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统计测度研究
2022-06-14江玉国傅祥飞刘香雪
江玉国,傅祥飞,刘香雪
(1.四川师范大学 商学院,成都 610101;2.成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都 610059)
一、引言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的主体文明之一,这正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当代中国和世界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1]。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责任,需要各国携手应对[2]。生态环境的治理状况关系到一个区域的长期繁荣和治理体系的完善[3],已成为考核地方政府效率的重要维度。生态环境治理蕴含着发展观、全局观、系统观、矛盾论等哲学思想,生态环境治理效率的提升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路径[4],也是利益共同体的核心诉求,更是成功打造区域环境品牌的重要手段。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发展战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地位越来越重要,其发展理念也已经上升为国家指导思想,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效率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区域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严重的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探讨地方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有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诸多问题,也是打造区域品牌的重要手段,对于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5]。伴随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生态建设理论的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也从最初关注投融资、模式、修复、对策等,深入到治理能力、机制等方面,但其研究总体上仍然囿于以下三个视角:一是制度视角,主要突出政府制度供给的作用。例如,张瑞等认为生态环境治理主要依靠制度建设,从政治、政策和法律三个层面采取相应的措施[6];杨继瑞等提出生态治理的关键点是要保证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水平,统筹兼顾并使之相得益彰,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7];夏光提出生态治理需要通过有效的制度来约束公众的行为[8];陈灿平等认为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发展理念的转变,还需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9];Zhang等提出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政府与企业、公众的合作平台,并将生态环境治理指标纳入到政府部门绩效评估[10]。二是文化视角。例如,Wei和Cao提出文化溯源是治理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方法,增加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倡能源再生等[11];周光迅[12]、马永庆[13]等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探讨了生态环境治理,并提出生态治理要靠经济、科技、法律、行政和道德等多种手段;Kahalas和Groves提出生态危机的实质是文化的危机[14]。三是行为视角。例如,Esteve-Llorens等提出将采用适度消费方式代替大量消费的生活方式,构建并提倡节约能源的消费模式[15];包庆德提出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是生态治理的重要路径之一[16];Lan提出了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指出要从设计的源头关注生态治理[17];龚万达等指出人类应当重视生产实践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突出影响,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从根源上有效治理生态环境[18];邓翠华对生态文明建设展开研究,提出采用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替代传统的生产方式并提倡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19]。
从现有研究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缺乏从效率角度研究生态治理,而效率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量,反映了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整体状况。通过提高效率,生态文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将得到极大改善,这也是新常态下生态治理的重要突破口。此外,生态环境治理的综合性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现有的研究主要涉及水、空气、废弃物、森林覆盖等内容,急需建立综合的、系统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四川省各级政府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升生态环境的治理效率,进一步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政府的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统计测度研究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研究有助于推动命运共同体、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治理等理论的创新,完善环境治理理论体系,并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此外,本研究可为地方政府制定环境治理政策、加强规制建设、优化配置资源等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区域环境治理的整体有效性。
