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仿真实验探讨
2022-06-15王晓丹许莉教授刘可童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江苏南京211815
王晓丹 许莉 (教授) 刘可童 (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江苏南京 211815)
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会议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的六大任务。上述建设任务也体现在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建设工作中。在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建设之初,我们首先应考虑仿真实验的目标、实验系统及实验室的定位,然后才是仿真实验系统的软件开发、技术处理及应用问题。本文拟以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人才培养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结合审计学科的属性及特点,探讨本科审计学仿真模拟实验的定位、教育理念及系统建构。
一、大学及其人才培养目标
(一)大学的使命
使命是个人或组织应该承担的责任。大学的使命即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应该承担哪些责任的认定。随着大学的发展趋于成熟,人们对大学的价值基本形成共识,认为其主要具有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及社会服务价值。与此相应,大学的使命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也为我国大学承担的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要求我国的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
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大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当然同样也决定了审计学仿真模拟实验系统的构建理念和具体设计。
(二)大学的人才培养
仿真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什么?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方式创新是为了什么?首要的回答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仿真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的构建应围绕以下目标:有助于学习者在学习审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审计的专业能力,涵养其审计的专业思维,培养其审计的创新精神,最终有助于大学使命与价值实现。
清华大学一直强调“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北大光华学院在重视经济管理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决策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交通大学秉持“宽口径、厚基础、有特色、重个性、强能力、求创新”的教育理念,厦门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在会计理论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功底深厚、成效显著。2019 年,厦门大学进一步确立了“构建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国际化、重实践、求创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创新精神、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一流本科建设目标。由此可见,大学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化创新型人才的地方。如何培养出适应科技进步、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
二、审计学仿真实验教学现状
(一)取得的成效
1.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了实践实验的学分要求,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信息化、互联网、“5G”技术的发展等,实验教学已不仅仅是物理、化学、电子、信号等理工类学科及自然科学的独特偏好,对于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来说,仿真实验教学及研究仍是现代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从“双一流”大学到普通院校,设置审计学专业的学校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了不同程度的包括模拟仿真在内的实践教学的学分。如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重为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京审计大学等都接近20%,符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实践教学总学分不少于15%的要求。
2.审计仿真实验教学软件的品种增多,有较好的信息技术支撑。有福斯特、用友、厦门网中网等公司制作的审计实训教学软件、审计综合实习平台、预算执行审计系统等,也有直接运用审计机关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uditor Office,简称AO )进行实习,还有互联网的审计云、审计之友等。并且,这些软件或系统平台中均已设置了一定的基础数据,便于学生在实验时提取并应用。
3.实验软件遵循审计准则及实际业务来设计审计流程,具有较好的仿真性。审计程序的基本理论及一般步骤的讲解之后,再辅之以仿真模拟实验,则更容易增强学生对审计业务的感性认知及审计业务全过程的整体了解。因此,大多数仿真实验系统是结合有关经济资料,按照审计项目开展的顺序,从审计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这三大阶段来设计的,从而充分展现了实现审计目标的审计实务的全过程。
(二)尚存不足
1.审计实验仿真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实验项目较为单一。不用说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存储的实验基础数据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即使是以政府审计为主线的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软件),其预算执行、预算决算(草案)的审计也是以政府会计、预算拨付、经费使用为主线的资金业务审计,没能体现2015年以来政府审计“全覆盖”要求下的审计业务众多的客观现实,如:公共资金、国有资源、国有资产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系统仿真的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此的实验系统的设计与安排不自觉地将审计学当作了会计学下面的三级学科,或者依然将审计学与会计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没能体现教育部的学科目录修订的前瞻性,也没能体现新文科“通、识、精、活”的要求。
2.模拟实验系统中多以会计资料为主,基础数据不够丰富。由于是仿真实验多以财务审计为主,因此,大多数实验系统中存储了会计财务数据,而属于内部审计重要内容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情况等则很少体现。即使是财务审计,有的实验系统里也只是设计了1—2套会计财务资料,仿真实验练习完后,学生并没有对信息判断、审计取证路径、审计结论不确定性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冲动和大学学习应有的“深度提问”的冲动,这也许是仿真实验积极性、主动性缺乏的一个因素之一。而且,当下一届学生再运用系统中数据进行模拟的时候,更没有了新鲜感,有时还会因会计准则、财政政策的变化,有些会计资料时过境迁或成为了假设,与现实业务状况不相符。
