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探析

2022-06-15张月

中国德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教材内容理论课思政

摘要

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既是政策导向的现实要求,又是课程建设的客观诉求,更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然而,当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言说方式、知识编排以及形态呈现等方面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如话语“难易倒置”亟待改善,内容“重复交叉”亟待化解,形式“割裂纷乱”亟待反思。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价值、现实与未来“三结合”原则基础上,保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的与时俱进,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优化与贯通,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意识的觉醒和提升。

关键词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材

作者简介

张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蓬勃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间的影响日益深刻,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碰撞,为学生群体营造了一个更为复杂的价值选择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思政课作为一门引领学生价值观念、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的“灵魂课程”,如何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整体效能?对此,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于2020年12月联合印發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要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课程作用”,关键在于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内容的有效贯通”。[1]思政课教材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存续状况及价值理当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文将在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必要性及其相关现实性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探讨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实现路径,从而为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贡献力量。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指向的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按照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组织而成的、具有内在联系和清晰逻辑结构的有机整体。[2]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首先,政策导向的现实要求。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于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并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3]可以说,这次座谈会的召开不仅意味着党和国家对思政课重视程度达到了新高度,而且标志着我国思政课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同年8月,《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具体围绕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明确提出了规范要求:“注重提升思政课教材的政治性、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4]由此可见,加快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是政策导向的现实要求。

其次,课程建设的客观诉求。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所呈现的理论知识正确与否、价值观念合理与否以及思维方式科学与否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而影响教学效果、左右人才培养质量。反之,课程目标、内容以及性质等也会影响教材内容的实际展示和具体呈现。当前,随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提出,课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面临新挑战和新要求,即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要充分发挥好协同联结作用,这离不开集系统性、层次性、衔接性、连贯性于一体的教材体系的支持和配合。不过,当前三个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现实性问题,尚未达至一体化程度,这就要求对现行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修改和完善。尤其是要考虑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的内在逻辑和递进关系,从而确保不同学段思政课之间的紧密衔接。故而,教材体系一体化是课程建设的客观诉求。

最后,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事实上,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阶段性过程。换言之,处于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个体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也是不同的。譬如,小学生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5],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思考问题时往往要与具体事物相联系。相比起小学生,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仍需要借助一定经验的、具体的、生动的形象事物帮助他们思考。高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则较之前有很大发展,同时,还初步形成了辩证思维。“思政课的最终使命是服务学生,服务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6]那么,如何才能使思政课满足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内在需求?这就必须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为出发点,即根据不同成长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认知能力等的差异,设计与之相对应的思政课教材内容。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的现实问题

近两年,随着中小学思政课部编教材的陆续使用以及高校思政课2021年修订版教材的正式投入使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在时代性、可读性以及政治性等方面有了显著提升。就大学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版)而言,不仅增加了“图说”“明辨”“拓展”等模块,使得教材中的案例变得鲜活、素材充满思辨、形式愈加活泼,而且在每一章节都补充了与内容相关的“习言习语”,使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得以有效落实。不过从一体化的整体性角度来看,三个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在言说方式、知识编排以及形态呈现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

第一,教材话语“难易倒置”现象亟待改善。这里的教材话语指向的是各学段思政课教材中所采用的言说方式。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在所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难易梯度、编排顺序的处理上,缺乏明晰的衡量标准,使得教材话语出现局部性的顺序失当、难易倒置现象。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更多采用知识性、抽象性、结论性的言说方式对相关概念、原理、方法论等进行呈现;而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中所采用的言说方式则较为直白,相比高中来说反而更为通俗易懂。这种教材话语难易倒置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譬如,对于高中生来说,高度理论性、抽象性的教材话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且远离生活实践,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损耗学生的学习热情、挫伤学生的求知欲望,久而久之致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厌恶、排斥心理。事实上,教材话语只有在不远超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被感知和理解。可见,教材话语难易倒置极有可能会降低思政课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上的效果。因此,为了提高不同学段学生对于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水平,其言说方式必须按照先易后难、先具体后抽象的逻辑循序渐进。

