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写东西协作脱贫的范本

2022-06-14杜林杰

新西部 2022年5期
关键词:闽宁福建协作

杜林杰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中国减贫史上的地标。从吊庄移民到坡改梯,从井窖建设到劳务输出,从联办医院到援建学校,从产业推广到招商引资……二十六年间,福建累计援宁投入30多亿元,派出12批206名挂职干部、3000多名专技人才,帮助宁夏93.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100个贫困村出列,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九周年之际,“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荣获“时代楷模”称号。

宁夏永宁县闽宁镇位于银川市南端、贺兰山东麓,全镇共计6个行政村6.6万人。这样一个小镇,二十多年前与千里之外的福建结下不解之缘。

1990年10月,“苦瘠甲于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西吉、海原两县的1000多户百姓“吊庄移民”到首府银川近郊永宁县境内的玉泉营开发区,也就是今日闽宁镇的前身。

所谓“吊庄”是指一户人家走出去一两个劳动力,到外地开荒种植,就地挖窑洞搭窝棚,再建一个简陋而仅供暂栖的家,这样一户人家居在两处,“吊”在两个地方,故称之为“吊庄”。

1996年,中央做出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戰略部署,指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闽宁从此牵手。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兼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要坚决完成。”

1997年4月,习近平第一次来到宁夏,对西海固进行了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他被西海固的贫困深深震撼。在银川召开的闽宁协作第二次联席会上,“移民吊庄”“坡改梯”“井窖建设”“劳务输出”“菌草推广”“招商引资”“闽宁村”等一系列举措写入纪要,决定以玉泉营开发区黄羊滩“吊庄”移民点为主体,集中力量建设以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简称命名的闽宁村。闽宁协作从此拉开大幕。

2021年,以福建宁夏对口帮扶脱贫为主题的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将这一卷扶贫史诗铺展于世人面前。

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

1997年3月,福建援宁的第一批8名干部赴宁夏西海固8个贫困县挂职。其中,卓金贤在西吉县挂职副县长,同时要负责建设新的吊庄移民村——闽宁村。闽宁村当时规划:近期搬迁移民4000人,重点解决温饱问题;远期发展到2万人,建成内有凝聚力、外有辐射力的现代化村镇。

7月,闽宁村正式动工。习近平特意发来贺信:“闽宁村的正式兴建,是闽宁两省区开展对口扶贫协作的一项重要成果。”

彼时,闽宁村是典型的戈壁滩,满目荒凉。但这里地势平坦,近水、沿路、靠近银川,有独特优势。

“正搭帐篷呢,风把帐篷揭了,做的饭啥都没有了。天上没个鸟鸟子,地上没个草草子,咋活哩?”王金满是西吉县马建乡第一个来这里的移民,他说,“条件特别差,每天出去干活带着饭。吃饭的时候就蹲在沙地里,大风刮得碗里都是沙子,不吃也没办法。”

在这样的不毛之地创业,水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卓金贤带领大家打水井、建扬水站,谁知村民翘首以盼、历时上百天的三级引水工程,在试水阶段却出现了溜坡。当时工程条件有限,只是在布满沙石的地表挖出水渠,西北沙壤土松松软软,一渗水,整条水渠都岌岌可危。这可急坏了卓金贤,甚至掉了眼泪。好在当晚备足人手,干部们和施工队在现场一夜未眠,紧急抢修,总算没有功亏一篑。

1999年,马国林带领第二批援宁挂职干部来到了宁夏。他们给自己的任务,是要帮助西海固在两年内实现温饱目标。

用水依然是首要解决的问题。马国林和地质工程人员反复勘察,历经八十多天,终于在固原甘城乡这个“无水区”打出了一口深456米、每日出水量800立方米的井。出水那天,当地群众含泪喝下了第一口清纯的水……

缺水就没粮,没粮老百姓就贫,要解决水的问题,必须把大自然搞好。于是闽宁联手改造生态环境:通过建造梯田来达到蓄水、保水的作用,同时实施推广窖蓄滴灌、覆膜保墒、全境禁牧和退耕还林还草。