3.闭环的仿真实验系统看似仿真而严谨,但没能体现“研究型审计”新要求。现在的大部分系统的定位是审计业务流程的“可视化”、审计取证方法的在线操作、财会数据的系统筛选与分析、包括审计通知书或审计业务约定书以及审计工作底稿等多种审计文书的编制、审计意见或审计结论决策、审计报告编写。从审计仿真系统的设计来看符合审计实践、符合准则要求的审计流程,能满足学生对审计的认知及相关练习的目标需求,但“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辨证关系没能体现,仿真实验的系统功能与大学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还存有期望差距,更没有将仿真实验系统服务于社会的功能加以体现。
三、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的构建原则
(一)目标性
围绕大学人才的培养目标,注重创新型人才培养。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1世纪后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教育核心需求的重大变化,即:从知识传授转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不仅要将审计学专业教学知识点准确体现,更应为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应通过信息化、互联网与审计专业知识的结合,促进和激发大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和不断创新的内在动力。
(二)学科性
体现审计学科特点,突显审计人才能力框架的建构与塑造。就审计学的学科属性而言,它是一个与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哲学等多学科深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再从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CIA)的内部审计的定义来看,内部审计的对象包括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多个领域。而从国际国内的相关审计准则来看,无论是国家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还是内部审计,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均包括专业、技能、能力、素质、道德和文化等多方面,而学生们往往特别重视的“知识”只是实现审计价值、适应审计需求和定位的审计人员能力框架中的一小部分(如图1所示)。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的建构,应与审计学的学科属性相匹配、与审计人才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需求相对接。
图1 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框架图
(三)知识性
遵循认知规律,构建有利于专业认知的实验平台。仿真模拟实验建构起了学习者与知识、环境、操作、实践相互作用的关系,其实验系统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照认知曲线来实现“传道授业”的目标。审计学的交叉学科属性对审计人员的“授业”要求非常宽泛,包括审计、会计、财务、经济、金融、财政、税务等多方面专业知识,这对审计实验系统设计也提出挑战。
(四)研究性
体现大学的社会属性及审计工作特点,仿真实验系统应具备研究性功能。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之地,大学具有社会服务的功能。按照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的要求,“要把研究作为审计的前置准备”。作为大学的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应有准确的功能定位和顶层设计,不仅是认知学习或应用能力提高的辅助工具,更应强化新时代审计的定位、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目标一致性、功能互补性,探索审计实践及审计判断中的不确定性、开发审计取证的数据分析功能以适应“研究型审计”现实要求。服务社会是现代高等教育职能拓展的突出特点,也是现代大学的活力所在。
四、新文科背景下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的设计
按照教育部新文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2021年暑假,南京审计大学全面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人才培养目标置于大文科、新文科背景下,考虑专业的融合和课程体系,开展“审计+”“+审计”的跨学科、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故在审计学仿真实验中也应多措并举、培养更多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财务审计+多种审计模块,体现审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大审计主体开展的审计业务各不相同,审计业务流程也存在差异。为体现审计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在设计系统时,需要考虑如何将各种不同的审计业务纳入,并模拟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可考虑基于审计主题的理念,在财务审计仿真的基础上,增加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审计等模块。在每个审计模块之下,按照审计业务,分别设立政策跟踪审计、财政审计、金融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子模块。在仿真实验中,上述模块既可以独立操作,也可以按照实验的需要,基于不同审计主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开展实验。同时,仿真实验系统的建构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可在系统中动态添加相应的业务模块及相关数据。
(二)系统基础数据+动态数据更新,发挥实验者主观能动性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上的实践性课程、选修课程等设置,其出发点之一就是鼓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意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从审计仿真实验系统开发的角度来说,似乎多模块的框架容易构建,但系统中的仿真数据难以实现,而且在系统设计及数据收集初期会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而存在一度的边际成本递增。解决这一难题有多种途径,但最关键的是转变仿真实验系统及其数据采集的设计理念。
仿真实验流程的立体化框架构建成后,各个实验模块不是封闭而是有一定开放性的系统,即:由参与仿真实验的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通过公开渠道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在模块中予以更新。收集整理的数据包括财务数据、业务数据、管理信息、合同文本等,以实现仿真实验的内容上的仿真性和审计业务的时效性。基于大数据及信息化环境背景,让学生收集资料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难以实现的任务,学习者阅读、了解、社会调查、分析、甄别、提炼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围绕大学核心理念及核心价值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过程。况且,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的实际工作中,非财务审计也没有现成的数据供分析,审计调查的对象也是需要审计人员自我判断、发现疑点、再采取恰当的审计方法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
