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撒点野”,61岁的崔健一夜翻红
2022-06-15逗逗龙
谁也没想到,崔健能在微信视频号上火成这样。2022年4月15日,崔健的“继续撒点野”微信视频号演唱会在线上举行。“跳票”一个月、一小时延迟,观众没有不耐烦。晚上九点演唱会正式开场时,直播间的等待人数已经超过1279万人。演出结束时,共有超过4400万人观看。之前“西城男孩”开线上演唱会时,朋友圈爆火,但也不过2000多万观众,而一个61岁的“北京大爷”,居然有这么大的能耐。
崔健,中国摇滚乐第一人。当年一曲《一无所有》,沸腾了全中国听音乐的年轻人。他这次在演唱会上唱的《假行僧》《花房姑娘》《不是我不明白》,当年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他的摇滚精神被歌迷奉为圭臬。但那些都是“当年”的事了。一个61岁的初代摇滚歌手,从经验上来看,早该退休了——毕竟,摇滚的内核之一是“叛逆”和“愤怒”。中国人的60岁,是“耳顺”的年纪。可演唱会还是出圈了。原因大概是,摇滚的内核还有“怀疑”和“真诚”。
在娱乐圈、音乐圈,你再想找一个比崔健更真诚、更“怀疑”的人,很难。在这个“消费至上”的年代,不“时尚”的音乐人很难混,大家多少都得“包装”一下。
可是唯独崔健,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真实了几十年。
大院孩子
崔健的叛逆,从娘胎里开始。
崔健他爸是部队的小号手,爱党爱国,一心把孩子培养得根正苗红。1961年,崔健还在娘肚子里时,他爸一心盼着他能在“八一建军节”出生。可事就是这么寸,崔健非要拖到8月2日才呱呱坠地。
他爸没妥协,上户口时把儿子生日定为“8月1日”,取名“崔建军”。
崔建军从小长在部队大院,幼儿园全托,约等于放养——没办法,父母工作太忙。但是他活得很幸福,从一懂事就爱党爱国,悲天悯人,觉得全世界人民都在吃苦,就他泡在蜜罐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肚子没空过;大院里一群孩子,他是孩子王。他每天充满了优越感:爸爸是军人,妈妈是中央歌舞团的。
他吃饱喝足,在歌舞的包围中自由生长。在那个充满了集体合声的年代,大院生活为他保留了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情绪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当年大院子弟真正的财富。
崔建军14岁时,点开了小号技能。他有天赋,仅一年就磕磕绊绊吹完了《贝尔曼小号协奏曲》——一首很多人为之努力半辈子的高难度曲目。
北京和沈阳的军区文工团抢着要他,让他一生有靠,可事情突然变得不巧。先是他妈妈母爱爆发,不舍得孩子离家,挡了他去文工团的路,紧接着,“下乡”的时代忽然结束,他无“队”可插。
他想念书,考音乐学院失败,唯一的出路就是上班,当工人。崔建军不想当工人。他选择了哪都不去,家里蹲,吹號。老北京管这种人叫“胡同串子”。
他待业两年,终于在北京歌舞团找了一份正经工作,然而,在人才济济的歌舞团,他平时连上台的机会也没有。
摇滚乐就在这时传入中国,传入崔建军的耳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邻居们都发现,老崔家的大儿子像个混子,自称“崔健”,每天背着吉他到处乱窜,嘴里哼的是南腔北调,留着大长头发。
没人懂得崔健的憧憬和困境。彼时他正渴望走上全新的摇滚道路,他天天扒磁带,翻唱喜欢的歌,也搞原创,他跟六个哥们儿组了个“七合板”乐队,成为中国的摇滚先锋。
没几天,团里的女书记找他谈话了:“要么在团里老老实实干,要么退团。”于是乐团被迫解散。
他又去参加全国通俗歌曲大赛,上台一张嘴就把评委李双江、王昆吓坏。前辈们没听过这种奇怪的唱法,他首轮被淘汰。
回到家里,他爸天天看他头发不顺眼,催他理发,他不胜其烦,干脆剃个秃子。
从15岁到25岁,他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一夜封神
1986年,时代终于把红利分给了孤独而摇滚的崔健。
80年代中期,宽松的文化环境让人民对于“音乐”和“自我表达”有了更多的渴望。欧美慈善义演《We Are the World》轰动世界,音乐人郭峰受到了启发,决定组织一场演唱会,广邀各路音乐人参加,为“世界和平年”献礼。主办方负责人王昆欣赏崔健,邀请他也参加。
