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2022-06-15陈雅莉冯德军
陈雅莉 冯德军
摘 要: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指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百年成就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归纳起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6-0027-03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开拓奋进的一百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展示马克思主义生机与活力的一百年。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生机与活力。
一、坚持与坚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
近代中国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丧失,任人宰割;人民生活困苦,水深火热;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世所罕见,不少有识之士力图挽救颓势而抗争,如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包括辛亥革命等都因指导思想和阶级的局限性而失败了。中国人民因各种方案的失败而陷于迷茫,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入到中国,向人们展示了同以往不同的民族复兴路径。马克思主义被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中国共产党随之产生。中国之所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在于其“合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工具看待,没有什么神秘,因为它合用,别的工具不合用。”[1]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人民的精神由被动转为主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成为前进的精神动力。在百年奋斗中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精神动力,虽经历挫折或失败都依然不改初心使命而砥砺前行。在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量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领导人牺牲,大批的革命群众被屠杀,在白色恐怖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以无畏的精神进行武装起义;在“城市中心论”遭受挫折行不通的情况下,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踏上长征之路,无论是雪山草地的自然天险,还是敌人重兵的重重围剿,依然信念坚定,付出巨大牺牲而以胜利告终。毛泽东同志曾经评价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远征。没有理想信念,在巨大的困难下很难创造人世间的奇迹。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征服民族复兴道路上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2]信仰至关重要,在革命时期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亦是如此。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强调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各个方面都要综合平衡,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不能搞“单打一”,就包含着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特别强调要教育全社会,特别是青年要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只有坚定崇高的理想才能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走向胜利的彼岸。在东欧剧变带来的严重冲击下,依然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顶住压力继续前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么近。同时,我们还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指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也绝不是一马平川、朝夕之间就能到达的。越是接近伟大目标,越有可能遇到各种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阻碍,我们需坚定更大信心、付出更大努力,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精神支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能经受住任何风险考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马克思把其创造的伟大理论,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交给了工人阶级。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思想的指导和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相结合,才能发挥作为真理的巨大理论威力,引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正确方向前行。马克思主义在整个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砥砺前行、探索前进,成功探索出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民族复兴奠定了政治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初步探索,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在探索中虽经历挫折,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果断实行改革开放,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世界;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取得的胜利,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胜利。
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实践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4]。两个“完全正确”的重大论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信,这个自信源自于实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带给中国的巨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百年接续奋斗的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指引下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二、开拓与创新: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后来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坚持不等于固守,要结合中国的实际和实践去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个认识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在对历史教训的汲取中逐步获得的。回顾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曾出现过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错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反对将自己的理论教条化,马克思明确表示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恩格斯也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般真理,提供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各国的实践中,需充分考虑各国特殊的不同国情,具体的运用方式也不同。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一般的指导原理,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不同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之中,要求要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践之中,不是不考虑具体情况的照搬,任何教条式的照搬照抄都会给实践带来损失,也会给理论发展带来遏制。因此,“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5]7E0DD87B-56B0-4708-AA1B-C0DF1EB86194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以理论创新为己任,总结积累实践经验,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6]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的探索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中也出现过挫折。其根源之一是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后,恢复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左”的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实施改革开放的战略,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世界和时代之变,准确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理论创新的历史,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百年理论创新历史证明了一个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4]。这个“完全正确”指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自觉,党的百年奋斗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重要影响。众所周知,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东欧剧变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巨大冲击而陷入低潮,马克思主义亦面临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顶住压力,不为外界所乱,保持战略定力,砥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探索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发生了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转变”[8],这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传承者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性贡献!
三、自觉与自信:中国共产党理论成熟的显著标志
党的百年奋斗告诉我们一个基本道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先进性决定的,其中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是保持先进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成熟的鲜明标志。历经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体现了坚定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这段论述为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基本要求,科学的态度就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坚持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发展不是背离理论,发展要以坚持为前提,坚持决定了理论发展的方向;发展是最大的坚持,决定了理论的生命力,割裂二者的关系都是对理论的伤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其他理论不同的独特属性,自诞生以来一直站在理论和道义的制高点,为全世界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认同,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进程取得的进步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未来要进一步取得进步和成功仍需坚持马克思主义。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可以说信仰坚如磐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5]任何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或放弃,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整个探索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探索之中。邓小平同志将其生动地表述为“老祖宗不能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创新中捍卫而不放弃原则,不走“邪路”,保证在根本属性上是社会主义。起航新时代,踏上新征程,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去“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避免那种作为“真经”的马克思主义没念好,就想着去“西天取经”的错误做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根本在于其内在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马克思主义又超越了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当今时代“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9],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自诞生至今已经170多年了,虽然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比,时代发生了巨大变迁,科学取得了巨大进步,对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依然有效,依然显示出科学的思想伟力。因此,马克思主义依然在场。正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指出:《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其“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另一方面还要看到,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所面临的任务之重、挑战之多和考验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面对新任务和新挑战,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以创新的理论解决我们所面临的时代问题,将理论创新置于系統创新的首要位置,理论创新时刻不能停滞,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东方中国展现出新的时代活力。“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4]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培训班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归纳起来就是用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实践。中国共产党高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但决不墨守成规、思想僵化,不简单拘泥于某些已有的具体理论论述,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着眼于中国的实际,着眼于中国的实践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飞跃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勇于理论创新和勇于理论探索的精神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守正创新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密码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的指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取得了三大里程碑的成就——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迎来强起来的飞跃。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探索,以实践探索推动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虽产生于一百多年前的欧洲,但在东方的中国落地生根,取得了中国人民的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4]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展望未来,“只要我们勇于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就一定能够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9]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5]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7]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1.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 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收稿日期:2022-03-1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专项研究):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黑龙江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项目(SJGSX2021017)“党史观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GBB131811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研究”
作者简介:陈雅莉,硕士,副研究员,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冯德军,博士,教授,从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7E0DD87B-56B0-4708-AA1B-C0DF1EB86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