二、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生态环境治理及其相关课题历来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郑义和赵晓霞收集了1998—2012年的省级数据,并对中国的环境技术效率展开了研究,探究了环境治理的一般规律,结果显示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绩效有正向影响[20]。黄寰等从工业治理、生活治理、生态治理三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综合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并采用TOPSIS法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环境治理绩效进行了测度研究[21]。刘海英和张秀秀等从资金投入、资源利用、项目完成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构建了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2]。陈涛和徐瑶建立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指标体系,并采用生态环境评价模型对四川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研究[23]。孙玉阳等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大流域水污染治理效率进行评估[24]。包国宪等利用PV-GPG理论分析了中国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梳理,为政府环境绩效治理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思路[25]。
目前,虽然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但相关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21]。现有的研究仍存在以下局限:一是研究方法不成熟,缺乏定性和定量有机结合的方法。二是生态环境治理绩效测度的综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活力、各部门协调程度等因素。三是理论建构不成熟,研究视角有待拓宽。例如生态环境治理的概念过于宽泛、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有待开发,缺乏从政府角度挖掘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理论和框架等[14]。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统计测度的研究还未全面展开,有待进一步挖掘,而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测度指标体系、统计监测方法、提升路径也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本文运用生态文明的思想和方法论,通过资源投入和治理效果两个层面构建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四川省21地市(州)的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评价研究,进而探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三、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体系
为了较为客观地评价区域环境治理绩效,结合四川省的实际情况依据以及便于收集数据,本文构建了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主要从资源投入和治理效果两个角度来考虑,资源投入主要包括财力的投入、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人力资源投入主要采用从事环保工作的人员数来度量;物力资源的投入主要通过该区域污水处理厂的数量以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的数量来度量;财力资源的投入主要通过污水处理费和无害化处理费两个指标来衡量。这些指标均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治理效果主要从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来度量。我们用酸雨PH值年均值来测度大气环境;由于县级和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情况较好,针对水环境的测度指标,我们主要选用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情况来测度。
四、评价模型的构建
在涉及多对象、多指标的评价中,熵值法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优点在于其权重的确定是依据收集的数据来确定,只要获得的数据是完整的就可以获取指标的权重值,因而评价值也较为客观。基于此,本文选用熵值法对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进行评价研究。主要步骤如下:设有n个评价对象,m个评价指标,构成初始矩阵,其中,xij为第i个评价对象所对应的第j个指标的数值,i=1,2,3…,n;j=1,2,3,…,m。熵值法评价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数据的标准化
正向指标
(1)
负向指标
(2)
标准化值
(3)
式中,i=1,2,3…,n;j=1,2,3,…,m。最终,得到该区域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评价指标标准化后的矩阵Y={yij}n×m。
2.评价指标j的信息熵值H(xj)
信息熵值
(4)
式中,i=1,2,3…,n;j=1,2,3,…,m。信息熵值0≤H(xj)≤1,其中,k为调节系数,k=1/lnn,m为样本数量,zij为第i个评价企业第j个评价指标标准化值,指标值差异越大,熵值就越小,对评价对象的影响就更明显。
3.信息效用值
定义dj为第j项指标信息效用价值,则有
dj=1-H(xj)。
(5)
4.指标权重
指标的权重值
(6)
式中,1≤j≤n。
5.综合评价指数
地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的综合评价值为
(7)
式中,i=1,2,3…,n;j=1,2,3,…,m。Gi取值为[0,1]之间,其值越大,所评价地市生态环境治理绩效综合评价值越高,竞争力越强。
五、实证分析
本文变量的数据部分来自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环境状况公报,部分来自《四川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市历年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还有部分定性指标来自专家打分。为了便于运算,我们取2017—2019年数据的平均值。运用上述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21地州的环境治理绩效状况,见表2。
某市地铁隧道施工工程全长50km,途中共设置49座车站,并且沿途需要经过6个行政区,列车的设计时速为85km/h。该市的地铁隧道施工路段中,主要采用矿山法开挖,并且使用矩形框架结构进行支护开挖。该区域施工路段较为平坦,地层表面被黏性土、砂石混碎土和砖块等覆盖。
我们对四川省各地市的2017—2019年降水PH年均值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3。我们发现21地市的降水PH年均值差距较大,其中,自贡市和攀枝花市最为理想,没有重度酸雨区(PH<4.5),也没有中度酸雨区,泸州市为轻酸雨区(PH<5.2),其他地市为非酸雨区,特别是遂宁市(PH=7.2)和乐山市(PH=7.1)。整体上,四川省2017—2019年降水PH年均值较为理想,但个别地区必须加强监管,减少使用含硫量高的煤,控制各种机动车的排放。