那场演唱会叫《让世界充满爱》,同名主题曲百人合唱,都是毛阿敏、田震这样的著名歌星。崔健在末流,籍籍无名。
他那天穿了一件西装外套,排练时老觉得不舒服,就跟同去的王狄说,咱俩换换衣裳。很多年以后,人们还对1986年5月9日晚上崔健那身装扮津津乐道:他穿了一件对襟的大褂,裤腿挽得一高一低,他站上台,下面观众窃笑;他张开嘴,喊出那句划时代的歌词: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那一瞬间,全场没人说话,随后,整个场子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喊声和掌声。
那一夜,崔健走上神坛,开启中国的摇滚元年。
很快,崔健录了磁带,出了第一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两岸三地,高度评价。
那盒磁带里九首歌,开头就是同名曲目: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噢 噢 噢/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还有《花房姑娘》《一无所有》,还有后来被翻唱N遍的《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
压轴的一首歌,叫《不是我不明白》。
当时很多年纪大的人批判崔健,说年纪轻轻,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挨过饿受过冻,却天天喊着自己“一无所有”,简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认不清自己有多幸福。
可是对于崔健那代人来说,他们从小吃饱穿暖,所以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少年时经历动荡,自认为信仰坚定不移,所以更加难以接受物质和市场对生活的冲击。
他们曾经以为自己什么都有,成年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不是“自己”。这种迷茫和空虚带来的无力感无从言表,只有崔健能替他们唱出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其实我一无所有。
年轻人,尤其文青们,都在听崔健,聊崔健,王朔说:“我宁愿崔健和他的音乐代表我存在,代表我斗争,代表我信仰。我把重大的责任都交给他了。”
可是,一个普通人,怎么能长久立于顶峰。一个开路者,怎么会躲过第一场暴风雨。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崔健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中国摇滚的草原。
1987年,他离开北京交响乐团,加入ADO乐队,正式开始摇滚事业。两年之内,中国的摇滚乐队相继涌现:黑豹、唐朝、眼镜蛇、面孔、青铜器……
1990年2月17日,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了“1990现代音乐演唱会”,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
ADO乐队、黑豹乐队等六支乐队共表演两小时,场内一万五千余名观众,全程呼喊、鼓掌、呐喊,摇滚乐从此出圈,进入大发展时期。
在筹备各类演出的同时,崔健又于1991年发布了第二张专辑《解决》。
这张专辑中,有那首不能再唱的《一块红布》,有那首《快让我在雪地中撒点野》。他居然翻唱了《南泥湾》,这前所未有,让人耳目一新。这段时期是摇滚的高峰,也是崔健的高峰。
1993年,他发了第三张专辑《红旗下的蛋》,1995年,他发了第四张专辑《无能的力量》。他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诘问这个世界,那些矛盾的、不公的、被混淆的问题如何解决,态度像个执拗的社会学家。
关注的人是越来越少。
那时候,多元的音乐风格纷至沓来,年轻人喜欢更“时尚”的流行音乐,内心不再愤怒,更容易从物质获得快乐。
嘲讽的、迷茫的、不断提问的崔健,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点可笑。
“崔健没意思了“,“崔健老了”,“崔健变成王朔了”。这样的评价越来越多地出现。
