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在《百岁人生》中的养老金融规划

2022-06-14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支柱长寿养老保险

周 雷

“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我今年38岁,也曾在夐绝星空下疑惑生命,在榛榛莽莽森林里忘却自己。我是谁?倘若我能够活到100岁,那时的我会如何评价现在的我?我将如何度过这真实又虚幻的百岁人生?

对于长寿,有人更多地认为是一种诅咒,一种煎熬,伴随着虛弱、疾病、老年痴呆症,以及某些若隐若现的危机。长寿往往对应着死亡,死亡又是宿命必然,在看得见尽头的荆棘之路上踽踽独行,不恰如诅咒吗?英国作家琳达•格拉顿和安德鲁•斯科特合作撰写的名著《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提到了温迪妮对丈夫帕列蒙的诅咒——“只有醒着,他才能存活;一旦睡着,他马上就会死亡。”帕列蒙只能每时每刻保持清醒,保持工作,无论多么疲惫,直到能量耗尽。

现如今,随着医疗技术与公共卫生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收入增长,生活水平提高,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了77.3岁。老年生活给我留下的刻板印象——或是孤苦伶仃,或是疾病缠身,或是“老而不死”,钱没了人还在。我不愿意要这种长寿,我想要但似乎很难得到的“健康和幸福”的长寿。如何通过金融规划,应对长寿风险,实现健康幸福养老,《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能够给我们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

一、告别传统的“三段式”人生

青年时徜徉书海储备知识,中年时辛苦打拼支撑家庭,老年时光荣退休颐养天年,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社会共识,也是传统的“三段式”人生。我们似乎早已习惯这样的人生规划,趋向于稳定的生活状态,约定俗成地将学习、工作、退休割裂开来。可我们是否想过,一旦寿命长达100岁,学习时的知识储备、工作时的财富积累能否应对几十年没有工作收入而身体机能日益退化的暮年时光?仅靠微薄的退休金和个人储蓄,是否还能支撑安享晚年生活?

于是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多段式生活,即未来我们的人生,很可能是:读书一段时间,工作一段时间;再读书一段时间,再工作一段时间。没有人来定义你的生活,你也不会被告知在某一人生阶段应该做什么事才是对的。你甚至可以看见八九十岁的人们,仍然在他们所热爱的行业里深耕。所以,在什么样的年龄阶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寻找生活的真谛,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面临的风险并提前做好风险管理和金融保险理财储备。

面临多段式人生,关键还在于行动,做好养老规划。《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为我们提供了3个方法:一是时刻更新自我,敢于重新出发。头脑清醒,不耽于享乐,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将颠覆、重建自己的三观视为常态,与过去再见,方能更好地拥抱未来。二是不断创造价值,直面机遇挑战。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稳定不再是归宿,应时刻做好出征的准备,努力为社会和他人带来价值。三是不断迭代学习,保持学习热情。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时刻充电,我们的人生才能拥有更多可能性。

二、养老规划与国家政策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课题组发布的《互联网理财指数报告(2019)》,一个人退休后想要维持正常生活水平,每月至少需要拥有退休前薪金收入的50%。在对16万名退休人员的调查中,只有21%的退休人员认为,即使退休后的收入低于退休前薪金收入的50%,也能满足基本的养老需求。那么按照最保守的养老金融规划需求,即退休后需要退休前50%的收入来估算,假如退休前一年,一个人的月收入是2万元,那么退休之后每月最少需要1万元才能维持生活质量不明显下降。按照现在的养老金融组成,这1万元大概分别来自:社保退休金、个人储蓄款和财产性收入。

社保退休金在中国目前仍是事实上的“双轨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的公职人员,退休金是政府按照相应等级发放,一般企业的员工是企业和个人缴纳,从理论上而言,是自己缴得越多,将来领得也越多,即所谓的“多缴多得”。而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现收现付”为主的制度,是以同一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社保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财务模式。

我国早在1999年就迈入了老龄化社会,日老龄化进程很快,很有可能在2022年由老龄化社会进入老龄社会。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3.8亿,占总人口比例接近30%;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接近5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然而从2016年开始,我国出生人口连续4年呈下降趋势,在此形势下,正在缴纳社保的“打工人”越来越少,而需要社保供养的“退休人”越来越多,势必会出现“养不过来”的一天。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养老金第三支柱研究报告》预测,未来5—10年,我国预计会出现8万亿元至10万亿元的养老金缺口。为应对未来养老金“不够养”的问题,我国提出了“延迟退休”“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三胎政策”。

目前,我国的退休年龄是男性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而未来,要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的政策,最终男女统一延迟到65周岁退休。在《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甚至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不到七八十岁不罢休”。书中假设养老需每月得到以往薪金的一半,并且在工作期间将大约10%的收入存起来,不考虑通货膨胀和大额医疗支出,那么根据养老金融规划年金模型,计算得出最早要到70岁时退休。而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和存款利率下行,则退休年龄还需要进一步延后,才能实现财务平衡。

为应对养老压力,我国正在积极建设“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制度,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即人们常说的社保退休金;第二支柱即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以个人为主导,包括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率,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现任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周小川曾发表文章阐述了关于从寿命的变化引出未来养老焦虑的问题,“寿命延长,为保证同等生活水准所需投资的数量也将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在百岁人生中,我们也应尽早做好养老金融规划,定期储蓄、缴纳社保养老保险费、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学习更多的金融保险和投资理财知识。

三、通过养老规划拥有“健康和幸福”的长寿

“不是解决了财务问题就万事大吉了”,《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提出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个概念。“有形资产”是指以具体物质产品形态存在的资产,如现金、房车、存款、理财产品、保险、基金、金银、古董等,这提示我们应积累各种收入和储蓄,注重投资的多元化,购买足够的适合自己的金融和保险产品等。而“无形资产”则与“有形资产”完全不同,《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的作者将其分三类进行解释,第一类为生产资产,包括个人的知识储备量、专业技能、认知能力和认知视野等;第二类为活力资产,即身体健康状况及亲情友谊、维持社交圈层次及人脉资源等;第三类为转型资产,包括对自我的认知、学习迁移能力、把握机会、适应新职业和新阶段的能力等。

这启示我们,通过养老规划和金融思维,实现拥有“健康和幸福”长寿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重视对知识和技能的投资,抓住机会,丰富视野,及时更新、提升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个人理财和自我管理技能;紧跟党和国家发展大局,把握自身情况,深入发掘自身潜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加强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维护旧情谊,结交新朋友,丰富社交;做好财务规划,制定储蓄计划,逐步积累一些能产生正向和稳定现金流的金融资产和资产组合;培养长久又健康的兴趣爱好,尽量将兴趣爱好与职业生涯相融合,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享受工作和生活的乐趣;定期总结反省,将“变化”视作百岁人生的常态和精彩的人生经历,及时重新规划人生路线和阶段,走出舒适圈,主动适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挑战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在老龄社会到来之际,应对风险,享受长寿,每个人都应该规划自己的百岁人生,做好养老金融规划,不仅要有对人生方向的总体把握,还应有人生路上每一步实施细节的推敲。

时不我待,未来已来。

猜你喜欢

支柱长寿养老保险
阅读使人更长寿
长寿还是短命
植物蛋白有助于长寿
抓煤矿安全基础建设四大支柱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养老保险精算的分析与风险管理的研究
世界最长寿的人
建一座带支柱的房子
缴纳两份社保可同时享受两份养老金吗
退休后可以从职工养老保险转为居民养老保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