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韩水情长

2022-06-14苏伟钿

环境 2022年4期
关键词:潮人母亲河潮州

苏伟钿

我从小就在古城穿梭,但,似乎对韩江这一母亲河渐渐熟视无睹。随着岁月的流逝,走南闯北中,我总听到众多朋友对韩江的羡慕和赞叹。哦,韩江,情不自禁地,我再一次深情唤起您——我的母亲河!您潺潺而流的清澈之水,您默默滋润的丰盈之水,让我再一次以儿女之心默读您……

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后因韩愈驱鳄又改为韩江。

史料记载,潮人的祖先是中原的一个分支,因战乱等原因逐渐南移,过福建,看到这里有一条江,两岸风景如画,西平原,东笔架山、凤凰山,于是先人就在这里定居下来,后来才有了潮州府。

韩江与古城潮州连为一体。如果从地理角度解读韩江,最重要的特质,莫过于地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的港口——韩江中下游。这座始于隋开皇11年(591年)的古城,顾名思义,潮州,潮州,在潮之州。即潮水往复之意,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潮人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韩江到了潮州这里,原本穿境而过……100多年前,清政府修了三利溪,从南门城角头堤旁引水入南涵,绕城西北,汇北濠水至河头,入三利溪,到陈桥及其他村落……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修了新三利溪,从更上游的北门引水。

随着人口的增多,生产生活发展等,缺水问题十分突出,韩江旱涝灾害严重,一雨成涝。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天只要一下雨,常常就要放闸关东门,因而缺水倍加严重。枯水期水龙头的水是“滴滴嗒嗒”滴出來的,抽水要用三级水泵,韩江成了大片大片的溪沙坝,可以开汽车进去……

改革开放以后,韩江、榕江深受污染,练江水根本不能喝,广东省委省政府想方设法统筹解决全省的水问题。2002年2月28日,总投资14.8亿元的韩江水利供水枢纽建设工程启动,同年12月18日,高陂水利工程也开始动工。2007年1月1日起,韩江供水枢纽工程投入运行,两枢纽建成后,潮汕平原1300多万人口饮水灌溉问题得以解决。

生命之水,不仅解决了城市人口缺水的燃眉之急,还润物细无声地滋养了万物生机。

相比于黄河长江的川流急湍,韩江水流不急,总是“款款而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州姑娘长得水灵清亮,韩江的轻涛细浪也幻化成潮州音乐《寒鸦戏水》《平沙落雁》那般古朴典雅,优美抒情。

韩江,是潮人的母亲河。她承载着海内外潮人美好的回忆。

广济桥的修复工程,得益于韩江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如今,我们看到的是,广济桥区恢复明清时期18梭船24洲的独特风貌,与韩江水交相辉映,既是老一辈的乡愁寄托,也是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溯流而上,江风习习,两岸青山绵延,眼前碧波荡漾。

广济桥又称湘子桥,它之所以出名,抑或与韩湘子有关。民间传说是“仙佛造桥”。唐代韩愈来潮州后,为沟通两岸联系,便请他的侄孙韩湘子等八仙与潮州的广济桥和尚分东西斗法造桥,由于中途法力失效,致中间一段未能连接。因此,由广济和尚用禅丈和八仙之何仙姑用莲花化作巨缆和18只梭船连接起来。因而这道桥分别称:“湘子桥”和“广济桥”,此后的传说还有“王源除怪石”“吴府公祭水”等,站在城楼眺望湘子桥,我们会不由自主被她的美和悬而吸引。

与西南的廊桥有很大的不同,湘子桥的桥屋只建在桥墩上,互不相连,全部为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形态各异,空间大小不一,它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自古以来是闽粤两省的交通枢纽,陆路往来的必经之地。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座启闭式浮桥,曾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白天,长桥卧波,桥闸开启,船只如梭,看韩江一派繁忙景象;傍晚,太阳西下,桥闸关闭,湘子桥在明月皓空的韩江之上,又是一番宁静神秘的韵味。

夜晚广济桥的“灯光秀”吸引了不少游客,很多到潮州城游玩的朋友,专门在晚饭以后,到江边或城楼上,边漫步边等待“灯光秀”开场。射灯之光幻化成五光十色的灯影,打在桥面轮廓上,在夜幕下的韩江边,看浮在水面的湘子桥一闪一暗,色彩迷幻,堪称一绝。自古到今有这么一说:“到潮不到桥,枉在潮州走一遭”。

韩江水长,母亲河古往今来,流淌着多少动人的故事。

潮州府城的布局,被民间称为乱麻般的四通八达。去一个地方都要穿过“迷宫”般去解构东西南北的定位。以为这条路是向东门去的,走到尽头却是发现了南门,认为这个门进去是个大杂院,中间却藏着高耸入云的祠堂。而藏在家里后院的小房巷,走到巷的尽头,又再融进另一条巷。三街六巷的平民生活,犹如一幅长长的清明上河图。