隆德是宁夏建设梯田规模最大的县,山地坡度较大,不少有五六十度,以前水顺着山坡流走了,零星的洼地一亩打不了百斤麦子。大规模建设梯田之初,看着铲车和推土机轰隆隆地开进深山,张程村的人害怕了——怕把熟土推下去,生土推上来,不长粮食了。

看到大家都不推梯田,村干部带头叫了推土机,把自家的山地推了。这年天不下雨,水井也干了,但村干部的梯田里水不流失,“粮食长得好得很”,庄邻们一看才把地推了。

张程村以前的土地面积是4128亩,坡改梯后成了7000亩。村民们感叹:“真不可思议!修了梯田,夏天雨少,秋天雨多,整个气候变了。现在种上玉米,刚好到结苞的时候天就下雨了。”

二十多年来,闽宁协作共建高标准梯田22.9万亩。西海固的恶劣环境已经彻底扭转过来。水被充分利用,生态得以恢复,山绿了,水清了。到2019年,西海固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年均降雨量从不足300毫米,发展到稳定在600毫米到1000毫米之间,从过去的植被覆盖率不足10%,达到33%左右。

科技援宁

荒芜了数百年的西海固,土壤贫瘠,庄稼无法生长。专家经过调研论证,最终确定适宜种植菌草。

西北内陆干旱缺水,种蘑菇可以在小环境里操作,不占大片土地,可作为探索干旱地区发展产业的一条路径。1997年,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教授和技术团队带着六箱菌草来到宁夏教农民种蘑菇。

要降低农户参与门槛,必须简化技术,把技术标准化、规模化、本土化,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因此,林占熺等菌草专家采用技术包干的方法,从备料、搭菇棚、管理到采菇,手把手、人盯人地全程指导。1998年9月,闽宁两省区党政领导现场考察后,认为这是宁夏贫困地区脱贫的好项目,要求迅速扩大规模,在全区贫困县推广。

试种成功后,销路却不畅通。当地人不认识蘑菇,拿到银川去卖,1斤1块钱都卖不出去。后来这批食用菌被空运到福建销售,没收回成本。6B33BF20-4A0E-4B4D-AB0F-65CF4F17F7FB

技术团队和援宁干部都在想方设法为蘑菇找市场。为了动员种菇,他们一度和种植户签担保协议,承诺包收。大家看到销路没问题了,才纷纷加入了种植菌草的队伍。第三批领队杨丽卿,到福建引进相关企业到固原,将鲜蘑菇加工成罐头再销售出去,还争取到科技帮扶项目,在彭阳县建设了菌草制种中心,形成产业链。到2000年,仅闽宁村每天通过航班运输的蘑菇便近60吨。一大批宁夏贫困户,通过菌草告别了贫困,走上了小康之路。

在宁夏推广菌草技术扶贫的基础上,林占熺等专家不断总结,将其推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林占熺说:“菌草技术就是为了扶贫和保护生态而生的。”他希望“生态治理、扶贫与产业开发协同发展”的模式,能够为更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带来启发。如今被闽宁镇村民称为“闽宁草”的菌草技术,已经传播到106个国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它被叫作“林草”,在朝鲜则被称为“革命草”。

2007年,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专家林戎斌作为援宁科技特派员来到彭阳县。“彭阳县的日照、温度、原料,非常适合食用菌种植。”林戎斌坚定了在彭阳做大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在此之前,彭阳县种植蘑菇靠天吃饭,生產受制于气候,产量不稳定,食用菌产业难以快速发展。

林戎斌邀请福建专家到彭阳县举办培训班,累计培训农业技术员、科技特派员、农村优秀实用人才1500多人次。他带领彭阳县技术人员攻克菌种培育技术瓶颈,实现年产食用菌菌种200万瓶。现在,彭阳县优质食用菌菌种不但可满足本地使用,还向周边县(区)提供。

作为一名科技专家,林戎斌多方争取资金,在彭阳县建立“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大学生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引进福建省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建成自动化无菌接种生产线、液体菌种生产线、智能菇房,实现工厂化生产食用菌,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成功率和效率。

如今,彭阳县闽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产值达3800万元,双孢蘑菇每平方米单产提高了1.5公斤,杏鲍菇产量每袋提高了0.1公斤,鸡腿菇、杏鲍菇等通过了有机认证,“六盘山珍”品牌已获得市场认可。

