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娣:在修行的路上不断前行
2022-06-15马捷
马捷
“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年轻的时候在哪儿?出国读书了吗?”“我说,没有,我一直在舞台上。”“哪个舞台?”“北京曲剧。”“哦,北京曲剧,北京曲剧是什么?”“看来很多人还不了解北京曲剧是什么。”
简介:
许娣,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北京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演员工作委员会理事和第三届演员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演过的北京曲剧的舞台剧有:《杨乃武与小白菜》《少年天子》《婚恋面面观》《龙须沟》《茶馆》《四世同堂》等剧目。
参演过的主要影视作品有:《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神话》《你是我兄弟》《独生子女的婆婆妈妈》《大丈夫》《小丈夫》《我的前半生》《我的真朋友》《爱的厘米》《没有工作的一年》和电影《失孤》《亲爱的,新年好》《世间有她》《手机狂响》等。
在接受《北京纪事》的采访时,许娣说话爽朗,笑声清亮——大部分人对她的角色印象,同样停留在此。五年前,在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许娣涂着高饱和色系口红,踩着高跟鞋,出演了剧中罗子君的妈妈薛甄珠,走路带风,直率明快,浑身散发着市井气息,很多网友评价“许娣演活了一个欢天喜地又生动喧闹的老太太,真是绝了”。赞誉中,她也凭借这个角色,获得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配角奖。
也许她自己也没有想到,在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以影视演员的身份可以在荧幕前,获得如此大的成功,成为年轻观众追剧的“动力”。好奇的人,开始追溯她的履历,发现在追求声量和流量的娱乐圈中,除了一部部影视作品中经典的人物形象,许娣鲜有声响。身处名利场,她对名利却始终没有过多热切的渴望。“我真是不太把这个看得很重。”不争,不比较,不乘胜追击,是许娣的生活哲学。这也可以在她艺术生涯的前半生,得到呼应。一个几乎“隐形”的演员,在一个地方戏的舞台上耕耘了大半辈子。
很少有人知道,许娣是曲艺曲剧表演艺术家魏喜奎先生的弟子,17岁便进入北京戏曲艺术学校学习北京曲剧。在北京曲剧的舞台上,她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中的小白菜、《龙须沟》中的程娘子、《茶馆》中的康顺子。1997年,她荣获第1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北京曲剧第一位“梅花奖”获得者。
虽然她现在凭借影视作品获得了广泛的知名度,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多次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从艺的初心和对北京曲剧的热爱。从十七岁学习专业到现在,对北京曲剧的热爱早已融入到血液里,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没有太大的野心,坦诚接受生活馈赠的一切,她更愿意往前看,随遇而安,笑对过往。一个使命感极强的人,往往会轻看光环。
今年,许娣65岁了。在“女性演员年龄危机”喧嚣的当下,许娣似乎为这个命题做出一种解答——如水,清淡般流过,但总会留下波光。她的故事关乎选择与执着,关乎时代,也关乎个体。
以下是许娣的自述
我一直特别不自信,到现在也是如此。
1974年,我还是一名高中生,北京曲剧团到我们学校招收学员班的学生。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北京曲剧是什么,老师让我去试试,就去了。面试时讲了一个故事,可能老师觉得我的朗诵还符合曲剧团的招生标准,之后就一路考了进去。
进团后,我完全两眼一抹黑。我们班有少儿合唱团的,有学京剧的,有学跳舞的,就我是一白丁,什么都没见过,也什么都不懂。一切都感觉太难了。
因为没有受过声音的基础训练,我一直都不自信。当时我的声音不行,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大白声,声音也唱不长久。为了练习声音,每天只要琴房一空出来,我就钻进琴房,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摁着琴键,自己练声。现在回想起来,我那个笨方法还挺好,能控制音准(笑)。我就这样练声一直练到2008年退休。接到退休通知的那天,我看着钢琴感叹,面壁三十多年的练习啊,我是怎么做到的?我还真的就做到了。
后来拜师魏喜奎先生学习这个事,也是一段奇妙的缘分。在我的心里,只有优秀的学生才会被送到魏先生那里,我从来没敢想过有一天会跟着魏先生学习。
