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实践的专业拓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6-14宣雄智张宇郭益红
宣雄智 张宇 郭益红
摘 要:该文总结了专业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义,并从专业教学、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3个方面探讨了将企业生产实践融入专业拓展课程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教学的设计思路和方法,以期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企业实践;水产养殖;教学改革;思政教育;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S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2)09-0162-03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ourse Based on Enterprise Practice
XUAN Xiongzhi ZHANG Yu GUO Yihong
(Su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Jiangsu, Suzhou 215008, 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professional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enterprise practice was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 of integrating enterprise production practice into the professional expansion course “aquaculture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professional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acticability of the course and the learning effect of students
Key words: Enterprise practice; Aquaculture; Teaching refor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教學质量决定着社会认可度,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近些年来,为提升教学质量,各高校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之一,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和信念决定着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成败。一般而言,教师较重视自身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但由于缺乏生产一线的锻炼机会,自身的实践技能跟不上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高水平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之道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师的生产经验与实践技能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本文探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尝试将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体会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以期增强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意义
1.1 把握企业人才需求 笔者通过在水产养殖企业的实践发现,现代化的养殖企业研发投入加大、技术更新变快,对技术人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毕业生要想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1],需要强化理论基础以求创新,需要熟练实践技能以求高效,进一步加强理实一体化教学,将课程内涵与产业文化相对接,教学项目与生产岗位相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
1.2 推动校企无缝对接 生态农业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为教学主体,行业企业参与,校企之间虽有沟通但大多为座谈形式,农业类企业技术和模式的更新相对较慢,校企融合深度不够,导致教师对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缺乏了解,不能及时将行业新技术、新模式、新标准引入到教学过程中[1]。受校内实训条件的限制,一些综合性强、实施条件要求高的专业拓展课程的实训较难高质量开展。例如,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水产动物养殖技术涉及水产动物亲本培育、人工繁殖、商品鱼养殖等综合性实训受限于场地和实训设备,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专业课教师通过企业实践,与企业建立较密切关系后,可将学生带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协助企业生产,同时也能高质量地完成综合实训。
1.3 促进教师因材施教 随着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生源日趋多元化,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参差不齐,“教室+实训室”的教学模式很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增强学生操作技能。研究表明,水产养殖技术类的课程若没有鱼卵、鱼苗、饲料等实物,仅靠图片很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1]。只有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让他们边实践边学习,才能掌握实践性强的农业类课程的技能要点。
2 基于企业实践的教学改革
2.1 专业教学 基于课程服务产业发展、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在与水产养殖企业负责人深度沟通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胜任养殖生产岗位为目标,结合执业兽医资格证相关内容,对生态农业技术专业的专业拓展课程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专业教师在参加鱼类养殖企业实践过程中,可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分析水产动物的生产流程,依据企业生产流程和水产动物生长自然规律划分生产阶段,提炼不同阶段的典型生产任务。初入养殖企业,首先要从整体上了解企业厂房布局概况,可设置“养殖场设计与建造”项目,该项目涉及踏勘,地形图绘制,规划设计,工程线路测定,计算工程量和编制工程预算,施工放样,施工,竣工验收,工程决算等内容,但这些内容并不需要农业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因此,可安排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然后带领学生到企业考察参观,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做简单介绍即可。在了解养殖场概况后,就需要了解养殖设施设备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可设置“养殖设备选用”项目。以工厂化养殖模式为例,所需的设备包括水驱动的全塑微滤机、高效纯氧溶氧增氧器、自清洁型紫外线水处理杀菌装置、气动阀门、无曝气生物净化装置、蛋白分离器、无接触盐度控制器、水质多路采样系统、监测报警和控制系统等。这些设施设备的原理、构造、使用方法和价格等信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询到,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自习,课堂讨论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的学习,教师应重点介绍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及排除方法。当对场地建设和设施设备都有一定的了解后,就需要了解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可以养殖哪些品种的经济鱼类,可设置“养殖鱼类的选择”项目。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都会向学生介绍养殖动物中的优良品种,然后逐一介绍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基础知识都可以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重点介绍在工厂化条件下,养殖这些鱼的成本和收益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计算并讨论养殖成本和收益,帮助学生了解渔民的经济状况,并树立市场意识,建立职业意识,培养创业意识。确定养殖品种后,首先要了解该鱼的生物学特性,可以通过翻阅教材或查询网络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往往并不重视养殖鱼类生物学特性方面的知识,殊不知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都是基于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探索出来的,调控养殖环境的根本目的也是为养殖对象创造适宜的条件,满足养殖对象的生长需求。因此,掌握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基础理论非常重要。这些理论是理解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技术要点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将养殖环境调控技术与养殖对象生物学特性结合起来。