2017年,固原市提出了“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围绕六盘山生态屏障、农田防护林带、旅游环线、河谷川道区、黄土丘陵区、土石质山区、城市“一屏一带一线三区五城”的总体规划,在探索实践的同时,筛选推广适宜当地生长的优新品种。

此后,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平均每两个月就要飞一次西海固,带领团队跑遍了固原的山川峁梁,寻找能够在西海固土地上开花结果的产业。

在一次实地考察期间,兰思仁发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株约22岁树龄的云杉,在最初的十多年里生长缓慢,但近五年来开始快速生长。为了解开谜底,兰思仁分析了这棵树的年轮,并调阅、分析了固原市近三十年来的气象数据,得出了一个看似违背常识的科学判断:固原已经从干旱半干旱地区,转变为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气候转变的论断,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兰思仁说,这意味着固原市“四个一”林草工程试验品种选择面的大幅扩大。

经过两地专家长期沟通和品种驯化试验,从300多个花果苗木品种中陆续筛选出40个适应性好、经济效益佳的品种,引进企业推广种植。截至2021年底,固原全县发展以矮砧苹果、红梅杏、大果榛子、大果山楂、花椒、波斯菊、紫花苜蓿等为主的“四个一”林草产业示范推广工程52万亩,打造示范园20个,示范点30个。曾经荒山秃岭的固原,如今有花有果。又推动林下产业,养殖中华蜂、月子鸡、朝那鸡等23万余只,林下药材种植3万余亩,总产值达到9750万元。

“我很自豪的就是把论文写在了固原的大地上,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和固原发展尽了一份力。”兰思仁说。

“造血式”扶贫

没有产业带动,难以彻底脱贫。于是第七、八、九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持续把产业开发作为扶贫重点,通过闽宁资金支持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宁夏南部山区的贫困根源在于自然条件太差,传统种养业受到限制。只有把人放到产业链上,才能真正打破传统产业结构,实现造血式扶贫。”2010年,福建省第七批援宁干部林珍发、林超雄提出在西吉县建设产业园区,把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西海固,打造宁夏南部山区产业集群。这一方案,受到普遍质疑:“你们在这里只挂职两年,产业园区能不能建成?一两年之内能不能形成规模?”

“如果这个产业园区建不起来,我们两个继续挂职,不回了。”林珍发、林超雄向县委、县政府立下“军令状”。

产业园区上马了。他们回到福建,劝说企业家到西吉投资。第一批来了50名企业家。条件太差,交通不便,各方面不尽如人意。企业家纷纷摇头,都没有投资意向。

“如果肯德基用西吉马铃薯,一年可以消化数万吨,当地老百姓就不愁马铃薯销不出去,带动老百姓致富也不成问题。”于是,林珍发和林超雄背上十几公斤马铃薯,坐上火车去找肯德基中国区总部。周折多日终于见到了总裁,也派了人到西吉考察,但结果让他们倍受打击:西吉马铃薯淀粉含量过高,无法炸薯条!于是他们又去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和乌鲁木齐市,想在西吉设厂,加工新疆的马铃薯。当他们把新疆的马铃薯邮寄给肯德基之后,得到的检测报告还是一样:淀粉含量高。

西吉马铃薯产量这么大,这个产业一定要开发出来!二人不气馁,背着十几公斤马铃薯,坐着火车满世界招商,最终才说服国圣食品公司入驻园区,从事马铃薯加工。国圣公司利用自己成熟的营销渠道,当年就为西吉向全国十几个省市销售了几万吨土豆,而且还把小小的土豆变成了各种各样的休闲食品。

第八批福建援宁挂职干部陈祥波、陈海峰看到地处西安、银川、兰州三市中心区域的隆德县居然没有产业支撑,便与当地政府商议,要在这里建设一个产业园。他们探索出“以商招商”的模式,从福建请来了福建康业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小辉,由他按照市场规律整体打造产业。林小辉前后派了100多人次来考察,又请了中科院十多位博士生一起过来调研。所有人的结论是:这个园区搞不起来。6B33BF20-4A0E-4B4D-AB0F-65CF4F17F7FB

