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2-06-14蒋钰雯张晨露蒋依憬洪乐旻黄春群卢金凤范洪明陈亦凡刘海燕黄红铭

交通医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抗病毒肝炎异质性

卢 玲,蒋钰雯,张晨露,蒋依憬,洪乐旻,黄春群,卢金凤,范洪明,陈亦凡,郭 丹,刘海燕,黄红铭**

(1南通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江苏 226001;2南通大学医学院)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由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可表现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以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1]。全球估计有2.57亿慢性HBV感染者[2],亚洲国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欧洲国家,主要分布在东南亚沿海地区[3]。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特征为骨髓中克隆性浆细胞异常增生,临床表现为骨痛、贫血、肾功能损害、血钙升高和感染等[4]。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系统化疗,适合移植治疗的患者可选择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有研究表明,MM患者HBsAg阳性率高于急性白血病等血液恶性肿瘤患者[5-6]。在接受大剂量化疗和移植后免疫功能尚未重建时期,HBsAg阳性MM患者发展为肝炎的几率明显增加[4,7],HBsAg阳性MM患者乙肝病毒再激活率高[8]。在化疗过程中,HBV感染患者因爆发性病毒性肝炎死亡的可能性增大[5,9]。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慢性HBV感染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筛选过程 截至2020年3月11日,使用“HBV”,“HBsAg”,“Hepatitis B”,“Hepatitis B virus”,“MM”,“multiple myeloma”和“myeloma”等关键词,搜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根据PRISMA准则进行合格研究。此外,还对其他论文中参考文献列表进行人工筛选。文献纳入标准:(1)均是MM确诊患者;(2)HBsAg检测必须在临床试验前;(3)慢性HBV感染定义为血清HBsAg阳性高于基线;(4)如果这些研究使用同一批患者,只纳入最新、最完整的数据。排除标准:(1)缺少必要的数据;(2)加工过的数据。从数据库中共检索出309篇文章,除去101篇重复文章,通过对标题和(或)摘要的筛选,筛选出24篇,其中13篇因未检测HBsAg或无充足的数据而被剔除,最终,11项队列研究[6-7,10-18]、2103例MM患者纳入Meta分析,其中219例HBsAg阳性,1 884例HBsAg阴性。纳入文献的研究时间为1996~2017年,患者中位年龄≥45岁,通过Durie-Salmon分期、International Staging System分期对患者进行疾病分期,以总体生存时间或无进展生存时间评估患者预后。

1.2 数据提取 由两人独立搜索文章,分别从中提取数据,由另一人确认所提取的数据。数据包括第一作者,发表时间,患者数量、国籍、性别、年龄,随访时间,治疗方案,肿瘤分期和患者结局,包括总体生存时间(OS)的合并HR和95%可信区间。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评估纳入研究的质量。

1.3 数据统计分析 应用Stata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采用合并的优势比(OR)及95%CI用于评估慢性HBV感染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联。采用具有95%CI的OS和风险比(HR)评估慢性HBV感染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当文献同时进行多变量和单变量分析时,选择多变量结果。如果论文未直接报告HR和95%CI,但提供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则从曲线获得的数据推断出HR和95%CI。应用敏感性分析各研究间的异质性,如存在显著异质性,P<0.10或I2>50%,则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评估合并的OR或HR,如P>0.10,I2<50%,则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还进行了敏感性分析,通过依次省略每个包含性研究来检查结果的稳定性。采用Begg′s检验和漏斗图评估研究间的发表偏倚。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研究特征及质量评价 纳入本文Meta分析的11篇文献发表时间为2011年—2018年,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时间4~12年。其中4篇文献报告了HR和95%CI,有2项研究的HR和95%CI是从生存曲线中提取数据计算得出。大部分患者是经过化疗的MM患者,一些是难治复发性患者。HBsAg阳性检测采用血清ELISA法。

2.2 慢性HBV感染与MM患者预后的关系 有6项研究提到慢性HBV感染与MM患者OS的关系,但研究的异质性较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联合HR,显示慢性HBV感染与患者预后不佳有关(HR=2.47,95%CI:1.54~3.97,P=0.000),但研究的异质性仍未消除(I2=86.8%,P=0.000)。6项研究中有3项采用单变量分析,3项采用多变量分析,按照分析方法的不同分成两组。结果显示,单变量组(I2=56.0%,P=0.103)和多变量组(I2=0.0%,P=0.372)异质性均较前下降,单变量组(HR=1.32,95%CI:1.01~1.73,P=0.042)和多变量组(HR=4.02,95%CI:2.76~5.86,P=0.000)慢性HBV感染均与患者预后不佳有关,结果见表1。

2.3 慢性HBV感染与MM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治疗前(OR=3.24,95%CI:2.03~5.20,P=0.000)、治疗中(OR=4.75,95%CI:2.95~7.67,P=0.000)、治疗后(OR=2.91,95%CI:1.85~4.58,P=0.000)患者肝损伤与慢性HBV感染有关;HBV再激活与慢性HBV感染有关(OR=33.31,95%CI:12.71~87.29,P=0.000)。这些临床特征与慢性HBV感染间联系的异质性很小(I2=0.0%,P=0.960;I2=0.0%,P=0.931;I2=44.4%,P=0.126;I2=0.0%,P=0.685)。年 龄<60岁(OR=1.09,95%CI:0.64~1.87,P=0.753)、更高级别DS分期(OR=0.83,95%CI:0.53~1.29,P=0.404)、更高级别ISS分期(OR=1.38,95%CI:0.98~1.93,P=0.064)、是否进行ASCT(OR=1.81,95%CI:0.72~4.53,P=0.206)与患者慢性HBV感染均无关,结果见表1。