养殖企业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水质调控、饲料投喂和病害防治。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鱼的健康和生长,影响水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分为物理的(水色、水温、透明度)、化学的(溶解气体、营养盐等)和生物的(浮游生物、细菌等)3个方面,这3个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互相依存[2]。对学生而言,要想学好水质调控技术,仅仅阅读文字材料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的案例教学,然而案例教学的学习效果不如让学生亲自体验实践。水温、溶解氧、pH值等水质指标在一天内的变化趋势、对养殖动物的影响及调控方法可以通过实验实训进行验证和操练。
浮游生物是饲养鱼类的幼鱼和鲢、鳙等成鱼的主要天然饵料,与养殖水体颜色密切相关,也是养殖水质调控的关键。所谓“看水养鱼”就是以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组成所反映出来的水色为依据的。养殖经验丰富渔民能根据水色初步判断池塘水质的好坏,从而采取相应措施,因此,准确判断池水的颜色是养好鱼的基本功。然而,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长阶段是不断变化的,水色也会随之变化,池塘养殖模式下,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也将作用于水体,情况就会更加多变。传统的教学素材主要是图片,鲜有视频素材。教师企业实践期间,在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可选取一天或一段时间中的不同时间点向学生直播或录播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相关知识和经验。浮游生物的变化是养殖水体颜色变化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中必须由表及里,使学生深刻理解观察水色变化只是判断水质的间接方法,判断结果仅供参考。在池塘养殖模式下,水体中以细菌数量最多,它们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在池塘物质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养殖对象的重要饵料。池塘中有机碎屑的表面细菌密度很大,细菌重量占有机碎屑重量的1%~5%,这些知识应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如农业微生物课程结合起来,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要依据不同专业课程的共通之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使教学和实训更加高效。
饲料投喂管理项目是日常管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在池塘养殖模式下,涉及施用基肥和追肥,池塘施肥的原理和作用并非教学难点,根据池塘水质,科学选择肥料并精准施肥才是高效养殖的关键。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后在校内实训场地开展实训,观察有机肥和无机肥对养殖水质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影响,使学生通过实训和验证性实验理解“看水施肥”“看土施肥”“看天施肥”“看肥施肥”和“看鱼施肥”的真正内涵。
水产动物人工繁殖技术是这门课的重点项目,人工繁殖过程可分为亲鱼培育、催情产卵和人工孵化3个环节,结合中央电视台“农广天地”“今日农经”等栏目,可以搜索到较多的视频素材,为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然而,受限于节目时间,一些关键的技术和细节并不能在节目中详细阐述。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与企业负责人协商后,在不涉及技术泄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向学生详细展示催产设备,不同的催产剂及孵化工具,还可以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请企业技术负责人为学生介绍亲鱼成熟度的判断方法、催产剂注射剂量的确定方法,效应时间的判断方法等,且为学生现场演示人工繁殖技术。
鱼苗、鱼种培育技术和商品鱼养殖重点在日常管理,关键在病害防治。了解病因是制订预防疾病的合理措施、做出正确诊断和提出有效治疗方法的依據[3],科学用药,对症下药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这些技能无法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照片资料或单一技能训练习得。高温季节病害频发,教师带领学生进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综合实习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最有效的方法。
2.2 思政教育 专业拓展课程教学内容需根据学科发展和新形势需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尤其要紧跟国家战略,重点突出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指导性文件、新技术和新模式,适度扩展应用性较强、技术性较强的人工繁殖技术、现代绿色养殖模式等内容,使学生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拓展他们的视野和思路,使学生具备前瞻性判断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专业教师可向学生推荐《Aquaculture》《Aquaculture Nutrition》《Aquaculture Research》《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等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4]。
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推广环保技术,促使水产养殖生态化已经是当今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生态渔业模式是一类对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的渔业模式,具有环境友好性,能充分利用系统的剩余能量对有机物污染源进行全面合理的利用,优势互补,能量转换率高,效益好,良性循环[2]。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均要强调养殖模式、养殖技术的环境友好性和可持续性,将此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提高专业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在工作岗位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水产动物养殖技术的实践性强,企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都非一个人能完成,需要团队协作,水下作业、凌晨巡塘、风吹日晒,养殖实训能让学生拥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病害防治工作能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态度及创新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5]。
在水产动物养殖技术课程理论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例如,我国水产品产量从1989年起连续31年稳居世界首位,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人工繁殖项目中强调亲鱼培育,亲鱼弱,人工繁殖技术即便再过硬,孵化率和苗种质量也不会高,技术创新要尊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注重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还要融入渔业法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发扬敬业精神,提高责任意识,将生产绿色水产品,保障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己任[5]。
2.3 创新创业教育 涉农专业高职生在校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不够深入,且与所学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主动积极性较弱,通过企业实践,可深刻认识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水产养殖技术传授相融合的重要性。要引导学生以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开展创业活动。技术创新离不开市场需求,真正有价值的创新,都是从用户需求出发的,应围绕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为2条主线培养学生的市场调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服务保障能力、交流总结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此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邀请企业负责人作为创业导师走进创新创业教育课堂,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训练,探索建立线上线下混融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熊良伟,王权,王建国,等.高职院校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7(04):232-234.
[2]毛洪顺.鱼类增养殖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战文斌.水产动物病害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4]黄建盛,陈刚,汤保贵,等.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鱼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06):44-46.
[5]张崇英.农学类专业课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鱼类增养殖技术》课程为例[J].才智,2019(05):4.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