他都听见了,但是没在意。在他心里,音乐从来不只是娱乐,艺术有自己的职能,艺术家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红了”的艺术家如果只专注于搞钱,放弃对政治、经济的思考,就是不务正业。
他不再出专辑,转而拍电影。他和导演张元一起拍摄了一部《北京杂种》,讲述了四九城里小老百姓的一些故事。他演“歌手崔健”,负责电影里所有的音乐。
观众说,摇滚文青儿那点破事,对白虚偽,缺乏思想。
其实从一开始,懂崔健的人就不多。人们喜欢宣泄,热爱原始的嘶吼式表达,却没多少人在乎他的技法、他的诚意、他的困境。
渴望自由的灵魂,对任何锁链都不能容忍。
养生达人
崔健1961年出生,进入21世纪,人们就默认他“老了”。这些年来,知道他的人总觉得他很闲。不知道崔健的人越来越多。
实际上,崔健把一个音乐人能做的所有的事几乎都做了。
他后来又出了两张新专辑,一张叫《给你一点颜色》,一张叫《光冻》。他加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但音乐的内核还是提问。
他为音乐的尊严发声,2001年,沈阳的“假唱事件”被讨论出圈,崔健坚持倡导“真唱”,为“真唱运动”奔走一年。他组织了中国第一届户外摇滚音乐节,四处演出,效果显著。一年后,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明确指出:打击假唱。
他导演了第一部电影,叫《蓝色的骨头》,豆瓣评分6.9,网友们说,虽然杂乱,但是“很音乐”,有被感动到。
他参演电视剧,参加综艺,指导舞剧。他甚至和哲学家周国平合作了一本对话录。
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为了音乐,为了自由。五十岁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皮肤细腻光洁,但是从不保养,也不打扮,一件东北画布褂子穿十几年。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保养得这么好。他说,我凌晨五点睡觉,下午两点起床。这或许违背了养生理论,但是如果人能发现自己的伟大,发现生命的伟大,那你的身体就拥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杨澜曾说,崔健不会老。虽然年龄会增长,但是心态却永远像个青年。
一个永远不会老的61岁摇滚乐人,难怪能有4400万名观众的号召力。
那场线上演唱会后,有人说,崔健忙碌到61岁,是因为放不下名利,他离不开娱乐圈。
唯有懂崔健的人才知道,这个乐手往自己的身上加诸了无数责任,他渴望成为社会的力量,成为后辈的榜样。
音乐圈、娱乐圈,不能没有崔健。
线上“撒点野”,61岁的崔健一夜翻红/逗逗龙
谁也没想到,崔健能在微信视频号上火成这样。2022年4月15日,崔健的“继续撒点野”微信视频号演唱会在线上举行。“跳票”一个月、一小时延迟,观众没有不耐烦。晚上九点演唱会正式开场时,直播间的等待人数已经超过1279万人。演出结束时,共有超过4400万人观看。之前“西城男孩”开线上演唱会时,朋友圈爆火,但也不过2000多万观众,而一个61岁的“北京大爷”,居然有这么大的能耐。
崔健,中国摇滚乐第一人。当年一曲《一无所有》,沸腾了全中国听音乐的年轻人。他这次在演唱会上唱的《假行僧》《花房姑娘》《不是我不明白》,当年在大街小巷广为流传,他的摇滚精神被歌迷奉为圭臬。但那些都是“当年”的事了。一个61岁的初代摇滚歌手,从经验上来看,早该退休了——毕竟,摇滚的内核之一是“叛逆”和“愤怒”。中国人的60岁,是“耳顺”的年纪。可演唱会还是出圈了。原因大概是,摇滚的内核还有“怀疑”和“真诚”。
在娱乐圈、音乐圈,你再想找一个比崔健更真诚、更“怀疑”的人,很难。在这个“消费至上”的年代,不“时尚”的音乐人很难混,大家多少都得“包装”一下。
可是唯独崔健,经过了时间的考验,真实了几十年。
大院孩子
崔健的叛逆,从娘胎里开始。
崔健他爸是部队的小号手,爱党爱国,一心把孩子培养得根正苗红。1961年,崔健还在娘肚子里时,他爸一心盼着他能在“八一建军节”出生。可事就是这么寸,崔健非要拖到8月2日才呱呱坠地。
他爸没妥协,上户口时把儿子生日定为“8月1日”,取名“崔建军”。
崔建军从小长在部队大院,幼儿园全托,约等于放养——没办法,父母工作太忙。但是他活得很幸福,从一懂事就爱党爱国,悲天悯人,觉得全世界人民都在吃苦,就他泡在蜜罐里。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肚子没空过;大院里一群孩子,他是孩子王。他每天充满了优越感:爸爸是军人,妈妈是中央歌舞团的。
