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题材玉雕创作的创新探索
2022-06-15李春喜
中国玉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且源远流长。玉器,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人文背景、价值取向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玉文化。玉雕艺术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中国文化的内核集儒释道于一身。其中,佛教文化起源并非本土文化,但和中国本土文化相融相合,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相对应的佛教题材的玉雕在各历史时期均有出现,尤其是当代玉雕艺术行业,佛教题材文化屡见不鲜。作为一个普遍的文化共识,佛教文化的玉雕承载着国人对于佛教文化的美好想象。无论是佛教的人物形象,抑或是佛教文化的配饰,之于玉雕艺术行业的创新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难度高,并不意味着不可能。笔者根据自我认知和实践,借助本文浅论佛教题材玉雕创作创新。
佛教题材玉雕发展概观
纵观历史,中国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的交集结出硕果的时期,大概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玉器的使用功能发生着改变,从延续千年的礼玉用玉传统向部分民间用玉即承载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器物的过渡。同时,该时期佛教文化兴盛,曾作为礼器和皇权象征的玉器,开始顺应时代审美意趣出现新的风尚,普度众生的佛教精神被物化成玉石雕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佛教文化和玉文化融合的身影。
在之后的各历史时期,玉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依存的景象以更加高频的形式出现。到了近当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玉文化的繁荣和兴盛也催生了佛教题材玉雕艺术的空前发展。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仵应文为代表的一群玉雕人,通过富有现代艺术性的玉雕制作,融入了中国传统佛教精英文化内涵,拓宽了佛教题材玉雕的文化地位和历史身位,尤其是天然水晶类的玉雕创作。也正是由此,仵应文被称为中国水晶雕刻艺术第一人。
仵应文,不仅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还是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主要传承人,先后培养出了翁祝红、李海奇、王东光、庞然等10多位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以及仵强、李春喜等近30位省级玉石雕刻大师。这些人几乎全部从事于佛教题材玉雕艺术的创作,他们不仅仅是中原玉雕人才的中坚力量,他们以及他们创作的玉雕作品已成为中原玉雕艺术行业的一道文化景观。他们不仅源源不断地创作着佛教题材的玉雕作品,还创造着属于中国的玉文化,准确地讲是属于中国佛教题材玉雕艺术的历史。这一批人,创作的佛教题材玉雕作品的艺术形式和种类的丰富性,玉雕作品艺术风格和创作题材的多样性,玉雕作品艺术表现手法的精湛性和完美性,玉雕作品材料的丰富性和创作理念的时代性,以及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及行业规模,都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争相吐艳、灿烂辉煌。
佛教题材玉雕艺术的探索
笔者出生在有着中华玉都之称的玉雕之乡镇平,师从于王东光学习佛教题材的玉雕创作。王东光师从于仵应文。概括来说,我也是属于本文第一部分“佛教题材玉雕艺术创作群体”的一员,主要从事于佛教题材玉雕艺术创作。
我的玉雕作品材质主要有水晶、和田玉和绿松石,玉雕造像创作灵感源泉有的来自唐卡,有的来自石窟造像。在长期的雕刻实践中,将玉石本身的俏色与玉石本身的规整相融合,使之形成一种虚实相间、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既能突出藏传佛教人物造像的端庄与慈悲,亦不失玉石本身的特征与多彩。水晶作品《四臂观音》选用一块纯净的天然白水晶雕刻而成,该作品创作灵感来自雪域高原的守护神四臂观音。该观音本尊一面四臂,一面通达法性,四臂代表四无量心,中央二手合于胸前,表智慧与方便合一双运,念珠寓意救度众生出脱轮回,莲花则表清净无恼。在雕刻过程中,我通过玉雕技艺将背景通过正面的抛光处理工艺,完美地契合了主题佛像的意境。慈悲的观音端坐在满月之内的莲花圣座上,意境优美。慈祥的观音微含笑意地俯视着众生,抚慰着世间万物生灵。
