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
2022-06-15吕世安张超严浩睿金宏勣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吕世安 张超 严浩睿 金宏勣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安徽合肥 230009)
一、引言
数智经济时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管理模式等都在发生巨大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做出相应调整。2018年,教育部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等教育应努力向“四新”方向发展,会计学科作为文科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同步性、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较强融合性的学科,更需要在新文科建设中突出新思维、新理论、新工具和新能力。面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本科开始朝着培养复合型、智能化财会人才方向发展,以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对于财务分析和管理决策人才的巨大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条件较成熟的高校率先开设了智能化会计专业,如山东财经大学的智能会计方向班、浙江大学的智能财务班、西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大数据实验班)以及南京审计大学的会计学(智能会计方向)等。
智能化会计专业建设,是会计智能化教育改革的基础性和制度性工作,以往学者多从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向展开研究,而较少关注学生群体的专业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事实上,学生专业认同感对于学生学习效果和专业建设水平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智能化会计这类新兴专业,研究学生的专业认同对于该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立足于新文科建设背景,将智能化会计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与传统顾客满意度模型相融合,探究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为增进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提升高校智能化会计专业建设水平提供方法和建议。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一)专业认同
“认同”一词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他使用识别(identification)、结合(incorporation)、投射(introjections)、内化(internalization)四个词来表述认同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认同理论逐渐被广泛运用于诸多社会领域,也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专业认同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专业认同的概念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定义,有学者认为,专业认同包括价值性认同和工具性认同两个方面,前者表现为在专业理解基础之上对专业的认可和接受,后者表现为在对专业接受基础之上从事该专业工作;专业认同贯穿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是个体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接受和认可;专业认同可以表现为一个人在专业学习上主动的外部行为和愉悦的内心体验,是人们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在专业领域的融入。本文研究的内容是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基于对专业认同文献的回顾,本文认为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体现为学生接受和悦纳自己所学的智能化会计专业,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进行专业学习和研究。
在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不同专业的学者们各有见解。王顶明等通过调查硕士研究生,发现专业教学条件和专业发展前景对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感有显著影响,并且专业认同感在性别和年级等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鲁禹廷认为,高等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主要受学校、社会和个人三方面的影响。姚春晔认为,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宏观层面受到社会和政府的影响,在中观层面受到学校和机构的影响,在微观层面受到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李巍巍等则认为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程度的因素主要涉及客观外部因素(就业前景、学校因素等)和主观内部因素(学生人格等)。张田、孙卉认为,专业兴趣、专业前景、学习动机等是影响大学生专业认同的重要因素。
本文认为,客观外部因素纵然会对学生专业认同造成影响,但由于客观外部因素的不可逆性,研究客观因素对于提升高校专业建设水平的指导意义不大。因此,本文对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机制的研究聚焦于能够影响学生相关感知和部分可控的因素,如学习期望、课程质量、学习满意度等;同时,考虑到学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满意度之间存在较大关联性,本文基于顾客满意度理论,融合专业认同概念,构建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模型。
(二)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CSI)一般用于度量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企业的认同感,该模型体系中,美国顾客满意指数模型(American 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简称ACSI)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且应用较广泛。ACSI模型一共包含六个变量且可划分为三层,分别是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以及结果变量;顾客满意度的原因变量中包含顾客预期、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顾客满意度的结果变量中包含顾客抱怨和顾客忠诚。随着ACSI模型在教育学领域逐步受到重视并得到较为深入的研究,运用ACSI模型研究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成果颇丰。本文基于ACSI模型,在综合考虑学生学习满意度和学生专业认同等内容后,构建出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模型。由于本文主要探讨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对于学生学习满意度部分,重点关注学生学习满意度的原因变量,对学生学习满意度的结果变量不予考虑,因此对照ACSI模型中的满意度变量及其原因变量,在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模型中相应地设置了学生期望、课程质量、感知收益、学生满意四个结构变量。其中,学生期望是指学生在接受智能化会计专业教育和培养之前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估计;课程质量是指学生接受智能化会计专业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对课堂和教学质量的实际感受;感知收益是指学生在接受专业教育和培养过程中,对于自身专业能力提升程度的主观感受;学生满意是指学生对于智能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评价和情感倾向。