他吃饱喝足,在歌舞的包围中自由生长。在那个充满了集体合声的年代,大院生活为他保留了对艺术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情绪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当年大院子弟真正的财富。
崔建军14岁时,点开了小号技能。他有天赋,仅一年就磕磕绊绊吹完了《贝尔曼小号协奏曲》——一首很多人为之努力半辈子的高难度曲目。
北京和沈阳的军区文工团抢着要他,让他一生有靠,可事情突然变得不巧。先是他妈妈母爱爆发,不舍得孩子离家,挡了他去文工团的路,紧接着,“下乡”的时代忽然结束,他无“队”可插。
他想念书,考音乐学院失败,唯一的出路就是上班,当工人。崔建军不想当工人。他选择了哪都不去,家里蹲,吹号。老北京管这种人叫“胡同串子”。
他待业两年,终于在北京歌舞团找了一份正经工作,然而,在人才济济的歌舞团,他平时连上台的机会也没有。
摇滚乐就在这时传入中国,传入崔建军的耳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邻居们都发现,老崔家的大儿子像个混子,自称“崔健”,每天背着吉他到处乱窜,嘴里哼的是南腔北调,留着大长头发。
没人懂得崔健的憧憬和困境。彼时他正渴望走上全新的摇滚道路,他天天扒磁带,翻唱喜欢的歌,也搞原创,他跟六个哥们儿组了个“七合板”乐队,成为中国的摇滚先锋。
没几天,团里的女书记找他谈话了:“要么在团里老老实实干,要么退团。”于是乐团被迫解散。
他又去参加全国通俗歌曲大赛,上台一张嘴就把评委李双江、王昆吓坏。前辈们没听过这种奇怪的唱法,他首轮被淘汰。
回到家里,他爸天天看他头发不顺眼,催他理发,他不胜其烦,干脆剃个秃子。
从15岁到25岁,他好像做什么都不对。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
一夜封神
1986年,时代终于把红利分给了孤独而摇滚的崔健。
80年代中期,宽松的文化环境让人民对于“音乐”和“自我表达”有了更多的渴望。欧美慈善义演《We Are the World》轰动世界,音乐人郭峰受到了启发,决定组织一场演唱会,广邀各路音乐人参加,为“世界和平年”献礼。主办方负责人王昆欣赏崔健,邀请他也参加。
那场演唱会叫《让世界充满爱》,同名主题曲百人合唱,都是毛阿敏、田震这样的著名歌星。崔健在末流,籍籍无名。
他那天穿了一件西装外套,排练时老觉得不舒服,就跟同去的王狄说,咱俩换换衣裳。很多年以后,人们还对1986年5月9日晚上崔健那身装扮津津乐道:他穿了一件对襟的大褂,裤腿挽得一高一低,他站上台,下面观众窃笑;他张开嘴,喊出那句划时代的歌词: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却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那一瞬间,全场没人说话,随后,整个场子爆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喊声和掌声。
那一夜,崔健走上神坛,开启中国的摇滚元年。
很快,崔健录了磁带,出了第一张专辑——《新长征路上的摇滚》,两岸三地,高度评价。
那盒磁带里九首歌,开头就是同名曲目: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噢 噢 噢/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还有《花房姑娘》《一无所有》,还有后来被翻唱N遍的《假行僧》: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我要人人都看到我/却不知道我是谁……
压轴的一首歌,叫《不是我不明白》。
当时很多年纪大的人批判崔健,说年纪轻轻,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没有挨过饿受过冻,却天天喊着自己“一无所有”,简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認不清自己有多幸福。
可是对于崔健那代人来说,他们从小吃饱穿暖,所以对生活有更高的要求;他们少年时经历动荡,自认为信仰坚定不移,所以更加难以接受物质和市场对生活的冲击。
