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术自信应植根“中国特色”

2022-06-14薛思雅

小康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学术

薛思雅

日前,南京大学在《南京大学“十四五”规划》和《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整体建设方案》编制中提出,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中国人民大学也在专家座谈会中明确提出,从2022年起,不再向任何世界大学排行榜公司提供数据。2021年,兰州大学主动退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然而中国高校退出国际排名只是起点,高校真正的学术自信应当来自于对“中国特色”的深入理解,来自“扎根中国大地”的强大底气。

高校的学术自信来自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守正创新。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在学术领域的重要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骨神韵、革命文化的刚健激越、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基础。彰显学术自信,增强新时代中国高校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就要在优秀文化传统中寻找支点开展学术研究,力求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话语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注重挖掘历史,吸收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要注重融合创新,根据时代和实践的需求,对中国优秀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其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提炼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标识性学术概念,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高校的学术自信生发于对中国社会实践的深刻洞察。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的归宿,也是理论的检验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正是高校学术自信的来源。比如,中国经济发展既能保证活力,又能保持稳定;中国的减贫脱贫经验和全面小康成就举世瞩目;中国的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这些躲不开、绕不过的治国理政难题,正是需要用中国特色学术思想去解读的中国智慧和治理密码。中国一流大学要将中国实践作为研究学术的出发点、立足点,讲好中国发展奇迹,揭示中国社会发展规律。

高校的学术自信来源于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准确回答。学术研究必须致力于解决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新问题。要着眼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回答好人民之问。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关注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重大课题,回答好时代之问。如何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如何以乡村振興战略为抓手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如何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这都是高校学术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

自信来源于不断的自知、自省、自强:知己之所有、所无,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省己之经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强己之欠缺、短板,跳出“木桶效应”的陷阱。高校要彰显学术自信,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特色,坚持以中国传统、中国实践、中国问题作为学术话语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跳出用西方话语解读中国现实的窠臼,在博古通今、博采众长中形成中国学术的大视野、大格局。

(作者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话语学术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