林小辉想放弃,但援宁干部坚定地请他再从长远考虑,他最终还是留下来了。原因是:隆德的区位优势明显,离兰州、西安、银川三个城市都很近;这里民族团结,老百姓朴实厚道;许多政策特别适合企业发展。

如今,产业园已入驻企业60家,这里生产的马铃薯粉丝,摆放在了福建超市的货架上、火锅店的餐盘里;产自六盘山高原绿岛的中药材,经加工后出现在了东部地区的医院药房。

参与者 见证者 受益者

1997年4月,在宁夏召开的第二次联席会议上,11名闽籍企业家受邀参加座谈。从此,闽商成为援宁群体中的一支有生力量。如今,已有近6700家福建企业(商户)扎根宁夏,8万多福建人在这里从业,闽商早已成为闽宁对口协作的主力军。

2007年,乘着闽宁协作的春风,陈德启到宁夏考察,原计划投资房地产,谁知一眼看中的却是贺兰山东麓这10万亩荒滩。

他带了一把土去了法国,找专家鉴定。鉴定结果是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酿酒葡萄,日照等各项条件指标均优于法国波尔多地区。回来后,他在贺兰山东麓一口气承包了10万亩荒地,部分用于种植酿酒葡萄。

想种出葡萄,就得先造林固沙。此后数年,陈德启住进彩钢房,开始了浩大的造林工程。葡萄还没种,已经投入近3亿元,种出500万棵杨树,也种出了“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亲戚朋友都说我脑子进水了!”陈德启笑言。

现在的德龙酒业已完成投资22亿元,形成葡萄种植、加工、分拣、物流和葡萄酒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模式,种植葡萄4万亩,年产值逾2亿元,解决了当地3000多名移民就业。

2013年,闽商潘文贤在隆德开办当地第一家出口企业——宁夏隆德人造花工艺公司,这也是隆德产业园引进的第一家企业。潘文贤测算过,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只有深圳的一半,算上物流和其他因素与深圳差不多。沿海正在转型升级,好多产业一年比一年难做,但在大西北还有很大空间。

集聚效应显现。一家企业进来,下游产业做瓶子、做标签的、搞印刷的跟着就来了。于是潘文贤又投资了一家纸箱厂,固原市工业企业的纸箱大都由他提供,还为甘肃静宁的苹果、敦煌的哈密瓜、中卫的硒砂瓜等果蔬产品提供包装纸箱。

目前,潘文贤在各乡镇建立了11个分厂,总厂和扶贫车间共有员工1000多名,稳定就业的残疾人89人,外发加工就业残疾人73人。

2014年,林锦云从福建来到宁夏,利用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寨洼、康沟等万亩荒山,种起了油用牡丹。

虽然牡丹抗寒性不错,但12月的原州区已经上冻,气温实在过低,再加上外地苗木“水土不服”,第一年试种失败了很多。但林锦云没有气馁,经过多次尝试后,牡丹存活率达到97%以上。

“他们不远万里来到宁夏,居然只是来搞绿化?”尽管林锦云的牡丹种植已证明切实可行,但在许多不了解实情的村民眼中,通过种植牡丹脱贫的想法,简直是天方夜谭。为了帮助村民迅速转变观念,林锦云掰着指头给乡亲们算了一笔账:种玉米一亩收益只有600元至800元,而种油用牡丹一亩收益可达4000多元,加工成产品,收益还能再翻一番……“我们不单单要让老百姓赚到钱,学到技术,还要帮助大家改变致富旧观念,这是我们闽商来到宁夏的责任使命。”林锦云说。目前,林锦云的牡丹基地有15600多亩的规模,每年四五月份,漫山遍野的牡丹花吸引了固原、银川、西安等地的游客前往踏青赏花。

截至2021年,已有5700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安置了10多万宁夏劳动力。8万多福建人在宁从业,为促进宁夏脱贫攻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是闽宁协作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是受益者。

观念扶贫

闭塞的守旧观念不改变,经济就难以发展。所以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开发智力,贯穿于闽宁对口帮扶的全过程。

为了让更多农民了解外面世界,援宁干部积极配合宁夏自治区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为了激励人们奋发进取,援宁干部组织宁夏干部和企业家到福建考察,感受福建人勇于闯荡天下的拼搏精神。

