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出长效防雾涂层,室温下同时戴眼镜和口罩再也不起雾
2022-06-15
“表面防雾和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防雾涂层的论文发表后受到很大关注,许多朋友给我来信提出各种建议,包括用于眼镜、特殊光学镜头、航空航天用视窗、农用大棚防雾、太阳能面板防雾处理等,我觉得都可以尝试起来。”中科院化学所研究员邱东表示。
邱东
同样面对糟糕天气,科学家的反应很“学术”
防雾涂层
据介绍,该课题由来已久。11年前的夏天,邱东和同事去英国参加学术会议,切身体会到英国夏天潮湿阴冷环境下玻璃表面起雾带来的困扰。那里的夏天气温不高,降水多、湿度大。
行车中,他们几个人又喜欢在车上聊天,时间稍长呼出的水蒸汽就会导致空气在车窗玻璃内侧冷凝起雾,让视野受到严重影响。而英国的夏天又比较冷,虽然空调除雾还算有效,但很快就变得温度过低,这时不得不关掉空调。于是他们开始讨论,是否有防雾涂层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雾本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许在诗人眼里看到的是“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拂面春风尚好”的美好。
但在真实生活里,雾会带来不便甚至是危险。比如,大雾天能见度下降会导致交通受限,汽车挡风玻璃内侧起雾导致司机视线受阻,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眼镜起雾而无法视物等。
同样,起雾会让低光线透过率大幅降,这会对依赖光照的生产过程造成干扰。比如温室大棚的表面起雾后,致使植物光合作用不足;太阳能电池面板起雾后,导致发电效率降低等;光学镜头起雾后会影响探测效果和拍摄效果。
因此,发展可防止表面起雾的方法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的问题。而在研究之前,只有对雾的成因进行必要的了解,才能对症下药。
雾由特定尺寸的小水珠构成,这一尺寸的水珠能强烈地散射可见光,故而产生朦胧的“雾感”。但是,空气中能容纳的气态水分子含量是有限的,一旦超过极限,气态水分子或可凝聚成液滴。液滴尺寸较小时,会悬浮在大气中形成雾;液滴尺寸较大时,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形成降水。
物体表面起雾的原理也是如此,当湿热空气接触低温物体表面时,表面附近空气降温,气态水分子的含量超过此温度下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极限,因而凝聚在表面上,形成小液滴而表面雾化。
近两年在防疫要求下,戴眼镜的朋友们应该会更有体会。佩戴口罩时,呼出的湿热空气顺着口罩内侧上升,接触到温度相对较低的眼镜镜片时,经常会出现镜片起雾视物不清的现象。
了解起雾的原理后,防雾的基本思路就形成了。起雾的关键是空气中气态水分子含量超过其所能容纳的极限,因此假如可以降低气态水分子的含量,抑或提升此极限,均能有效防止水分子凝结而避免起雾。
这时,升温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比如具有加热功能的镜面可升温除雾,但是需要额外的装置,也需要消耗能量,并且要累积到一定的处理时间才能起作用。
另一方面,尽管无法避免水分子凝结,却能通过控制液态水在表面上的含量和形态来防止表面雾化,而防雾涂层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关键所在。
防雾涂层通常遵循两个原理,一是引入疏水结构,使凝聚的水滴能快速滚离表面,从而避免表面起雾。但是水滴滚离表面有两个条件,一是表面具有一定倾斜度,可以通过重力起作用,另一个是水滴尺寸要足够大,以便获得足够的重力。
因此疏水处理的表面对于水平放置的表面防雾效果欠佳,同时需要一定的诱导时间,以便水滴长大并滚落。这一诱导时间即使较短,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比如时速100公里的汽车,即使防雾诱导时间只有1秒钟,也对应着约30米的位移,风险相当之高。
另一种防雾涂层则采用亲水改性的办法,让凝聚的水滴快速铺展并形成水膜,借此减弱光散射效应从而避免表面起雾。这种方法不需要借助重力,也无需等待液滴长大,因此适用于多种使用场景,且能快速起作用。但由于凝聚的水量持续增加,水膜厚度增加后会发生流动,导致图像失真,就像在水中视物一样,难以长时间保持良好的视野。
从原理上说,采用亲水高分子涂层可以吸收凝聚的水滴,避免形成流动的水膜,有望克服上述缺点。高分子涂层越厚,能吸收的水就越多,就越能长时间维持良好的视野。但是,涂层增厚必然带来涂层均匀性、涂层牢固性等问题,影响涂层的使用寿命。那么,是否有解决办法?