第二,教材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亟待化解。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存在一定限度的重复交叉现象。例如:《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的“基本经济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这三目内容,分别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經济与社会》(部编版)第一单元“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以及《思想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部编版)第二单元“人民当家作主”中的“我的根本政治制度”“我的基本政治制度”等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又如,大学思政课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部编版)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的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实际上,学生是最具探索性和创新性的群体。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而存在一定限度的重复性的内容供给难以满足他们对于新事物、新知识、新理论的追求,甚至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挫伤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需要通盘考量,保证理论内容的螺旋上升。

第三,教材形式“割裂纷乱”现象亟待反思。教材形式是多元化的,除了我们所熟悉的课本教材外,影像资料、网络资源、实践活动等皆属于教材范畴。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分数至上”驱使中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教学仍以课本教材内容为主。如此这般,学生对于思政课教材中的知识理论的认识和把握,主要依赖“死记硬背”“套用公式”“反复练习”等,这就使得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把握理论知识、形成与自身年龄相适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特定的认知发展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相当大的发展空间,由于心理发展尚未健全,特别需要教育者科学、艺术、实践的引导。[7]因此,仅仅依靠单薄的课本教材是远远不够的。与此同时,尽管大学思政课教材形式丰富多样,包括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但从教学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面对课程实践往往是应付了事,这使得最终效果差强人意。其原因有二:一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仍习惯于标准答案式的教材和教学方式,而对于实践教材的热情并不高涨;二是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认知能力,实践教材对于他们理解思政课教学内容来说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非雪中送炭。由此可见,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形式过于单一,大学思政课教材形式过于丰富,这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形式处于割裂纷乱的状态,并不能保证思政课功能最大化。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要想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建设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任何理论知识最终都要付诸实践并得到实践的检验,才能体现出理论的真正价值。如若思政课教材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价值观念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可能会造成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良影响。一方面,挫伤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但无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其枯燥乏味会让学生望而生畏。这样一来,又何谈积极性、创造性呢?另一方面,损害思政课形象。思政课形象指向的是社会大众对思政课形成的总体印象。[8]当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价值选择,猛然发现书本中所传达的价值观念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不匹配现象时,便会对思政课教材内容产生困惑、怀疑,乃至不信任,“洗脑”、无用、过时等印象便会随之产生。因此,要想化解这一问题,思政课教材内容在设置和选择上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具体讲,可以在教材中设置角色扮演、主题辩论、社会调查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感受科学理论的魅力。与此同时,让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早日感知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模式,不再用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二元对立思维来评判问题,而是通过批判和反思来认识问题,寻求解决之道。诚如皮亚杰所言,教育的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9]

第二,坚持知识与价值相统一。实现教材体系一体化是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其中,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去追问和思考:什么是衡量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一体化衔接水平的标准?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的大部分内容已然从整体层面考虑到不同学段的内在逻辑和递进关系,按照知识内容从具体形象到抽象逻辑、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逻辑衔接标准,对教材进行相对系统化的组织和编排。然而,思政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还要承担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就决定了思政课教材的双重属性,即知识性和价值性。若是忽略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进行逻辑建构,就无法对学生的价值观念进行引领,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念出现错位、断层现象,从而损害和消解思政课价值引领功能的发挥,导致立德树人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在思政课教材的设计上,必须要考虑到不同学段的学生对于价值观念的接受能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设计要遵循价值观念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发展过程。这样一来,原本以知识递进逻辑作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衔接的衡量标准,就需要让位于知识与价值有机统一的递进逻辑。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效能。

第三,坚持现实与未来相结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从最初的设计规划、编写,再到出版发行、投入使用,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周期。在此期间,国际国内形势、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必然会使得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中的数据资料和信息滞后于时代。细究之,这就要归结于教材内容规划的前瞻性不足,使得教材内容难以完全满足日新月异的教学需要。因此,在教材内容的设置和选择上必须坚持现实与未来相结合的原则,服务现实、着眼未来,从而使现实的合理性与未来的目的性有机统一。具体讲,一方面,立足现实。在教材内容和编排结构方面都要努力体现新时代思政课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取得的新理论、新知识以及新成果。譬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能够突出时代主题,把握时代脉搏,展现时代精神,以增强不同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另一方面,着眼未来。众所周知,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思政课教材内容的设置。在瞄准时代变革的前沿、及时将最新成就纳入教材内容的同时,也要敢于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科学严谨的预测,使得教材内容更具生命力、活力和吸引力,以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的实现路径

