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8年回国创业,这个90后想要的不仅是年薪百万
2022-06-15夏木
夏木
过去一年,催生了很多新词汇:996、打工人、内卷、鸡娃……为了打破这种焦虑的循环,很多年轻人开始探索其他的生活方式。而创业,正是其中一种探索方式。
1991年出生的女生贞贞,曾留美8年,一个只知道“埋头搞钱”的标准深圳女孩。创业仅4年,就已是众多同龄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年薪百万、女企业家、手握众多丰富的资源和人脉……
她做的企业下午茶歇业务覆盖多家500强企业,比亚迪、联想、希尔顿欢朋等,都是她的客户。看着精美的茶歇从0到1缓缓出炉,再运到各个公司,是贞贞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能做到今天这个规模,贞贞靠的不只是口口相传的好口碑。她笑称,她足足花了12年,才完成从-1到0的跨越。而這12年中,8年在美国的留学经历,更是让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孩,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无畏面对人生挑战的“女王”。
以下是贞贞的自述。
选了一条并不好走的路
我是地道的深圳人,从小在深圳长大。目前我有一家自己的创业公司,主要是做企业下午茶。我们现在做的是tob业务,就是公司端,今年的话会想要转向toc,就是零售端。
我小时候的经历和很多孩子一样,循规蹈矩地念完了小学和中学。但我读高中的时候产生了想要出国留学的想法。那个时候对国外更多的是好奇,同时向往能去国外的一些高等学府深造。
英语是我的强项,所以我在高二的时候就已经拿到了多个美国高校的offer。高中毕业后,我选择了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去了加州上学。
在去加州的飞机上,我一边听着《加州旅馆》,一边憧憬着我的大学生活。当时还清楚地记得,起飞的时候,落日的余晖打在机翼上,显得明亮又动人。
然而,当时的我根本想不到,美国的大学生活其实一点也不轻松。在美国的很多常青藤大学里,毕业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自己和自己的“竞争”。对于留学生而言,GPA应该是一个太过于熟悉的词,因为它几乎影响着留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全部生活。
身边有不少朋友在毕业后都坦白:“自己的大学四年,唯一在做的一件事就是与GPA死磕。”
至于大家为什么和GPA死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旦GPA没达标,你根本毕不了业。我身边有很多同学大四未能毕业,就是因为成绩不够,只能继续读。有的人一读可能读个六七年才能毕业。所以,我在UC Davis读大学的时候,压力还是蛮大的。因为担心学分问题,基本上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学习。当时甚至想过,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因为感觉自己的课“永远都修不完”,“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好在身边的朋友一直在鼓励我。最终,我拿到了UC Davis传播学和地理学两个学位的毕业证书,顺利进入旧金山的一家律所上班,做移民相关的工作。
从一个担心自己毕不了业的“学渣”,到顺利进入美国的律所工作,这一切对我而言,至今仍然觉得不可思议。其实现在倒回头看,自己创业所具备的“抗压能力”,可能就是那个时候培养的。
大部分创业者应该都有过一段非常焦虑的时光。比如创业到一半突然觉得很迷茫,或者资金链断裂的时候不知道找谁求助,可能第二天醒来就要睡天桥……
但是这些对我而言,已经变成我“习以为常”的一部分了。因为在留学的时候,我已经习惯和压力共处。
留学的经历使我塑造成了另外一个人,因为在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就是十八岁到二十六岁,这八年里面,我都是在加州。
不要给人生设限
加州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都交往得非常好。我在UC Davis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有来自瑞典、巴西,还有土耳其人和埃及人。
虽然现在我们天各一方,但仍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瑞典人在瑞典蹦迪,巴西人在巴西泡妞,土耳其人在土耳其做烤鸡,埃及人继续完成自己的硕士学业,这些我都很清楚。因为我们经常视频,通过网络分享我们现在的生活。
我觉得,就是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带给我全新看世界的视野。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告诉我,原来每个人的人生是可以这样子去过的。而且会有很多新的想法、新的创意在我们沟通的时候迸发出来。
举个例子。如果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是希望一个女性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就结婚,二十七岁的时候生小孩,二十八岁的时候去做什么的话,那可能一个美国的女性,她就会在二十五岁的时候去上学,然后二十八岁的时候结婚,三十岁的时候再回去上学。
其实这样的事情是不奇怪的,因为他们不会让自己的人生受到任何限制,所以他们也不会有“催婚”“催生娃”这样的事情发生。
就像前段时间一句在网上非常火的话,“我来这个世界不是为了结婚生子繁衍后代,而是为了看这个世界花怎么开,水怎么流,太阳何时升起,夕阳如何落下。”
一切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种感觉非常棒。
我是蛮喜欢这样的人生的。这种不设限的态度能让自己无所畏惧,而正因为无所畏惧,才敢于尝试很多事情,把很多事情做好。
之前很多人会不理解,为什么一个学地理学和传播学的人,会跨行业跑去做下午茶歇?其实当时有个这样的缘由:2017年我回国的时候,恰逢姐姐的咖啡屋经营不善,我就自告奋勇跑去“救场”,然后开始对身边的人进行调研。我会问他们喜欢吃什么样的甜点,甜度的口感能接受多少。后来我开始自己动手做蛋糕,送给身边的人试吃,让他们给出自己的建议;大半夜去做下午茶方面的调研,研究白领喜欢吃什么,或者什么下午茶让他们觉得最解压。
渐渐地,我的“死皮赖脸”总算有了效果。有人开始夸我,“贞贞你的下午茶味道还蛮好的”,后来我就收获了第一个公司客户,专门给他们定制下午茶。后面因为口碑好,又收获了第二个公司客户......就这样硬是凭借口碑把业务扩大了。
所以现在,不管是什么事情,我都会抱着先“试一试”的态度。其实我觉得,不管你在什么年龄,都应该保持这种“不设限”的态度。
人生那么长,很多事情不去试一试,你又怎么知道自己不行呢?