潮州府城的布局,始于宋,发展于明,完善于清。自古即有“东财西丁,南富北贵”之说。我父亲出生在上水门,即北门。沿上水门的城楼走下来,走进一条叫夹司马巷的巷道,望文生义,夹司马的巷,狭窄的只能一个人走进去,两个人勉强侧着身……就这么一条特别窄的巷,各家的人走进各家的门,各自的家有各自的精彩,别有洞天。

爷爷家的祖屋,进门就是小天井,种着石榴树,然后是小客厅。木架上面杂七杂八放着祖宗留下来的物件,也算是客厅的“展柜”吧。爷爷是普通人,靠着卖手工小饮食度日,纵然家里没有按照大宅院的一玄、一窗、一榭、一廊,甚至一照壁的诗意栖居的模式来建造,也要将自家的院落打造得干净利落、迂回曲折。就连围墙外壁上、天井石阶上,也要雕出个花纹云纹,石头水缸上也要画个花花草草什么的。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爷爷和奶奶养育的五男二女,虽然在成长道路上各有诸多艰难,但最终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外婆则住在南门泮巷,巷中有一栋老屋,推开木门是方方正正的大庭院。蓝天下,藏青色的水缸养着浅紫色莲花,清淡素雅。青青翠翠的莲叶轮廓,撑着晶莹露珠,楚楚动人。摆放这样的盆景,古城人自有讲究:一是夏天可以避暑,二是入门平安和谐的诚意,也算是寻常人家的“迎客松”吧!

也许是巧合,爷爷、外婆家的寻常日子,是否刚好让我见证了“南富北贵”的生活呢?

古城历史悠久,三街六巷的故事信手拈来。

“官诰巷”,其显赫的名字,源于清代巷内曾建有一座圣旨亭,记载着朝廷謖封官诰,巷道也因此得名,后来圣旨亭被废,巷名却被保留了下来。从官诰巷至金山巷,这里不仅流传着一段忠烈志士抗击元兵的“英雄史诗”,作为清代军事指挥机构——潮州总兵镇署也为街坊所津津乐道。两巷相连,两侧不少清代或民国时期的建筑文物,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研读。

牌坊街中段,一古井前面竖着刻有“义井”二字的牌子。往里走,就是义井巷。相传宋帝昺被元兵追杀,逃亡到潮州时,口渴难耐,欲饮井中之水,却苦于寻不见水桶,正当其望井兴叹之际,突然井水汹涌而起,宋帝昺大喜,随口说出:“井也知君臣之义也。”掬水痛饮后,宋帝昺将该井封为“义井”。如今我们所见到的“义井”之水依然清澈,而义井巷不少古建筑,却历经风雨各有损蚀。一条以井得名的300多米老巷,因忠义而流传千古,韩江滋润古城故事历史之悠久也可窥见一斑。

徜徉在这条著名的古老巷子中,目睹岁月蒙塵下的木檐灰瓦、青砖石板,更加品味到历史的沧桑和凝重。特别是民国富贾“吴祥记”财东的府第,那座有着“皇宫”美称的中西合璧豪宅,处处冲击着视觉,让我的思绪泛舟远去……

许多外地人认识潮州,是从潮州菜开始的。潮菜以“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欲而不腻”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从而使潮州菜馆遍布海内外各地。

韩江水源源不断的滋润,使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潮州八景迄今为海内外游客所称赞:湘桥春涨、韩祠橡木、金山古松、凤凰时雨、龙湫宝塔、鳄渡秋风、西湖鱼筏等,古城的状元石牌坊古街,到处是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牌匾,“常闻英雄豪杰,实钟岳渎之灵。富贵荣华,乃系山川之秀”。

古城潮州,位置依山而成,韩山环绕而护,得韩江山清水秀之气,故能得古代官员韩愈之荫益,治水而兴学,传承中华文化,使之人的文化素质得以提升,历代文化人才辈出。饶宗颐、李嘉诚等名人的出现,正是古城积淀的另一笔人文财富。也有勇敢者远洋涉外,在有潮水的地方留下潮人坚实的脚印,功成之后又反哺家乡,让古城沉淀成一座文化深远的潮人之城,耐读之城。

乡愁,是一片涨退无常的潮汛,而不止于特定的感情;故乡,不止是一片特定的原乡土地,更是辽阔的心情。

韩江,读您,再次深情款款,为您自豪!我的母亲河,最是韩水情长。

猜你喜欢

潮人母亲河潮州
母亲河、忆江南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母亲河”到底有多长
寻找潮州
我爱母亲河
初冬新秀
母亲河生态大走廊
古潮州府释道文化刍议
潮人
各界潮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