当然,实验数据不断补充、更新、完善的实验框架下,也要考虑实验答案的多样性或者说非唯一性,如:审计终结阶段出具的审计报告可根据学生收集的数据,由学生自主选择为标准或非标准意见等审计报告类型,而不是系统中只给一个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再如:新审计报告准则中的“关键审计事项段”更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能给出原则性的评价答案。诸如此类,以推动实验学生角色由被动转向主动,实验者不仅是系统的服务对象而且是系统的维护者和主动参与者。
(三)认知学习+能力训练,突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
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实验教学有助于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如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备阶段,可以通过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让学生体验承接审计业务、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等工作,使学生更能体会到审计独立性的重要性,加深对审计三方关系、审计中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等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再如:课堂讲解审计定义、定位、职能、职责、作用等审计基础理论以及审计独立性、重要性原则、分析程序、审计测试等专业知识时,学生可能是理解了、记住了,但审计仿真实验时则能通过仿真实验系统的巧妙设计,让学生在承接项目、安排审计人力资源时运用到独立性原则,在制订审计实施方案时亲自确定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取证时能实际开展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因此,在仿真实验系统设计时,有必要将审计学知识点嵌入仿真实验的信息化系统中。
审计学应用学科的属性、定位决定了审计教学既要有理论也要有实践。比如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审计组中的不同岗位,其责任及胜任能力要求也不同。因此,设计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中有关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模块时,应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沟通能力、风险识别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贯彻始终。如在审计准备阶段,通过让学生在审计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在编制审计计划时,通过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判断力;在审计实施阶段,通过模拟审计取证工作,其中涉及的数据采集、分析、筛查、取证等工作环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收集整理信息及分析判断能力;在审计终结阶段,模拟如何根据审计发现确定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的类型、撰写审计报告,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审计专业判断力、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应致力于学生审计技能、能力的提升。
(四)线上模拟+线下实验,有效整合仿真实验资源
信息系统集成为不同地点的学生共同学习打造了共享平台,网络新技术为师生提供了交互、共享和协作的机会,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此,在审计模拟仿真实验中可采用线上虚拟学习团队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校内实验室也可以在远距离情况下有效合作,完成实验任务。如:一个模拟实验项目对应一个仿真审计小组,也可以说是网络化条件下的一个网络社区,在网络社区里大家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壁垒交流、讨论、分析疑点、确定重点,并结合收集的资料应用审计方法、编写审计证明材料、工作底稿等,校内或校外在线均可,将实验室及仿真实验的资源错峰有效利用。
审计学科的综合性、应用性的特征要求审计仿真实验不仅有系统上的操作,还应有线下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审计项目选择、方案制定、模拟谈判、访谈技术、案例分析、审计沟通等均可以小组为单位线下进行。小组讨论与协作是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及真实性写照,不仅仿真、节约线上资源,也锻炼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等,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如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通过审计谈判而承接审计业务的内容,可能在理论教学时一带而过。而在仿真实验时,可以再现审计谈判的场景,由学生亲自扮演被审计单位董事会、管理层、注册会计师等不同角色,参与到审计谈判中,由此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临场应变等能力。再者,线下实验也可以与很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实习、社会调查、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结合起来。
(五)实验室模拟+社会化服务,体现大学属性及审计特质
大学属性决定大学必须加强研究性功能,审计的特质决定“研究”必须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大学的“研究”与教书育人、社会服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要求大学教育应“寓教于研”,才能通过人才培养为需要长期积累的科学研究不断补充富有创造性的新生力量,才能够实现服务社会的功能定位。
审计仿真实验系统中不仅应设置模拟、仿真的“可视化”功能,还可添加对不确定问题的实验和研发功能。如:借助仿真实验系统,对XX事项是以审计项目还是专项调查项目方式开展先进行模拟,测试哪个项目结果更接近审计目标;XX项目的审计准备阶段,可根据审前调查的信息数据的模拟运行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全覆盖”视角下,审计的范围非常宽泛,可借助模拟系统选择更有效率的审计程序及路径;获取证据后,要评价证据、研究证据,可先通过系统运行与分析来判断审计证据的相关性、适当性;大数据、信息化条件下,能运用仿真实验系统“跑数据”、筛选、提炼信息,能运用EXCEL表格中的函数、SQL及Python语句、变量及参数等在模拟仿真实验系统中抓取、验证、分析数据以观察数据的广联性、可靠性、相关性等,以辅助审计结论及审计目标实现。这才是现代大学应有的集教学、能力提升、实验研究、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审计学仿真实验系统。将模拟实验教学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研究性思维、分析能力、逻辑判断力,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高校、实验室与审计实务部门的目标一致、功能互补的科学共同体的创新研究定位,实现大学人才培养、大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