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背景下中国老年父母孝顺期待的研究
2022-06-15赵晓翀
赵晓翀
传统孝道文化自先秦形成,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与变革,是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和基础。“百善孝为先”,在极度推崇孝道的古代,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因此,子女的孝行与父母的孝顺期待高度统一,只有在只能为国尽忠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忠孝不两全的现象。
近百年来,我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在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思想的共同作用下,当代孝道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最典型的就是权威性孝道比重降低,孝文化中的情感因素上升(樊欢欢,2014);传宗接代、继承父志、抑己顺亲等观念逐渐减弱(吴超,2008),新型孝道更强调人格的平等。当代孝道逐步演变为带有较强个体主义价值观特征的家庭主义观念(朱海龙,2015)。
随着传统孝道绝对地位的消失,孝行实践也发生了变化,其不仅包括“愚忠愚孝”的行为,还有一些因社会环境变化而难以达成的孝行。在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父母的孝顺期待是否也发生了转变?这种变化是基于外部环境的无奈之举,还是主观需求的调整?本研究尝试用实证的方法,考察社会转型背景下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现状及其表现特征。
研究方法
问卷的编制
1.測量题目的收集和编制
本研究使用的是自编的《老年父母孝顺期待调查问卷》。问卷的编制主要通过以下过程:测验目的、制订编题计划、编写测验项目、预测与项目分析、合成测验、测验标准化、鉴定测验、编写测验说明书等进行。
通过查阅文献、发放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等方法,在参考王大华《老年人孝顺期待问卷》的基础上,形成由38个项目构成的问卷。用随机方便抽样法,对问卷进行试测,根据回收的结果,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因素分析,对不合适的项目进行调整,最终形成由34个项目组成的正式问卷。问卷采用Likert 5级评分,选项分别是“完全不符合”“不符合”“不一定”“符合”“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量表中值为3,分数越高说明父母的期待程度越高。
2.问卷的试测
被试选择:初步测试样本为宁波市的老年被试,回收问卷62份,删除无效问卷2份后,有效问卷为60份。其中,男性17名,女性43名。
研究程序:测试工作由主试亲自主持,使用统一指导语。若被试不便阅读文字,主试按问卷原题读给被试听,问卷当场回收。确认问卷有效性后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问卷结果及其信效度分析
(1)因素分析
问卷结果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探讨问卷的结构,并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再次筛选项目、修订问卷,最后合成正式测验。用KMO(Kaiser-MeyerOlkin)统计量分析原有变量是否适合进行因素分析。本研究得到的KMO值为0.642,表明数据可以继续做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抽取因子,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进行正交旋转,经旋转后得到四个因子,剔除因子负荷少于0.4的项目,再次对剩下的项目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
四个因子的解释方差分别为28.700%、9.749%、8.106%和7.797%。累积解释方差分别为28.700%、38.449%、46.555%和54.352%,详见表1。
根据各个因子所包含的具体题目,给各个因子命名。因子一:生活照料;因子二:抑己牺牲;因子三:尊亲荣亲;因子四:孝的认知。
(2)信效度分析
信度:为检验问卷是否可靠,对数据进行了内部一致性系数分析,Alpha=0.8837,表明问卷结果可靠。
效度:在参考王大华《老年人孝顺期待问卷》的基础上,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访谈、统计结果编订问卷。经两名专家审核,问卷基本上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孝行实践的类型与典型方面,能有效测评老年人对孝行的期待内容,题项所列内容代表性较强,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正式施测
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随机抽取宁波市镇海区老年人200名,进行问卷调查。经资料整理,删除未完全答完与判定无效的问卷,实得有效问卷181份。其中男性95人,女性86人;60—69岁85人,70—79岁87人,80岁以上9人。此外随机方便抽取20名老年人进行访谈。
2.研究工具
自编的《老年父母孝顺期待调查问卷》。
3.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19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差异分析。
研究结果与讨论
老年人孝顺期待现状
结果显示,除“抑己牺牲”维度的项目外,另外三个维度的项目平均分均高于量表中值3。其中关心照料父母维度的平均分最高为3.42;其次是孝的认知维度,平均分为3.23;尊亲荣亲维度的平均分为3.13。而抑己牺牲维度的平均分仅为2.09,即父母不期待子女出现自我牺牲性的尽孝行为。可见虽然老年父母对子女有一定的孝顺期待,但在传统孝道期待基础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孝道关系发生了变化,老年父母不期待“抑己牺牲”的孝行。传统孝道中,以父母为绝对中心的孝道关系——抑己顺亲在当代孝顺期待中开始松动,曾经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无违”等,逐步变成更加平等的孝道关系,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呈现出与子女利益的一致性。当孝道行为与子女的利益相冲突时,多数老年父母便不再期待这类行为。如,当尽孝行为影响到子女的学业、工作、家庭时,六成以上的老年父母选择“不符合”或“完全不符合”其期待。