玉雕作品绿松石《黄财神》选用一块体积硕大的天然绿松石原料雕刻而成,黄财神之所以叫黄财神,是因形象肤色为黄,故称黄财神。黄财神是藏传佛教密宗的护法神,为五色财神之首。在创作雕刻该作品的时候,笔者着力在面部处理,通过工艺处理着力突出人物表情,着力表现人物形象的威猛。在整体人物形象上,笔者着力表现上身袒露,下身着裙,右手持摩尼宝,左手抱着吐宝鼠鼬,嘴里含着珠宝,右脚踏着白色海螺,下部做祥云陪衬,背面的身光、头光刻画细致入微,通过玉雕技艺之美诠释黄财神的形象。
佛教题材玉雕创作探索
作为一名从事于佛教题材玉雕创作的玉雕人,我一方面继承了前辈们的玉雕技法和造型语言,另一方面在作品题材上力图找到自我表达的创作方向。在我自己的玉雕创作过程中,我发现藏传佛教的造像风格与我的兴趣方向趋同,其造像玉雕表现上还有空白,或者表现不够的地方。基于此,我判断基于藏传佛教造像元素的玉雕创作是一个不错的方向。玉雕手法上既能满足玉雕技艺和语言的创新,使玉雕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很容易出现一批具有个人风格的玉雕作品。
尽管以前在市场上露面机会不多,但不意味着藏传佛教类文化产品没有大的市场空间。进入新世纪以来,藏传佛教文物拍卖市场以惊人的成交价已将一个新的市场展现在投资者眼前。在中国藏传佛教文化的各元素中间,咒轮在玉雕艺术创作方面似乎为玉雕艺术创作者所不够重视。
咒轮是指用藏传佛教造像服饰或者装点物上的圆圈状符咒或符号,比如六字大明咒、阿弥陀佛心咒、绿度母菩萨等等。在藏传佛教密法中,咒轮是不可或缺的修持。其作用可以随身佩戴招福,可以张贴除灾,可以用来观想…… 在藏传佛教文化中应用较为广泛。
在我以往的玉雕创作过程中,我常在一面雕琢人物造型,在背面雕琢一咒轮符号,这类玉雕作品一定程度上受到藏家和客户的认可。尽管能够以玉雕的方式将藏传佛教造像与咒轮符号相结合,但是总觉得这样的作品还缺点什么。更准确地讲,似乎我可以围绕咒轮在玉雕方面的应用做些探索,试图将咒轮與玉雕创作结合开拓出来一片新天地。
天地有万古,创新在开拓;成功在勤耕,人生在知行。咒轮作为藏传佛教密法中的重要部分,将咒轮作为玉雕创作的配饰似乎重视不够。在过往的玉雕创作生涯中,我将咒轮与人物造像合二为一创造,有评论者提出该做法不妥,原因有二:一是浪费原材料,不符合环保的理念;二是目前流行极简主义,玉雕艺术需要留白。鉴于上述原因,我试图把咒轮作为玉雕作品来创作,在创作的时候注意该作品的艺术化,考虑咒轮的出处,以求在遵照咒轮本源前提下,以玉雕技法真实表现咒轮原本味道。原本的吉祥咒轮每个线条,无不散发出艺术气息;每个图案,无不带来好运。这是信众对于咒轮普遍的文化认识,通过玉雕将咒轮艺术化,可以在作品背面雕刻佩戴者的姓名,把它送给最珍重的人,庇佑其一生如意。按照此逻辑,相信咒轮题材的玉雕作品一定会有市场的空间。
在做好咒轮题材玉雕的基础上,玉雕艺术从业者应认真细心修饰,提升其品格和意蕴内涵,修饰审美文辞,把咒轮题材玉雕打造成意诚味真的玉雕佳作。作为一名玉雕艺术从业者,我们要始终坚守现代工艺,实现玉雕语言和作品传统内涵相结合的追求,通过咒轮玉雕作品传达佛教文化的精髓和要义。要提高咒轮玉雕作品的身位和文化地位,单纯做好一件两件玉雕作品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咒轮玉雕创作主题化、系列化,将咒轮玉雕创作与文化传播相结合,努力提高咒轮玉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无论是玉雕界还是文艺界都应当自信、自立、自强,玉雕艺术创作不能停留在过往的玉雕辉煌里、回声里,当有同声相应的“应声”。我们不可闭目塞听,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文化自恋,学术自恋,井蛙自诩。文化敬畏,文化情怀,是我们做玉雕艺术应该有的本分和姿态。学术敬畏不意味着故步自封,我们要有一定的学术襟怀,做到知行合一,用敬畏之心对待玉雕艺术创作,做出一系列具有鲜明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咒轮题材的玉雕艺术作品,以全新的玉雕视角深入诠释神秘深邃的咒轮文化和艺术。玉雕艺术从业者应该有种大胸怀、大气魄、大眼界,把文化传播作为一种工匠担当,博爱多学,惜玉慎琢,才不负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969059FC-4669-412F-A75E-32FDDE7C4FF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