他们曾经以为自己什么都有,成年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都不是“自己”。这种迷茫和空虚带来的无力感无从言表,只有崔健能替他们唱出来: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其实我一无所有。
年轻人,尤其文青们,都在听崔健,聊崔健,王朔说:“我宁愿崔健和他的音乐代表我存在,代表我斗争,代表我信仰。我把重大的责任都交给他了。”
可是,一个普通人,怎么能长久立于顶峰。一个开路者,怎么会躲过第一场暴风雨。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崔健像一把火炬,点燃了中国摇滚的草原。
1987年,他离开北京交响乐团,加入ADO乐队,正式开始摇滚事业。两年之内,中国的摇滚乐队相继涌现:黑豹、唐朝、眼镜蛇、面孔、青铜器……
1990年2月17日,北京首都体育馆举行了“1990现代音乐演唱会”,被媒体称为“中国首届摇滚音乐节”。
ADO乐队、黑豹乐队等六支乐队共表演两小时,场内一万五千余名观众,全程呼喊、鼓掌、呐喊,摇滚乐从此出圈,进入大发展时期。
在筹备各类演出的同时,崔健又于1991年发布了第二张专辑《解决》。
这张专辑中,有那首不能再唱的《一块红布》,有那首《快让我在雪地中撒点野》。他居然翻唱了《南泥湾》,这前所未有,让人耳目一新。这段时期是摇滚的高峰,也是崔健的高峰。
1993年,他发了第三张专辑《红旗下的蛋》,1995年,他发了第四张专辑《无能的力量》。他越来越多地关注社会现实,诘问这个世界,那些矛盾的、不公的、被混淆的问题如何解决,态度像个执拗的社会学家。
关注的人是越来越少。
那时候,多元的音乐风格纷至沓来,年轻人喜欢更“时尚”的流行音乐,内心不再愤怒,更容易从物质获得快乐。
嘲讽的、迷茫的、不断提问的崔健,显得不合时宜,甚至有点可笑。
“崔健没意思了“,“崔健老了”,“崔健变成王朔了”。这样的评价越来越多地出现。
他都听见了,但是没在意。在他心里,音乐从来不只是娱乐,艺术有自己的职能,艺术家有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个“红了”的艺术家如果只专注于搞钱,放弃对政治、经济的思考,就是不务正业。
他不再出专辑,转而拍电影。他和导演张元一起拍摄了一部《北京杂种》,讲述了四九城里小老百姓的一些故事。他演“歌手崔健”,负责电影里所有的音乐。
观众说,摇滚文青儿那点破事,对白虚伪,缺乏思想。
其实从一开始,懂崔健的人就不多。人们喜欢宣泄,热爱原始的嘶吼式表达,却没多少人在乎他的技法、他的诚意、他的困境。
渴望自由的灵魂,对任何锁链都不能容忍。
养生达人
崔健1961年出生,进入21世纪,人们就默认他“老了”。这些年来,知道他的人总觉得他很闲。不知道崔健的人越来越多。
实际上,崔健把一个音乐人能做的所有的事几乎都做了。
他后来又出了两张新专辑,一张叫《给你一点颜色》,一张叫《光冻》。他加入了更多新鲜的元素,但音乐的内核还是提问。
他为音乐的尊严发声,2001年,沈阳的“假唱事件”被讨论出圈,崔健坚持倡导“真唱”,为“真唱运动”奔走一年。他组织了中国第一届户外摇滚音乐节,四处演出,效果显著。一年后,文化部艺术司司长明确指出:打击假唱。
他导演了第一部电影,叫《蓝色的骨头》,豆瓣评分6.9,网友们说,虽然杂乱,但是“很音乐”,有被感动到。
他参演电视剧,参加综艺,指导舞剧。他甚至和哲学家周国平合作了一本对话录。
他每一天都在忙碌,为了音乐,为了自由。五十岁的时候,他依然保持皮肤细腻光洁,但是从不保养,也不打扮,一件东北画布褂子穿十几年。
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保养得这么好。他说,我凌晨五點睡觉,下午两点起床。这或许违背了养生理论,但是如果人能发现自己的伟大,发现生命的伟大,那你的身体就拥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杨澜曾说,崔健不会老。虽然年龄会增长,但是心态却永远像个青年。
一个永远不会老的61岁摇滚乐人,难怪能有4400万名观众的号召力。
那场线上演唱会后,有人说,崔健忙碌到61岁,是因为放不下名利,他离不开娱乐圈。
唯有懂崔健的人才知道,这个乐手往自己的身上加诸了无数责任,他渴望成为社会的力量,成为后辈的榜样。
音乐圈、娱乐圈,不能没有崔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