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钧瓷走进千家万户
2022-06-15王亚珂
王亚珂
每个人生命中都有一个“点”,这个“点”包含着想穷尽一生成就的事业,迸发着多年来积攒的激情。对高丙建先生来说,钧瓷就是他生命中的那个“点”,河南禹州的金鼎钧窑就是他人生的新舞台。
为企业高起点定位
在创建金鼎钧窑之前,高丙建还做过很多与钧瓷毫不相干的行业。细数他有些传奇色彩的过往,高丙建似乎在每一个行业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他早年建过矿,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了万元户;他烧过彩瓷,90年代初就盖起了二三十万元的楼房;他搞过建筑,神垕的大楼,几乎都是他盖的;回归钧瓷后,金鼎钧窑照样被他经营得风生水起。
2007年春,高丙建放弃了挣钱快、利润高的建筑行业,创建了金鼎钧窑。在旁人看来,对年过50岁的他来说这个抉择似乎有点儿晚。但在高丙建看来,前半生所有的奋斗,都是为回归钧瓷作铺垫。现在,他只不过是在知天命的年纪,做了顺天命的事。
建窑伊始,高丙建就给企业制定了高起点、高规格、高标准、快速发展的路线,并提出了“只做藏品,不做产品”的口号。他决心用5到8年时间使金鼎钧窑跻身钧瓷界一流企业的行列。“不怕起步晚,只要起点高。所有的东西,只要跟梦想关联,就被赋予更多存在的意义。”高丙建说,“金鼎钧窑要做的不仅仅是分得钧瓷市场的一杯羹,而是促进整个行业裂变。”
从企业家到钧瓷艺术家
高丙建作为土生土长的禹州神垕人,尽管烧过彩瓷,还曾经营过规模不小的建筑企业,但他深知,要做钧瓷并最终成为大师,还要从零开始。“什么是大师?就是在某一领域有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被大家尊崇的人。”高丙建说,“一个窑口掌门大师的水平和理念,决定了这个窑口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能走多远。”
开业伊始,高丙建就感觉到从小耳濡目染的配釉、拉坯、注浆、上釉、烧成等技艺,真正做起来却并不那么简单,甚至有些高深莫测。以前那些听来的、看到的知识似乎都成了浮云。从不服输的高丙建决定从造型、配釉的基础知识学起,沉下心来,力争用2到3年时间使自己变为内行,成为大师。
为此,他买来了《瓷器器形识别图鉴》《茶具珍赏》《青铜器造型》《色彩与艺术》《陶瓷计算》《陶瓷釉配方》《艺术釉》等专业书籍,刻苦钻研,不耻下问。朋友劝他,50多岁的人了,还学那干啥,花钱雇一个大师不就得了。对此他笑而不答,照旧勤学好问。他的精神也感动了神垕镇的不少大师,孔相卿、刘建军等钧瓷陶艺名家经常到金鼎钧窑与他交流,帮助他解决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通过刻苦学习,高丙建在很短的时间内,理解了陶瓷造型设计中实用、工艺以及美观这三个要素的含义,弄懂了陶瓷造型设计的稳定性、造型的变化和统一、造型的实用性、造型的科学性等基本法则,掌握了点、线、面在造型中的交叉、互换、平移等技法的灵活运用。
诠释“形是骨,釉是魂”
在钧瓷界,有两句约定俗成的名言:“生在成型,死在烧成。”“形是骨,釉是魂。”由此可见,成型在钧瓷烧制过程中占据的位置。高丙建认为,钧瓷成型的关键是在吸收传统器形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赋予器物新的文化内涵。另外,在创新中还要坚持使用传统工艺,手工成型,经过神奇的窑变,使器物成为孤品,这才是艺术藏品;如果对一件器物进行机械的复制,那就成了工艺品。那些为了赚钱而烧制的钧瓷,只能算是产品。
为突出个性,不步人后尘,高丙建从2011年秋天开始,将窑口的作品定位为中、大件器形,并坚持手拉坯成型,辅以传统的手刻工艺。为此,他从广东佛山一大型陶瓷企业高薪聘请来成型师傅秦茂云作为金鼎钧窑的技术总监,并给他充足的艺术创作空间,同时授予其严格的管理权。在高丙建这一理念的引领下,窑口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将南北瓷区的造型特点进行融合,不断研发出新的器形。其作品造型既有唐代的端庄大气、舒展流畅,又有宋代的飘逸洒脱、釉质莹润,既有北方陶瓷的雄浑,又有南方陶瓷的灵秀,而且工艺精湛,細节处理一丝不苟,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