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中“发展型”资助的育人体系优化路径

2022-06-14李智

新西部 2022年5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职业院校

李智

新时期教育扶贫对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基础薄弱、队伍涣散、成效不彰的挑战,在原有资助育人工作中引入“发展型”育人理念无疑是新的思路,应通过从顶层设计、“四位一体”组织架构以及“工-学-育”一体化育人模式三方面着手构建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模型,契合职业院校贫困生特点,形成全员育人格局、制定“1433”建设方案、强化资助工作监管力度的对策,在教育扶贫理念下优化“发展型”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

资助育人是学校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工作,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自上而下的动员式资助模式,而对于架构职业院校中贫困生“内生性”的育人体系尚未清晰,引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模式在帮助贫困生帮困与扶志并举、培养内生脱贫精神和激励教化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教育均等化对职业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时代要求,旧机制下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基础薄弱、队伍涣散、成效不佳等问题也逐渐凸显。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挖掘教育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铸魂育人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持续“自我校准”指明方向,面对新发展理念,职业院校与校本特色同向同行、合力育人,进而形成“发展型”育人格局。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引入发展理念的内在逻辑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在综合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绩和可推广的经验,但部分院校还只停留在“物质帮扶”的传统资助育人方式上,在政策落地、体系架构、工作开展方面也还存在基础薄弱、队伍涣散、成效不彰等问题;“发展型”资助的育人体系秉持“工-学-育”协同育人模式,以教育扶贫理念为根本,以可行能力培育为引领,遵循其路径选择层面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通过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由“保障型”向“发展型”战略转型实践,物质帮扶和育人发展相融合,将“贫困资助-创新创业-教育扶贫”连点成线培养,寓脱贫思想、德育陶冶和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与可行能力培养之中,是对“资育主体、训育路径和结果正义”育人价值逻辑的有力回应。

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资助育人工作基础薄弱

与普通本科高校普遍成立资助管理部门不同,鉴于职业院校资助管理工作大多被吸纳到学生工作部门,项目实施方法论基础薄弱,由学校招聘具有职业教育背景的教师进行育人教学,部分职教学人认识不足,由于没有专门的育人教学研究机构,虽然学校层面对资助教育工作大面积推广,但在推动“发展型”资助的内涵式演化上仍然觉得吃力,教育扶贫赋能理念推动力量不足,贫困生问题无法解决,缺乏有效机制保证育人效果。

2、资助育人工作队伍涣散

基于职业院校就业导向的办学定位,以往职业院校教育资助重心落在学生技术、技能培养,持久性力量难以下沉,高职资助育人工作主要依托院系及教学主阵地,主力在教学线引领。学工处、团委等部门主要开展以贫困生认定、资助项目管理的工作,但存在各自为战、机械管理的各司其职。教学系统、学生管理和二级团委虽然人员数量充足,但由于专业局限,转岗流动也多从职务晋升的角度考虑,学术自觉难以为继,加深了育人教育内循环不畅通,“发展型”资助的育人链条完整性无法保证,难以达到全过程、最优化的育人成效。

3、传统资助育人模式成效不彰

当前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充当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主体,职业院校资助育人理念严重缺位,存在重“物质帮扶”轻“育人发展”的工作偏误,不仅没有通过资助实现育人目标的意识,更谈不上发掘资助工作过程中的育人功能,而学生资助工作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經济救济”问题,物质资助是解决燃眉之急的直接方式,但在贫困生实际生活中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资源不足、提升渠道受限、生涯规划模糊等发展性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单一的物质帮扶还滋长了“等、靠、要”现象,导致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模型构建

为进一步推进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工作,全面提升教育扶贫理念的有效性,立足职业院校中原有育人体系短板,深入探究“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模型学理性,探索内嵌职业教育特点的资助育人模式。陈海娜、刘志文(2021)认为资助育人体系模型包括:顶层设计、组织架构和一体化模式三个重要维度,因此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型构建展开分析。

1、着力强化顶层设计

体系模型着力顶层设计,坚持教育扶贫理念在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定位。坚持提高理论引领与实践指导的育人指示,坚持扶志、扶技、扶智的实践路径指引。由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开发三层结构组成顶层设计要素,把教育脱贫理念引领贯穿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

第一层,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是“核”,目的在于为资助育人工作“铸魂”。 通过满足当地经济社会需要,系统传播教育扶贫理念,特别是职业教育育人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脱贫理想信念、终身教育和工学结合,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育人观,传承类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技能技术素养;引导学生形成做个性化发展和满足就业需要的观念认同,促进学生交流学习、产教融合、专业引领、社会契合的统一。

第二层,专业方向设置是“本”,目的在于为学生“匠志”。 由科研导向、教学内容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三个模块组成。通过深入挖掘三类元素中所蕴含的能力拓展和承载的道德浸润功能,推进“化解求学压力”+“增强发展能力”相融合。以职业教育扶贫理念引导学生增强可行能力及人文素养,树立“造血式”扶贫资助观念,坚定技能报国、技能强国理想信念;培养技术前沿精神与责任担当,提升转化教学与生产的对接效果,采取包容性赋能与共情式补偿两种手段进行资助育人,进而形成精准靶向机制,与公平教育同向同行。