其次,孝道的主体对象有了一定变化。传统孝道中,不仅要对父母尽孝,还要尊宗睦族,“睦于父母之党,可谓孝矣”“尊敬长上、和睦乡里”。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人口流动的频率和地域跨度空前提高,结合城市化进程、居民住宅楼的变化以及独生子女政策等影响因素,当代家庭构架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宗族式家庭逐渐解体。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也逐步聚焦到核心家庭及主干/联合家庭内部,以家族为主体对象的孝顺期待较低(M=2.69)。6145702B-15A5-4FE4-AEE0-866C7E94AF4B
最后,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从传统的“厚葬”转变为“厚养”,注重当下的赡养和慰藉。对于修建祖坟(M=2.1)、祭祀仪式(M=2.71)等期待不高,這与当代青年的孝行实践相符(刘艳军,2007)。在日常赡养中,父母更期待子女的精神尽孝(M=3.575),对经济支持(M=2.515)的期待较低,由此可见,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中情感性因素已经逐步成为主导,父母期待子女能够共情理解他们,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们,而不仅仅是出于责任义务尽孝。
孝顺期待在人口学统计变量上的差异
对问卷结果进行卡方检验发现,孝顺期待在采用不同养老方式的老年人中存在显著差异。总体上讲,在养老院养老的老年人比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在多方面有更高的孝顺期待,包括来自子女的关心陪伴、经济支持、日常物品、子女同住、宴庆节日(P=0.001;P=0.000;P=0.005;P=0.000;P=0.008),详见表2。
注: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其显著。
结合访谈的结果,可以发现五成的养老院老年人对子女的孝行“不满意”或“不一定满意”,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的满意率达到七成。这与中国老年人对福利院养老生活比较满意(Heying Jenny Zhan,2006)的结果不同,可能是由取样差异导致的,本次调研的养老院大部分属于经济型养老院,提供的环境和服务还有待改善。
研究还发现,随着父母年龄增大,对养老金的期待以及与子女同住的期望也显著上升,70岁左右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这可能是因为随着父母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在日常生活、疾病照料方面有比较高的现实需求,导致其对经济支持和子女同住的愿望上升。其次,老年人自身的经济收入也会影响期待,高收入的老年人对子女的物质期待较低,这与Esther Iecovich(2002)的研究结果一致。此外,文化程度越高的老年父母越重视精神尽孝,对于物质尽孝的要求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高的父母,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能够保证自身的生活水平。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当前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占比达到18.7%,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结合生育政策的变化,“4+2+X”的家庭结构成为当下主流,成年子女背负着上有四老、下有多小的现实压力。此外,人口流动加速,空巢老人增多;住房条件有限,多代同堂困难;这些都是养老尽孝的现实困境。虽然老年人的孝顺期待随着社会转型已经发生了变化,基本符合孝行实践的现实条件,但当老人出现生存困境的时候,物质尽孝期待明显增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优先满足低级(生理、安全)需求后再产生高级(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需求,我们在讨论孝顺期待的时候,不仅要关注父母的老有所乐,更应该从根本上搭建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做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老有所用。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传统孝道观在老年人的孝顺期待中依然是主导,但随着社会转型变化,孝顺期待在亲子关系、主体对象、具体内容方面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当代父母的孝顺期待与孝道认知、孝行实践的改变一致,在亲子关系上变得更加平等自由,主体对象也聚焦到父母自身及核心家庭;在孝顺期待的具体内容上,呈现出重精神尽孝,轻物质尽孝的特点。
第二,老年父母的期待在婚姻状况、养老方式、经济收入等方面有显著差异。老年人的孝顺期待与其生活状况密切相关,当老年人的生存条件较差时,对子女的孝顺期待高,满意度低。
第三,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出现了一些孝道实践的现实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父母的孝顺期待,需要从社会、家庭、个人三方面共同努力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社会提供制度保障、建设公共设施、弘扬孝道文化,打好“养老—医疗—舆论”的现实基础;家庭成员积极承担起孝行主体角色,做好孝道实践和传承;老年人要主动适应社会环境,调整期待,积极尝试新的老年生活,老有所用。
参考文献
[1]樊欢欢.“权威性孝道”的现代处境:对同住育儿家庭代际关系的分析[J].学术论坛,2014,37(08):112-118.
[2]刘艳军,朱慧玲.从全球化的视角解析当代青年“孝”之观念的现代性转变[J].中国青年研究,2007(04):29-33.
[3]王大华,申继亮,佟雁,等.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J].心理科学,2003(03):400-402.
[4]吴超,秦启文,李亚娟.对当代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J].青年探索,2008(01):40-43.
[5]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观念的转变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01):88-97.6145702B-15A5-4FE4-AEE0-866C7E94AF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