1986年,有传言说魏先生要让我演《杨乃武与小白菜》,“一定要把这生虎子给抠着出来”。这么大的一个戏让我这个“白丁”演,我惶恐不安又觉得不可能,我能入先生法眼?但那个时候,魏先生真把我叫到家去了,从第一场到最后一场的唱,细细地给我说了一遍,还留我在她家里吃了饭。我才觉得这个事儿,是真的。我那时候就是不自信, 师父也从来没有当面夸过我。直到魏先生去世后,魏先生团里的好朋友刘淑珍老师才跟我说,“你师父是喜欢你的,当初你演小白菜的时候,她特意喊我去剧场看,说你有她年轻时候的样子。”
1989年12月在天津演出的时候,我和魏先生走在马路上,她突然说:“我一直也没有徒弟,我想收你。”转过年,就正式拜师了。我也不知道师父怎么就看上了我,我觉得自己太不优秀了,条件真的很差。但师父的肯定和鼓励给予我极大的勇气,我告诉自己不能气馁,一定要通过努力弥补自身的不足,认真演好每一个角色,让观众觉得我是一个好演员。这个想法一直伴随着我的艺术生涯直到现在。
1996年我获得了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表演奖。领奖的那一刻我特別的骄傲,不光是为自己也是为北京曲剧这个剧种骄傲,这个奖是整个剧团和剧种所获得的荣誉。作为北京唯一的地方戏,看着她一天天成长壮大。我真心地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我也收了自己的弟子王玉。希望能将师父的东西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把北京曲剧发扬光大,拥有更广阔的天空。
最初在学员班的时候,因为演唱的不足曾经动过转行的念头。我们声乐老师带我偷偷去考过话剧文工团,结果人家特喜欢我,一面试完就迫不及待地给团里打电话问情况,结果我和声乐老师刚回学校大门就被拦住了,学校负责人指着声乐老师的鼻子就骂:“你如果把许娣弄走了,你吃不了兜着走。”想飞的心就这样被压下来了,以后就再也不敢萌动了。现在回过头来看,多亏了那时候的老实,才有了现在的许娣。(笑)
北京曲剧团成立于1952年,相较于京剧、昆曲,北京曲剧是非常年轻的剧种,缺少观众基础。场下观众的数量,从少到多都是一场一场唱下来的。剧团效益不好的时候,很多人都多打一份工来补贴家用。那时工资不高,交完孩子的托儿费,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我就跟我先生说,要不我也去找份打字员的工作,挣点外快?我先生一听就坚决地反对,“你不是干那个的,你就好好练你的。”从此,我就再也没动过别的念头,一心扎在团里,老老实实地练声练唱、排练、演出。
1986年,偶然的机会下,我出演了人生中第一部电视剧《他没有风雨衣》。面对镜头,我手足无措,连走路都不会了,因为我只会在舞台上行动。说句心里话,我当时真不喜欢拍电视剧,因为不习惯(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镜头前的人物塑造,那种细腻情感的刻画与表达,对我在舞台上的艺术创作有着很大的帮助。初涉影视作品,还算成功。陆陆续续地收到不少剧组的邀约。但我始终觉得北京曲剧的舞台才是我毕生追求的事业,影视作品虽然能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但初心不能忘。所以,一直以来事业的重心都放在舞台上,直到2008年退休后,我才将重心转移到影视作品的创作上。
许娣谈到:演员是人塑造人的艺术,不仅是角色外形,更重要的是塑造角色的灵魂。优秀的演员,首先要做个好人。纯粹的灵魂才有可能塑造出无瑕的角色。我一直十分感激父母对我的教育,他们教会我自觉、自律,安分守己、老老实实、堂堂正正地做人,这种精神一直伴随着我在人生和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戏曲界有句老话:不成魔,不成活。我觉得这句话是对一名演员艺术要求最好的概括。台上每一个动作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磨炼与思考。我曾为自己条件差而感到苦恼和绝望,也曾为自己努力付出得到回报而欢欣鼓舞。这一切都离不开苦行僧一样的修炼。成活的前提是成魔,成魔的基础是“磨”,这个过程,很漫长。这种练,特别苦。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磨炼,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才能在技艺上不断精进。
作为一名演员,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与观众同呼吸、共命运的那一瞬间。观众跟随着演员的情感而流露出的喜、怒、哀、乐,会给予一名演员莫大的成就感。这种愉悦,是一种境界,也是痛苦修行之后的快乐。
如今,我仍在继续修行。无论是在舞台还是影视作品创作中,我时刻告诉自己,角色是演员的生命,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才不会辜负自己的人生。
第一次与北京曲剧邂逅,我正值花样年华的十七八岁,北京曲剧正值花样年华的二十三岁。我们都是青葱少年风华正茂,我们互相搀扶、互相陪伴、互相成就,走过了四十七年。今年是“北京曲剧七十年”, 而我也已过花甲耳顺之年的65岁,正向古稀之年邁进。我为魏喜奎先生等一代艺术家创立的北京曲剧而骄傲,为我自己曾经在这一方寸舞台上努力奉献过而自豪,为我们的后来者活跃在舞台上而备感欣慰,相信北京曲剧的未来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