第三层,课程开发是“基”,目的在于为学生“立身”。由第二课堂、心理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四个模块组成。通过构建育人功能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增值实践的育人阵地和载体,推进发展式扶贫帮困,促进在校贫困生在物质济困、能力培养、心理疏导和内生精神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包括:通过翻转课堂,推动职业院校密切关注资育工作中的前沿性、规律性问题,着力研究提升“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水平的实效方法和现实载体;通过心理育人探索,疏减贫困学生求学压力同时,激发其脱贫的内生性动力;通过文化育人实践,促进学生内生动力的培养,隔断贫困的代际传递;通过环境育人实践,使贫困生的脱贫能动性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打造“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衔接、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教育扶贫理念相结合的立体化资助育人模式。

2、建立“四位一体”组织架构推进全员资助育人

本文试图从领导、组织、统筹和执行四个层面切入贫困生资育运行架构。领导部门或领导小组应从交叉角色涵盖职能部门、学院、辅导员、专业课教师等“双师”代表形成合力,其中党委领导小组是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总负责主体,体现党政领导下的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组织架构秉持“教育+引领+服务”的理念支撑,切实做好“三项坚持”,整个育人体系内嵌行政岗位、教学组织,真正实现全员育人。统筹机构为院系二级资助育人组织,负责统筹协调,维持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型”育人活动的顺利开展,包括专业教学群体(专业方向设置部门)、教务处(课程开发)、学工处(贫困生就业管理)、团委(育人活动负责部门),负责全面推进建设任务。执行机构为对接“发展型”育人体系建设措施落实终端部门,“训育并举”内嵌教学系、贫困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

3、推进“工-学-育”一体化资助育人模式

落实职业教育扶贫理念“八个相统一”指导思想,探索“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发展型”育人教学方式,从“工学育一体”层面探索资助育人模式的“一系一特色”,从“教育均等化”探索资育“一专业一特点”的联动,构建以可行能力为目标,对接供需解构为核心的“工-学-育”精准培养模式。其中,“工”与“学”体现的是教育公平中“教育均衡、技术赋能”的内核与价值,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流程兼顾。“工”“学”是“育”的载体,“育”贯穿“工”“学”的闭合流程,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推进和教育起点、教育过程、教育终点各个环节中,通过借助各类育人转型资源,为推进“工”“学”提供内在保障,实现工学一体与教育均衡的深度融合。开发翻转课堂,以情境导入、学术引领、问题引导、典型示范等环节推进育人教学共生融合。在教育扶贫灌输和自主引导启发的相互促进下,推进职业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精准对接、精细管理、顺势发展,强化贫困生“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依据和着力点。

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优化探索

职业院校“发展型”资助的育人体系稳健运行是教育扶贫优势积累的有力保障,以往研究大多集中在自上而下的运动式资助模式,引入“发展型”资助的育人模式在帮助贫困生帮困与扶志并举、培养内生脱贫精神和激励教化等方面无疑是新的思路。从内化外输和知情意行等教育扶贫视角凸显“三全育人”成效。

1、改变“发展型”资助育人基础薄弱的现状,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为夯实资助育人工作基础,紧扣“思想要引领、价值要培养、素质要提升”三要标准,职业院校应着力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整体格局,契合物质帮扶与精神抚育,将各个环节纳入到育人体系建构的总范畴中,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协同的全员育人。在推进育人专业方向设置时平衡贫困生内延与学工外延激励闭环,实现全过程育人。将教育扶贫理念贯穿资育并重、助学创业机会均等化,实现全方位育人。通过规范院校平台拓展和体系建构,树立立德树人与“发展型”资助育人并举的核心地位,使之成为整合育人资源、发挥资助合力、提升教育扶贫实效的重要举措。

2、制定“1433”建设方案落实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具体包括1个指导思想,4个基本原则,3个建设目标和3大重点措施。其中,1个指导思想紧扣“教育扶贫铸魂育人”的总体纲领,呼应“资助育人、责任回归、可行能力”的初心使命,落地角色重构、脱贫信念、教育赋能理念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目标,矫正以往职业院校中资助理念“错位、缺位”,以学生为本;4个基本原则分别为:导向性原则、长效性原则、内生性原则、本位性原则;3个建设目标包括破解贫困生“等、靠、要”心理为学生“铸魂”,开展工学融合、训育并举为学生“匠志”,创新育人实践维度为学生“立身”;3大重点措施是以平衡供给结构为核心推进资育工作主阵地,以专业方向设置为抓手推进被教育者技术赋能,以课程开发为抓手推进教育“去内卷化”。在此基础上从目标定位、价值导向、课程体系、育人队伍、资助监评和“第二课堂”等环节形成闭合,从而架构目标同向、教育同步、“双师”同力的发展型资育建设方案。

3、强化资助工作的监管力度

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既是事关千万贫困家庭的民生工程,也是实现教育均等化的关键,要维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监督机制常态化,面向社会公开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成效审核、资助程序等信息,动员监察部门与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定期组织开展校内外贫困资助评定核查审计,专账核算同行互评,重点破解资助资金“黑箱”等问题,确保用于教育扶贫路径的专项资金精准匹配,对于资助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隐形不均、教育供给不匹配等问题,要责令改正、停发或收回资助资金,让“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李薇薇.高校社会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21(09).

[2]杨亮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体化育人体系的建构[J].教育科学,2021,37(02)

[3]左停,刘文婧.教育与减贫的现实障碍、基本保障与发展促进——相对贫困治理目标下教育扶贫戰略的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7(06).

[4]张远航,郭驰.“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J].思想理论教育,2020(07).

[5]何旭娟,吴晓君,周艳玲.高校资助育人“双助”模式的建构与实践——以南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20(09).

作者简介

李 智 吉林财经大学2020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关于开展专利申请相关政策专项督查的通知》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