四川省21地市(州)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9.98%,尤其是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100%。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情况见表3,可以发现,全省21州市中,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达标情况为100%,而资阳市为24%,南充市为45%,眉山市为55%,这三个城市达标率相对较低。
表2 四川省21地市2017—2019年环境治理绩效
我们发现全省生态环境状况较好(参见表3)。四川省21地市(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均为“优”或“良”,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61.5—85.1之间。其中,凉山州(EI=75)、广元市(EI=76)、乐山市(EI=81)、雅安市(EI=82)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占全省面积的21.5%,其余州市为良。
六、主要研究结论与启示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环境治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及时发现环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政策,必须对区域环境治理绩效评估展开研究,该课题已经成为管理者和理论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本研究从投入和产出两个层面对四川省生态环境治理绩效进行统计测度研究,得到以下几点成果。
表3 四川省21市州2017—2019年生态环境质量指标平均值
1.研究结论
通过运用熵值法对四川省21地市的环境治理绩效进行测度,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四川环境治理绩效整体上效果较好,个别地市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由环境治理绩效状况(表2)中的得分结果可知,21个地区中有18个得分在0.04以上,其中11个得分均高于0.05,但是个别地市的环境治理绩效有待提升,例如眉山市、资阳市、南充市、自贡市、遂宁市、广安市等。
(2)四川环境治理绩效呈现两极分化。由环境治理绩效状况中的得分结果可知,21个地区中3个地区得分低于0.04,四川省雅安市的环境治理绩效为0.054 4,而资阳市为0.026 5,可知四川省不同地区环境治理绩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等较多因素影响,呈现两极分化,对于局部地区的环境治理绩效还有待提高。
(3)四川省环境治理中对酸雨治理效果较好。由酸雨pH值年均值(表3)可知,21个地区的降水PH年均值差距较大,其中,自贡市和攀枝花市最为理想,没有重度酸雨区(PH<4.5),也没有中度酸雨区,泸州市为轻酸雨区(PH<5.2),其他地市为非酸雨区,特别是遂宁市(PH=7.2)和乐山市(PH=7.1)。
(4)四川省环境治理中对饮用水水源治理效果较好。四川省21个地州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为99.98%,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断面达标率则为89.1%,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情况为100%。
(5)四川省生态环境总体状况较好。由2017—2019年的四川省生态环境指数平均值可以发现,21个地州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介于61.5—85.1之间,整体上较好。其中,凉山州、广元市、乐山市、雅安市的生态环境状况为优,占全省面积的21.5%,其余州市为良。
2.管理启示
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结论,结合每个地市(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提升环境治理绩效的对策和思路也有所差异,但就一般而言,提升地方环境治理绩效的对策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部分四川省地州的环境治理绩效较好,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要争取有进一步的提升。鼓励企业参与地方建设和与环境有关的民生工程,要充分评估项目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应当充分提高环境治理效率,为本地居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部分排名落后的地州,可以适度增加环境治理投资总额,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
(2)优化资金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证结果发现,部分地州之间的治理效率差异很大,这说明部分地市对环境治理资金的使用不够优化,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排名靠后的地市政府应该结合本地区工业化发展水平和资源利用现状,从影响环境治理的因素出发,做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确保环保资金投入合理。
(3)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各地市要加大对水、土和大气环境的监控力度,严格落实相关法律,对于污染严重或者一直不改进的企业,要加大惩罚力度。同时,还应加强不同地市生态环境治理的交流与合作,缩小空间的差异,加强不同地市环保管理的部门协调,促进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协同发展,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各地市依托本地的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实现合理分工,提高环境治理的效率。同时,建立生产要素的跨区域交易市场,实现环境资源的共享。此外,明确企业、政府和个人的责权界限,大力宣传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环保主体责任,将环境保护绩效纳入地方政府领导的考核中。
(4)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效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四川的关键举措。首先各地市应以建设美丽乡村为目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其次,各地市要完善供水管道并建立水质监测中心,定期监测水质,保证农民得到安全的饮用水。此外,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和自然条件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逐渐实现生态农村。
(5)完善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由于经济长时间的粗放增长,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但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改善需要依靠市场的机制,各级政府要健全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交易机制,探索出一条将市场机制引入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环境保护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