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课前有声课程,有效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

2022-06-14陈伟梅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67期

陈伟梅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个单元只安排一个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听说读”的需求。巧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声课程活动,有利于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良好品格,不断提高“听说读”语文能力;创新课前5分钟有声课程的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创作思维、落实言语实践,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小学语文素养

我校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来自附近农村儿童及外来务工子女,不少学生生活空间狭窄,听、说、读、写等方面语文素养相对薄弱,特别是倾听习惯、表达欲望、表达能力较差。为解决这问题,语文科组曾长时间尝试研究如何提高口语交际课堂效率,但由于教材中每个单元只安排一个口语交际的训练内容,难以满足学生“听说读”的需求。因此,笔者希望能开发出更多的有声课程资源,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读”的语文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巧用课前五分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声课程活动,有利于让学生积累丰富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形成良好品格,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创新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的形式,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创作思维、落实言语实践、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丰富有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课前有声朗读,积累丰富语言

在培养学生“读”这方面能力上,教师可选取中国经典为课前五分钟有声朗读的主要内容。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其活泼好动,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很多教学常规都还没有建立,教师可精心挑选部分具有行为规范的教育价值的儿歌、儿童诗让学生们多读多背。课前5分钟,让学生轮流走上讲台把自己会背的儿歌或儿童诗背诵给教师和同学们听。读儿歌、背诵儿歌,学生们不知不觉就积累了丰富的语言。中高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采用每天课前五分钟时间让学生诵读或背诵古诗文,并要求学生每天回家诵读经典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引导学生在读中领悟做人的道理,收获诵读经典的快乐。这样,学生在每天的课前五分钟中诵读,丰厚底蕴、形成语感,不但体验和探索中国文化的奥妙,还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了“经典”储备。

(二)课前故事分享,提高表达能力

在培养学生“说”这方面能力上,教师可选取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为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的主要内容。如,低年级学生识字少,自主阅读能力较差,但爱听有趣的故事。因此,教师可搜集大量的经典绘本,并制作成PPT课件,每周利用午检时间与学生一起学习阅读绘本故事。在进行绘本阅读时,我们充分发挥图画的作用,利用绘本简明而优美的文字,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绘本内容。为了让学生们展示自己读过的绘本故事,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走上讲台读或讲绘本故事。学生们对绘本故事十分感兴趣,慢慢地由听绘本转变为主动读绘本,有的学生回家后还读绘本给爸爸妈妈听。又如,中高年级可利用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时间搭建“故事会”的平台,让学生与大家分享教材中“快乐读书吧”推荐的阅读书目,如,三年级寓言故事,四年级神话故事,五年级民间故事等。每次故事分享之前,学生都非常认真准备,都会阅读大量的书籍,查阅相关资料,再进行筛选出有价值的内容与大家分享交流。有的学生为了让故事更吸引人,还自主配上动作、表情;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表现更加出色,还会在家里“试讲”,让父母给自己的故事分享提出建议,反复多次练讲后再在班上进行故事分享。这样的做法,不但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还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课前知人论事,形成良好品格

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因此,这阶段教师可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主题演讲、评论、小讲坛等有声课程活动,引导学生自主选择演讲内容。学生发言的题材丰富,形式多样,有对历史人物的评析,如《论曹操》《我眼中的周瑜》;有谈社会道德的,如《孝》《诚信》;还有树立良好品质的,如《团结》《勤学》……当遇到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时,学生可请教教师,教师做适时的指导。整个过程,教师都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这样民主的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更加积极主动参与有声课程活动,良好的品格也会在活动中逐步形成。

二、创新有声课程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前以教师提问、检查布置的预习内容为主,目的是为上好语文课打基础。这几乎已成为程式化的做法,但学生也对此习以为常,不甚重视,不感兴趣,收效甚微。教师巧用课前5分钟开展有声课程活动,紧扣统编教材安排,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创新多样化的有声课程形式,这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学生搭建了言语实践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素养。

(一)链接动画视频,激发学习兴趣

有声课程资源动画视频融“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如,在学习小古文《司马光》一课前,教师在课前5分钟播放司马光砸缸的有声课程资源,让学生初步了解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小古文的兴趣,还为小古文学习作好铺垫,降低了学习难度。

(二)演绎动人故事,激活创作思维

在上四年级上册《小小动物园》一课时,教师备课时精心挑选了一个跟动物有联系的绘本故事《我家是个动物园》,提前布置全班学生回家自主阅读这个故事。在课堂伊始,邀请学生上台演绎故事。课前五分钟采用演绎动人的方式,把学生带入文本语境,良好的写作情绪在轻松的故事內容中酝酿。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梳理,让学生随着文本语境慢慢地步入写作任务和写作情景。教师创设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前5分钟有声课程活动形式,能让学生在轻松、富有创造性的语言环境中自由地进行表达,并乐于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使学生充分享受表达的乐趣,激活了创作思维,表达能力也不断提高。0A088039-479B-4AF3-89CE-4EBFECD127C6

(三)加强言语实践,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如果想让语文学习要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教师就需要通过课堂上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习得方法。但是,教材仅仅是一个例子,为了巩固学习效果并将方法转换为习惯,教师还应在迁移衔接、拓展实践中,逐步加以强化。因此,教师可紧扣教材中的语文学习要素,借助课前5分钟精心设计有声课程活动,让语文要素在言语实践中悄然落地,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同类迁移。教学《揠苗助长》完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画蛇添足》《掩耳盗铃》《郑人买履》等篇目,利用课前五分钟开展“凡人傻事+情节”的探究活动,或者借助有声课程资源看成语故事视频、课本剧表演等来学习同类的成语故事,既让学生传承文化,又习得语言。

2.阅读拓展。如,学完了《剃头大师》一课,可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阅读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阅读完本书后,利用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时间,让学生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或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童年的情趣。又如,学完了《肥皂泡》一课后,可推荐学生阅读《冰心散文选》这本书,重点阅读《吹泡泡》这篇文章,读后课前5分钟让学生运用连续动词和连接词把一件事的过程说具体。

3.实践训练。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几篇课文《小毛虫》《大象的耳朵》《青蛙卖泥塘》都含有“变化”,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小毛虫的变化、大象的心理变化、泥塘发生的变化讲述故事后,就可以让学生再运用这种方法读这个单元里“我爱阅读”的《月亮姑娘做衣裳》,并提炼出月亮姑娘的变化过程:眉毛—镰刀—核桃—圆盘,在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活动中让学生以“变化”为线索讲述这个故事。结合单元整体目标,从“学法”到“用法”,巧用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活动形式,不但巩固学生学过的方法,也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三、构建多元评价,提升语文素养

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在开展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之间的互评相结合,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可以让家长参与课程评价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情景中评价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在课前5分钟故事分享时,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设计了个性化评价表,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前五分钟有声课程活动的积极性,如下表:

低年级评价表(注:用★进行评价哦)

总之,课前5分钟有声课程的开发应在课标目标框架之下,根据统编教材“双线并行”的编排特点,明确各单元语文学习要素,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前5分钟有声课程活動,让学生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循序渐进地习得“听说读写”能力,最终提升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袁  敏0A088039-479B-4AF3-89CE-4EBFECD127C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