(三)研究假设
1.学生期望与相关变量。张蓓、林家宝通过对广东省五所重点大学学生群体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学生期望作为前因变量,对课程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满意度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本文认为,学生期望会直接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较高期望值会促使学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从而有助于学生积累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感知收益。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学生期望正向影响课程质量。
H2:学生期望正向影响感知收益。
H3:学生期望正向影响学生满意。
2.课程质量与相关变量。专业课程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平台,课程质量关乎学生学习效果,高质量的课程无疑会给学生带来专业能力上的收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满意度。刘京鲁、赵国栋对参与过教学信息化学习的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回归分析发现,课程质量是影响高校学生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课程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收益。
H5:课程质量正向影响学生满意。
3.专业认同与相关变量。王顶明等研究认为,基于学生满意度的教学评价显著影响着学生自身的专业认同感。杨宏等认为,学生的感知收益是专业教育培养效果的体现,是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本文提出以下两条假设:
H6:感知收益正向影响专业认同。
H7:学生满意正向影响专业认同。
4.智能化课程支持的调节作用。智能化会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传统财会课程有关的智能化、融合性课程,相比于传统财会类课程,智能化会计课程更加注重对学生数据分析、战略决策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以满足当下经济社会对智能化、复合型财会人才的紧迫需求。对于智能化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智能会计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一般而言,智能化会计课程具有跨学科的融合性特征,若这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占比加大,学生会从中获取更多的综合性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感知收益的提高。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8:在课程质量与感知收益之间的关系中,智能化课程支持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根据以上假设,本文构建了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模型,具体见图1。
图1 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机制模型
三、研究设计
(一)问卷设计与度量
关于专业认同的研究,目前国内主要涉及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医护类专业,而国外则是倾向于研究教师和律师等职业的认同,缺乏其他专业研究。目前对于高校学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尚未形成统一的问卷格式,本文模型中的变量题项主要采取自编量表的方法进行设计。问卷量表部分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法,1—5由低到高分别代表学生的认同程度或满意度,即1代表非常不认同或者非常不满意,5代表非常认同或者非常满意。量表内容设置如表1所示。
表1 量表内容
(二)调查对象和数据收集
本文以高考志愿填报中的专业为准(2021年之前招生的),所选取的智能化会计相关的专业样本包括山东财经大学的智能会计方向班、南京理工大学的会计学(大数据+会计方向)和会计学(智能会计方向)、浙江大学的智能财务班、西南财经大学的会计学(大数据实验班)、南京审计大学的会计学(智能会计方向)以及重庆理工大学的会计学(会计信息化实验班)这七个明确进行智能化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专业。通过线上方式向上述高校智能化会计专业的学生定向发放问卷来收集数据,最终共回收问卷240份,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1份,有效率为96.25%。学生基本信息收集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样本统计情况
四、数据分析和结果
(一)测量模型评估
本文主要采用SPSS 26.0和SmartPLS 3.0软件进行分析,通过偏最小二乘回归的结构方程模型(SEM)来评估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的合理性。
1.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的结果如表3所示。根据分析结果,该模型各个变量题项的均值范围从3.81到4.19,标准差范围从0.719到0.905,说明该数据较为集中,波动较小,具有良好的适配性。每个题项的因子载荷范围从0.783到0.965,均高于0.7的阈值,表明各潜变量的测量指标相关性较高,聚敛效度较好,表明问卷所设题项合理。
表3 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
2.信度和效度检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反映了问卷测量质量,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问卷的信度检验方面,该测量模型中所有测量变量的Cronbach’s Alpha均大于推荐值0.7,说明该问卷的可靠性良好。问卷的效度检验方面,首先,从收敛效度来看,因子载荷在表3已经展示出来,各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超过推荐值0.7,体现出各观测变量与所属潜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各潜变量CR值均超出推荐值0.7,说明变量间内部一致性较好,所设置的观测变量能够解释潜在的模型结构。该模型中的AVE值均超出了推荐值 0.5,即该模型中的观察变量均能够较好地解释各个测量维度。其次,从区分效度来看,各潜变量的AVE平方根均大于其与其他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说明各潜变量之间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以上分析表明,本文所用调查问卷整体信度和效度良好,测量模型的设计合理有效,可以进一步进行结构模型拟合分析。