表1 HBsAg阳性与阴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预后与临床特征比较

2.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通过敏感性分析逐个剔除所纳入的研究,检查重新合并的HR与原先HR是否有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重新合并的HR变化不大。另外,使用Egger′s检验和Begg′s检验评估发表偏倚,Begg′s漏斗图形形状基本对称,提示OS无发表偏倚(P=0.452)。

3 讨 论

现有的综述和Meta分析大多集中在MM发病率与慢性HBV感染间的关系[19-20]。对照研究显示MM患者HBV携带率显著高于ALL患者[5]。2016年一篇Meta分析显示HBV感染可能与MM发病风险增加有关[20],但具体机制还不清楚。MM是B细胞恶性肿瘤,而HBV感染诱导B细胞产生与肝细胞表面抗原反应的特异性抗体,造成肝损伤,甚至导致患者发生暴发性肝炎而死亡[5]。

本文Meta分析显示,HBsAg表达与MM患者OS有一定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都证明慢性HBV感染与MM患者预后不良有关。有慢性HBV感染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更容易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发生肝功能损害,更可能发生乙肝病毒再激活。目前无明显证据证明慢性HBV感染与患者年龄、DS分期、ISS分期以及ASCT有关。与HBsAg阴性患者相比,HBsAg阳性患者预后较差。

HBsAg阳性MM患者容易出现肝功能损伤的因素可能有:患者大多是中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使用肝毒性药物;乙肝病毒损害肝细胞,化疗或免疫抑制剂增加肝脏损伤几率[4]。非甾体抗炎药和抗生素是药物性肝损伤最常见的原因。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预防肝功能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尤为重要。硼替佐米和免疫调节药物在MM治疗中不可或缺,可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5,21-22]。患者生存时间延长意味着治疗时间更长,免疫抑制化疗进一步促进HBV携带者的病毒复制,导致大量肝细胞感染。停止化疗后宿主免疫能力逐渐恢复,T淋巴细胞清除肝脏中HBV,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甚至暴发性肝炎[23],患者生存时间可能因此缩短。

HBsAg阳性MM患者发生HBV再激活,可导致死亡或中断治疗[11],从而影响预后。具有以下特点的患者发生HBV再激活的机率更高:(1)病毒载量高、HBeAg阳性和HBsAg阳性;(2)男性、年龄较大;(3)使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硼替佐米[24]。有研究发现,不符合ASCT而接受硼替佐米方案治疗的HBsAg阳性MM患者,HBV激活率高于接受常规化疗患者[11]。最近有研究显示,非受体酪氨酸激酶(cellular-abelsongene,C-Abl)可调节细胞生长和生存,促进cellin-RING ligase4介导的HBV聚合酶泛素化,进而抑制HBV复制。硼替佐米在体外和体内通过抑制C-Abl激酶活性阻断HBV聚合酶泛素化,可能导致HBV再激活的增加[24]。但在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下,HBsAg阳性患者接受硼替佐米治疗后HBV再激活的发生率显著下降[11]。因此硼替佐米治疗HBV感染的MM患者应在治疗结束后12~24个月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在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个月内继续监测HBV DNA含量[25-27]。另有研究显示,HBsAg是影响MM患者ASCT治疗后总体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10],HBsAg阳性患者OS明显降低[6,10]。由于移植后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HBsAg阳性MM患者发展成乙肝的可能性增加。ASCT治疗的MM患者HBV再激活率高于未行ASCT患者,ASCT是HBV再激活的危险因素[28]。

HBsAg阳性MM患者应早期应用拉米夫定等抗病毒药物,并加强护肝治疗,以降低HBV再激活率,改善肝功能。许多临床研究证实预防措施可降低HBV激活率、肝炎严重程度和死亡率[4]。一些指南建议对HBV DNA水平进行常规监测,在检测到HBV DNA时就开始使用抗病毒药物[29]。另一些指南认为,对于接受含有B细胞消耗剂治疗或HSCT的高危患者,建议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27,30-31]。恩替卡韦具有强大的抗病毒活性,其预防HBV再激活的作用优于拉米夫定,且长期使用不易出现耐药[32-34]。在抗病毒药物治疗期间,我们可以根据HBV DNA来监测患者病情并及时进行干预治疗。澳大利亚专家共识认为,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或者ASCT治疗的HBV感染患者需要在治疗结束后12~24个月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并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结束后12个月内继续监测HBV DNA含量[25]。也有人认为MM患者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猜你喜欢

抗病毒肝炎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抗菌抗病毒”口罩消费风险提示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管理者能力与企业技术创新:异质性、机制识别与市场价值效应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炎后肝硬化腹水临床观察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为什么乙肝病毒是最厉害的肝炎病毒?
乙肝抗病毒治疗中的几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