±3.98)岁;其病程为1 个月~6 年,平均病程为(2.84±0.39)年。在常模组患者中,男、女分别有28 例(占56.00%)、22 例(占44.00%);其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59 岁,平均(39.51±3.95)岁;其病程为1 个月~5 年,平均病程为(2.87±0.38)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常模组患者进行传统的开放手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完成常规的消毒铺巾后用1%的利多卡因对其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成功后在近上唇系带囊肿一侧的边缘做一个弧形切口,切口边缘与龈缘的距离在0.5 cm 左右。沿梨状孔方向分离软组织,将囊壁充分暴露后对囊肿进行剥离,最后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对内镜组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方法是: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对其鼻部和面颊部皮肤进行消毒,用30 mL 浓度为1%的丁卡因与2 mL 浓度为0.1%的肾上腺素对其进行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收缩术区鼻腔黏膜。用2 mL 浓度为2% 的利多卡因对鼻前庭区皮肤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鼻内镜下检查患者的下鼻道与鼻腔底,并在下鼻道外侧壁或鼻腔底隆起最高处实施穿刺,抽取少量囊液以明确诊断患者的病情。完成上述操作后,用直钳将下鼻甲骨质向上翻起,对下鼻甲前缘1 cm 处的下鼻道外侧鼻黏膜及骨质进行剥离,用咬骨钳进行骨孔扩张处理。若患者下鼻道外侧壁仅存在软组织,可用切割吸引器对软组织进行切除,将窗口尽可能扩大至囊肿边缘,使囊肿袋状化。进行上述操作时尽量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鼻泪管开口。将囊液吸除,去除囊肿内的牙齿,对于囊肿侵犯的牙齿无需做特殊处理,也可于术前在门诊进行一次性根管治疗。用0.9% 的生理盐水对术区进行冲洗,用膨胀海绵或凡士林填塞术侧鼻腔,术后2 ~3 d 将鼻腔填塞物取出。术后对两组患者均进行2 个月的随访。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伤口愈合的时间、术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鼻塞、鼻腔溢液、鼻翼塌陷等)的发生率及病情的复发率。术前及术后3 d,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炎性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3.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 表示,用χ²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比较
内镜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少于常模组患者,其手术的时间和术后伤口愈合的时间均短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的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的比较(±s)
术后伤口愈合的时间(d)内镜组(n=32)10.56±1.42 9.85±0.67 5.36±0.74常模组(n=50)32.13±3.58 39.76±8.42 7.29±0.85 t 值 32.431 20.009 10.536 P 值 <0.001 <0.001 <0.001组别 手术的时间(min)术中的出血量(mL)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内镜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情的复发率均低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情复发率的比较
2.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3 d,内镜组患者血清IL-6、IL-8、TNF-α的水平均低于常模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表3。
表3 手术前后两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比较
3 讨论
上颌骨囊肿患者主要表现为上颌骨内出现液体性囊性肿物,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出现上颌骨膨胀破裂的情况,其发病部位主要在鼻腔外侧壁和下鼻甲前端前下方[3]。由于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症状不明显,加之其发病位置特殊,因此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在得到确诊时其颌骨破坏已较为严重,需进行手术治疗[4-7]。近年来我国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与单纯患有上颌骨囊肿的患者相比,2 型糖尿病合并上颌骨囊肿患者的治疗难度更大[8-10]。采用传统的开放手术治疗上颌骨囊肿时,需要在囊肿一侧的边缘做一个唇龈切口,将囊肿完整切除。这种治疗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其术后易出现瘘口,且病情的复发率较高。尤其是合并有2 型糖尿病的患者,术后极易出现切口感染,不利于其术后恢复[1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临床实践证实,进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操作较为简单,主要步骤在数分钟内即可完成,患者术中出血较少,术后恢复的速度较快,且手术适应证较宽,一些原本不能进行外科手术的患者能通过该手术得到有效治疗[13]。虽然当前国内外对颌骨囊肿口内开窗术的研究较多[14-18],但对于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的研究相对缺乏,特别是针对合并有2 型糖尿病这一特定人群的研究尚未见报道。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2 型糖尿病合并上颌骨囊肿患者进行鼻内镜下上颌骨囊肿开放术的效果显著,能将囊肿彻底切除,改善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水平,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和术后伤口愈合时间短、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及病情的复发率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