表4 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结构模型分析
利用SmartPLS 3.0软件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显示,H1—H7七个假设中,只有假设3不成立,其余六个假设均成立。分析结果详见表5和图2。
表5 假设检验结果
图2 模型拟合结果
从上述模型拟合结果可以看出,假设1:学生期望正向影响课程质量和假设2:学生期望正向影响感知收益均得到了验证,其路径系数分别是0.528(t=8.179)和0.180(t=2.622),均达到了0.01的显著水平。假设4:课程质量正向影响感知收益和假设5:课程质量正向影响学生满意均得到了验证,其路径系数分别是 0.563(t=7.801)、0.998(t=16.945),均达到了0.001的显著水平。假设6:感知收益正向影响专业认同和假设7:学生满意正向影响专业认同也都得到验证,其路径系数分别为 0.360(t=6.057)、0.274(t=4.816)。不过,假设3:学生期望正向影响学生满意的路径系数是0.048(t=1.506),没有达到0.05的显著水平,该假设验证未通过。以上假设验证结果显示结构模型指标总体良好。
(三)调节效应分析
通过SPSS分析,智能课程支持对课程质量与感知收益之间的调节效应结果见表6。由表6结果可知,在把交互项加入模型中,交互项显著(β=0.463,P<0.001)。图3显示,当智能课程支持较低时,课程质量与感知收益之间的正向关联性较弱;而当智能课程支持较高时,课程质量与感知收益之间的正向关联性较强。假设8成立。
表6 调节效应检验
图3 智能化课程支持对课程质量与学生感知收益的调节效应图
最终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
表7 假设检验分析结果
五、结语
本文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高校新商科建设背景下,基于ACSI模型探索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得出如下结论:
1.在智能化会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预期、课程质量是影响学生感知收益的重要因素。学生期望会正向影响学生对课程质量的评判,学生期望和课程质量又都会正向影响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感知收益。同时,课程质量对学生感知收益的影响程度要大于学生期望对学生感知收益的影响。为此,高校要优化智能化、复合型课程体系设置,统筹推进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以及职业道德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并加大专业宣传,提升学生对专业的期望值。
2.课程质量对学生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与本文假设以及认知常识一致。然而,学生期望对学生满意度没有产生显著影响,这与本文假设相悖。这可能是由于被调查高校的智能化会计专业建设尚处于摸索阶段,学生对该专业的预期值没有充足的客观依据,可能大部分持有高预期的学生仅仅是看好这一专业前景,而对于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深入学习该专业没有形成明确的认知。没有结合自身实际的预期是难以对自身学习满意度有促进作用的,而相比之下,课程质量是学生真正参与专业学习后所获得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知的反映,这是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的真实感受,会对学习满意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3.感知收益、学生满意均对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感知收益对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程度更大一些。这说明智能化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主要来自感知收益、学生满意两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学生满意度更多地是基于学生主观学习感受的指标体现,感知收益则更多地是针对学生在商务决策、数据分析等专业能力提升方面的反映,相较于前者,后者更具有稳定性,因而对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影响程度也就更大。因此,要想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需要在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中逐步锻炼和提升学生财务分析和决策、数据分析等专业核心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获得感,从而在自我成长中增进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行自我激励和主动学习,形成正向反馈。
4.智能化课程的支持对课程质量与学生感知收益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即专业中智能化课程的支持度越高,课程质量对学生感知收益的正向促进作用会越大。另外,从调节效应图中可以看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智能化课程支持度的提升会带来学生感知收益的下降,这是一项新的发现。本文认为,在智能化会计专业下,智能化课程具有学科融合的特性,特别是对理工科的融合,这些专业知识的融合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压力,因而当智能化课程支持度提升时,往往带来的是多数学生学习压力的加大和感知收益的降低。这对高校智能化会计专业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即智能化会计专业的建设不应只注重对智能化课程支持度的提升,开设过多的课程往往会适得其反,应当在适度开设智能化课程的基础上,着重从教学理念和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去切实提升课程质量,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和感知收益,进而培育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本文仍存在几点不足:第一,本文仅选取六所高校的数据,而不是在全国所有开设智能化会计专业的院校中随机抽取样本,因此数据代表性有待检验,所得结论的借鉴意义有限。第二,出于资料搜集有限等因素,智能化课程支持度的提升带来学生感知收益下降的原因分析尚不充分,这有待进一步检验和探究。第三,虽然本文收集的数据较好地验证了研究假设,不过本文构建的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模型主要从学生感知和收益以及智能化会计课程支持的角度探究影响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没有考虑学校、社会环境等客观因素对于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即模型具有一定局限性。如果要对智能化会计培养方向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机制进行深入分析,还有待建立更加完善的结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