第一,保持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的与时俱进。教材体系建设理念决定着教材的体系结构、基本内容以及编写方法等。它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应与时俱进。与时俱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必須具备以下三个重要特征。一是彰显时代性。教材体系建设要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能及时反映和把握社会发展的动态信息,紧跟新技术革命潮流,积极吸收教育发展中的新经验和新知识。倘若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不能紧跟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作出适当调整,就会导致教材体系的建构陷入封闭僵化、停滞落后的状态。放眼当下,党和国家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出了明确要求,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需积极吸纳这些要求,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二是合乎规律性。合乎规律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能够促使教材体系建设者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多元化的价值环境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建构出合目的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笔者认为,与时俱进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应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等的基础上,指引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体系向着更高层次迈进。三是内蕴创新性。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进步的灵魂,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需要蕴含创新性。内蕴创新性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为系统性的教材体系、针对性的教材内容、技术性的教材方法提供了可能性。事实上,时代性、规律性、创新性既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与时俱进的重要特征,也是增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理念与时俱进的重要环节。

第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优化与贯通。教材内容是教材的“血肉”所在,是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为了加快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进程发展,必须促进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材内容的优化与贯通。具体讲,一是强化各学段教材内容的优化。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编排各学段教材内容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信念。同时,通过创新思政课教材形态来丰富教材内容。一方面,借助科技的力量打造集光盘、多媒体课件、教学App、网络课程、教学短视频等在内的电子教材。电子教材不仅可以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知识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开发实践教材。实践教材指的是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呈现思政课所要传授的理论知识。它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已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协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感悟新知识。譬如,劳动教育这一实践教材可以促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习得知识、养成劳动习惯、形成奋斗意识。二是加强各学段教材内容的衔接贯通。根据“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这一课程目标体系[10],制定具有逻辑性、衔接性以及针对性的教材内容。

第三,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意识的觉醒和提升。作为教材使用者的教师,是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的关键。教师一体化意识的强弱决定其对教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高低。“一体化意识”是指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既立足本学段的特点,又能从学生终身发展和教学过程的阶段性、层次性与连续性出发,整体把握和设计教学过程的观点和思想。[11]从实际情况来看,诸多教师一体化意识淡薄,甚至是缺乏一体化意识,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工作模式使得他们的眼界局限于各自学段,很少去了解其他学段思政课教材内容。这样一来,他们也很难用一体化的整体性思维去考量各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久而久之,大中小学教材之间便产生了“壁垒”。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有限。虽然党和国家对思政课高度重视,但在中小学仍然存在由班主任或相关课程教师兼任思政课教师的现象。这部分思政课教师由于欠缺专业化、系统化的学习和培训,对于本学段教材的把握和驾驭能力尚且不够,更难有精力去关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体系一体化建设问题。三是思政课在考试中的“低分占比”,使其长时间以一门“副科”的身份存在。这就不可避免地会让思政课教师处于“不受重视”的尴尬境地,进而打击他们交流、学习、探索的积极性。这样一来,一体化意识从何而来?为此,我们尝试构建了一套行动机制,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一体化意识的觉醒和提升,具体环节如下。一是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培训,提高一体化的理论认知,为一体化意识的觉醒奠定认知基础;二是搭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平台,深化一体化的共同体意识,为一体化意识的觉醒提供支持;三是鼓励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勇于实践,强化一体化的情感认同,为一体化意识的觉醒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0-12-22)[2022-04-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12/t20201231_508361.html.

[2]刘学智,张振.教育治理视角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建构[J].教育研究,2018,39(6):139-145.

[3]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4]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2022-04-20].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5]胡咏梅,唐一鹏.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哪个更重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1-56.

[6]吴潜涛,王维国.增强亲和力、针对性,在改进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7-9.

[7]王玲玲,熊岚.实践性视域下中小学生命课堂的微探—以当代名师课堂实践样态为例[J].教学与管理,2018(18):108-111.

[8]张建晓.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形象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20(11):33-38.

[9]韩晓光.比较法在古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教材研究,1998(2):3-5.

[10]石书臣.以问题导向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5):24-29.

[11]赵静.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3):117-121.

*本文系江苏省2021年度社科基金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建设研究”(21MLC004)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材内容理论课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英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比较及启示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
运用创新理念整合与运用历史教材
学案教学的几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