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进民生福祉 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2022-06-14丁元竹

前线 2022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权益保障共同富裕

[摘要]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战略部署,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抓住人民关心的利益问题开展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更加强调人人都有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和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更加注重在新的发展环境下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采取效果更明显的举措,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社会建设;民生福祉;共同富裕;权益保障;生活品质

[中图分类号] D220;F1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11-0112-04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新要求,强调要“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这是继2020年提出“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2021年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升共建共治共享水平”①后,我们党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最新战略部署。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的战略部署是不断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行动纲领,体现了我们党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坚定决心。

更加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突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重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②这就要求继续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12年11月15日,履新伊始的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向海内外发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的铮铮誓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诺千金。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勤奋工作。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豪迈地向世人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③向世人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坚持为民造福,更好践行自己的初心使命。

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①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基层,社会问题发生在基层,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现在基层。十年来,我们在教育、公共卫生、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制度体系,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推进公共服务不断迈向新台阶。2022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20多个部门,印发了《“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十四五”时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部署,在民生这篇大文章上下了大力气。《规划》充分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负担能力,合理引导社会预期,既关注回应民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又努力适应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既实现了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在建设满足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非基本公共服务、生活性服务等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党的二十大对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作为一切防控举措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动态清零”总方针,立足中国国情,遵循科学规律,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正常生活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一以贯之地包含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丰富内涵。

更加强调人人都有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和享有发展成果的权利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等等。这些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纵观历史,横看世界,创造财富,合理分配财富是各国历史、现实中所面对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同时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坚持公平正义,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首先要创造条件,激励全国人民靠勤劳智慧、共同奋斗,把经济的“蛋糕”做大做好,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处处彰显公平正义。当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需要长期的历史实践,需要深刻的理论探索,需要创造各种条件、全面完善制度,朝着这个目标稳步迈进,使广大人民群众最终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

做好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要求,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其中,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需要大胆实践、认真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要制度安排,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在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上,做好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要通过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手段的调节力度,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提高再分配调节的精准性、合理性、有效性。企业家在创造社会财富、扩大就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帮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困难、思想中的困惑,通过确保要素投入获得回报,加强产权保护,完善现代产权制度,既要保护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企业法人财产权,也要保护非公有制经济产权,增强全社会的财产安全感,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社会创新环境。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是坚持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企业持续发展基础上,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改善,夯实更为雄厚的基础。创造弘扬勤劳致富精神的社会环境,鼓励广大社会成员通过劳动创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教育质量搞上去,这样才能提高人力资本的技术含量。在完善收入分配基础性制度前提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新发展阶段后,转变发展方式、调节经济社会结构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本质要求。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维护社会安全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扮演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重要角色。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10.4亿人。社会保障关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

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中,必须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国家顶层设计,做到全国一盘棋,通过加大再分配力度,强化社会保障的互助共济功能,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把更多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更可靠更充分更安全的保障。要做好社会托底工作,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基本原则,完善各项社会政策,提高教育、医疗、公共卫生、就业、养老、住房、环境保护等领域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在发挥基本公共服务兜底作用基础上,积极探索非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性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社会政策要精准面向特定人群的特殊困难发力,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扩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努力建设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更加聚焦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现实的问题

在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民生工作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在条件都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过去有饭吃、有学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现在,伴随着收入的稳步提升,优质的医疗服务、逐步实现的教育公平、不断改善的住房条件、优美环境和洁净空气,开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适应这些新变化,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立足实际,实事求是,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

适应新形势努力完善就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十年来,我国已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尤其是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关键时期,必须把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促进就业数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的主渠道作用,要考虑中小微企业的经济效益,更要关注其社会效益。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必须壮大实体经济,切实做好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工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服务力度,在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上下功夫。

着力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养老服务资源、医疗资源总量相对不足,要千方百计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十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的速度不断加快,近十年养老床位增加了近一倍,总体规模已经超过800万张,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8.2岁。在不断满足老龄人口养老服务需要的同时,我国的普惠托育服务也实现了从无到有,通过逐步建立起形式多样、适应各地居民需求的养老服务体系,帮助亿万家庭扶老携幼,应对老龄社会挑战。今后一个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年均增加超过1000万人,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强化保基本兜底线职能,着力满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尤其要建立织密扎牢特殊困难老年人兜底的安全保障网。

增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针对性。现在看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并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趋势,这对实现报告中强调的“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出了新要求。必须深化认识,调整工作方式方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我国社会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一方面,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另一方面,人们的社会观念、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社会政策必须适应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

继续做好和不断完善疫情防控工作。按照“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断完善疫情防控的具体措施。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和对病毒认识的深化,防控策略和举措将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精准、越来越有效,统筹疫情防控水平也会不断提高。正是坚持了“动态清零”,才保证了我国极低的感染率、病亡率;正是因为坚持了“动态清零”,我国才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表明,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才能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作者简介:丁元竹,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易艳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41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4版。

③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2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4版。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权益保障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中国化的实践与发展
关于劳动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分析
杜甫的生态观对现代生态社会建设的启发
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法律规制下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保障和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