研发新型高分子互贯穿异质网络涂层设计
在本次研究中,邱东遵循亲水改性涂层的原理,提出一种新型的强界面结合亲水/疏水高分子互贯穿异质网络涂层设计,克服了高分子涂层增厚带来的问题,获得了高效持久的防雾效果,有望用于易成雾环境下需要保持视野清晰度的场景,比如汽车挡风玻璃防雾涂层、防雾镜片等。
该工作主要创新点在于涂层结构设计原理和涂层制备方法,既有科学上的创新,也有技术上的创新。这对于需要高透光率的玻璃等透明材料的防雾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3月14日,相关论文以《亲水/疏水聚合物异向网络高效防雾涂料》为题,发表在《先进科学》上。
在研究的甫一开始,邱东就确立了走亲水改性路线。参照文献记载的方法,该团队把亲水性物质接枝到玻璃表面上去,当时是由工程师谢玥进行的实验操作。这种方法确实可以实现防雾,但是效果有限,和其他报道相差无几。
直到2019年,该团队发展出高分子相互作用“时域调控”的策略,即主动调节相互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从而涂层在水环境中的强粘附,这部分工作由徐礼桔博士完成。
之后邱东意识到,可将相互作用“时域调控”策略,在涂层表面上涂覆水凝胶。结合以前关于亲水涂层防雾的认识,可利用该方法在表面上引入不同厚度的材料,使其产生较强的吸水能力,从而获得高效且持久的防雾涂层。
为了避免涂层过度溶胀、界面剥离、以及方便与常用透明基底(玻璃或有机玻璃)结合,邱东特意设计出具有界面反应性和界面渗透性的涂覆液,且同时包含疏水和亲水两种网络,以便让拓扑结构互相贯穿,从而抑制防雾涂层的溶胀不均匀性。这部分工作大约在2020年正式开始实施,耗时一年左右,最终发展出比较有效的防雾涂层技术,其中的实验工作主要由石峻赫同学完成。
始于一场讨论,没有任何压力却让研究十分“享受”
尽管该工作虽然没有刻意为之,但随着研究的进展,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熟了起来。具体来说,在11年前的英国之行中,同行的杨振忠教授建议采用亲水涂层,用硅氧偶联剂来做粘结层。一起的牛忠伟教授建议用食人鱼洗液处理玻璃表面后再进行涂覆,并提供了食人鱼洗液的配置方法。
虽然回国后没有专门立项,也没有安排人专门做,但邱东一直没有放弃各种尝试,并在几年前制备出初步涂层。其中,杨振忠教授把这时的涂层叫做“royal coating”。
之后的工作断断续续,配方换了又换,但是初衷没改,邱东也始终记着还有这么一件有趣的工作没完成。其表示:“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科研故事。略有不同的是持续时间比较长,前后经历总共十年时间,虽然没有申请立项,但从一开始就想做。尝试之后没有太好的思路就先放下再思考,其中也因着其他领域的进步受到过启发,最后顺势而为完成了本次科研创新。总的感觉就是,该工作始于一个有趣的讨论,虽然没有任务压力,而且工作前后持续了10年,但是我挺享受这个过程。”
此外,邱东认为此次开发的防雾涂层,其本身对于多种基体都具有较强的水下粘附力,并且扛得住水溶胀。该团队也希望能将其进一步作为功能粘合剂,从而用于水下特殊环境下的部件粘结。
具体来说,他有两个后续计划:一方面打算探索防雾涂层的涂覆工艺,按照工业生产的要求去改进配方和操作方法,以推动应用转化。目前,他正在寻找防雾材料合适的使用场景。为了避免初期对人力和财力投入的过高要求,以及阻碍成果应用和推广,他计划先从高附加值的应用领域开始做示范。另一方面,他希望在理念上给相互作用“时域调控”赋予外延,比如发展水下粘附材料等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以便实现更多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