用一颗匠心做茶歇
很多人会觉得,做茶歇是一件简单的事,至少是一件甜蜜的事。毕竟茶歇是甜的,这应该是一份“甜蜜”的工作。
然而,茶歇虽甜,制作它的过程却不完全是甜的。
因为现在的茶歇市场已经很饱和了,随便一家便利店都能买到卖相不错的茶歇,很多五星级酒店和咖啡店也推出五花八门、款式漂亮的茶歇,可谓“竞争激烈”。所以对我而言,如何让我们出品的茶歇“与众不同”,是我一直在努力研究的方向。
在品尝了大概500个同行的下午茶歇后,我下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要自己设计产品,避免同质化。我没有刻意去迎合大众的喜好和口味去做那些“网红糕点”,而是自己带团队,从茶歇的外观到食材到口味,一一进行设计、采购和改良。
产品设计的灵感源于生活里遇到的一切景色和小物件——一朵飘在蓝天里的云、朋友送给我的鲜花、桌上放的橙子、梵·高的油画……这些东西都会成为我的灵感来源。
而食材的采购是我特别看重的,因为食材不仅仅要新鲜,还要在于食材和食材之间是否“合拍”。食材之间的颜色搭不搭,配在一起味道如何,这些都在考虑的范围内。
所以,一个产品从设计到出品,我们常常要花上一周的时间。在我的理念里,茶歇不光可以吃,还要让食物发挥出它本身最美好的一面。
做食物不仅仅是会做那么简单,还需要你是独具美感的美食“设计师”。不论是微苦的巧克力,还是甜腻的奶油,各种各样的食材在巧妙融合之下总能带来独特享受,同时又有无尽的变换。
最后我要保证,无论是出品还是口味,“貞贞的下午茶歇”带给别人的感觉,始终是美妙的。
“既然决定做这件事了,就要做好”是我一直以来给自己灌输的鸡汤。后来我也发现,当我用认真且虔诚的态度去做食物,制作的本身就会让我愉悦。
整个制作周期也许比别人要长,但我依旧乐此不疲。
因此,我们用一颗匠心去制作下午茶歇,我相信当客户拿到手中,吃在嘴里,能感受到好吃以外的那份浓浓的暖意和幸福。
如果要问近几年我遇到的最难攻克的事情,我觉得应该是孤独吧。
人是群居动物,人类在史前就已经集体捕猎了。以后又有了氏族、部落。后来发展成小镇,城市。现在我们仍然有城市,并且有朋友家人。
但孤独其实是留学或者创业的小伙伴必经的一条路。因为在国外,你会面临很多突发状况,而且只能一个人去面对。创业也是一样的道理。
有看过网上的那个“国际孤独等级表”吗?第十级是一个人去做手术。
我是从一级到十级全部都完成了的,对于做手术那一级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因为你一个人在国外,这个手术又比较急。如果大家的时间都排不过来,难道你就不做了吗?就只能自己去做了。
然后我就一个人做完了那个手术。之后,我觉得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打败我,因为我身心的折磨都扛过来了。所以在那往后,会觉得好像除了生死之外,很多事情都是小事。
我认为,人还得学着去享受孤独吧。虽然人对群体有依赖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时候会出现一些事情,要你独自去面对。
有人陪着你固然好,但于我而言,“自己强大”才是最重要的。
2017年至今,我已经创业五年多了。在这期间,我还拓展了很多新的业务。公司这几年虽然发展得还不错,但接下来还是考虑换一个轨道。
因为我们希望走向更宽广的道路,可以更多地去挑战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去做一些新的不一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