2000年,闽宁两省区正式建立教育共建帮扶协作关系。二十多年来,闽宁教育协作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帮扶,从单一支教捐资转向教育全学段协作发展,从单向“帮扶学”转向全方位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创新了教育协作的新路径、新方式,助力宁夏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截至2020年,福建省累计在宁夏的宁南山区、永宁县闽宁镇捐资助學超1.57亿元,新建、改扩建、维修中小学(幼儿园)80余所;1130余名优秀教师和270余名高校学子到宁南山区和闽宁镇支教;2万余名宁夏教师参加了福建国培计划等培训学习。自2015年起,宁夏每年选派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和中青年教师赴闽跟岗培训、实践,已有300余名教师受益。

2019年起,福建省教育厅每年增加1所优质中小学校与宁夏相关学校确定为“互联网+教育”共建学校,通过远程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微课堂等多种形式开展协同教学;每年选派30名左右中小学、幼儿园骨干教师赴宁夏支教一年,支教地为宁夏南部9县区及闽宁镇中小学;每年选派10名左右由“互联网+教育”和人工智能专家、特级教师、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学名师、学科教学带头人组成的名师讲学团赴宁夏讲学,为宁夏培训中小学教师。宁夏教育厅每年选派40名左右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和60名骨干教师到福建跟岗培训。

闽宁协作的二十六年,打破了西海固相对静止的低水平经济状态,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新了人们的思想。

一批批农民工以劳务输出的方式走进福建,长期留闽稳定就业的有5万人,年均劳务收入超过10亿元。而那些在福建经风雨见世面、“换了脑子”的青年打工者返回家乡,便成为当地创业致富的主力军。

复转军人祁登荣是土生土长的彭阳人,他创办的菌业企业,如今年销售额已达5000多万元。

“一开始很难,很多当地群众都不接受,常常是福建人干、当地人看。由于福建与彭阳的气候差异巨大,一些福建专家的试验也失败了。但他们毫不气馁,一遍一遍地试。”祁登荣说,恰恰不是一帆风顺,让很多人看到了福建人身上锲而不舍、艰苦探索的精神。也是这种精神让彭阳人接过了创新的接力棒,这几年在菌草产业方面取得了2个发明专利、6个实用新型专利。

土豆的深加工产品让种了一辈子土豆的当地农民大开眼界。农民已经不再闷头种土豆了,他们开始主动学习科学种植研究市场了。西吉县农民周勇注册成立了西吉县第一家民营淀粉厂,从向福建供应淀粉用于鳗鱼饲料,到精深加工速食,从在周边“提篮小卖”到建立全国销售网络、带动2000多户乡亲脱贫致富,他所走过的每一步都受到闽商的启发。“通过参加在厦门举办的高层管理培训研修,我们建立了自己的电商销售体系,目前线上销售量已达到实体店的40%。”周勇说,闽宁协作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管理,更多的是全新的思维方式。

“帮钱帮物不如帮个好思路。”2021年,第十二批23名福建援宁挂职干部接过接力棒,领队陈论生表示要“推动闽宁协作向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拓展”。闽宁双方人才交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他们不仅奔向经济主战场,还深入教育科技、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生态环保、基层治理等各条战线。下一步,闽宁两省区还将搭建闽宁数字经济合作交流平台,开展数字经济交流协作,跨越两千多公里的山海情谊仍在继续,闽宁协作的故事还未完结。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张琦认为,闽宁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独特,并且具有向全国推广、复制的价值:

首先,产业扶贫效果非常好。政府出台的政策,以及企业的实际工作,都把产业扶贫作为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易地搬迁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其次,新型城镇化与扶贫推进相结合。福建与宁夏永宁东西协作,落脚闽宁镇,整乡推进小城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非常好,极具特点;第三,大力推进综合扶贫。不仅仅着眼于农民收入方面,包括文化、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多维全面推进提升;最后,以扶贫为起点,东西合作互利,最终取得共赢发展,从国家角度来看,取得了西部、东部两大区域同步发展的良好效应。6B33BF20-4A0E-4B4D-AB0F-65CF4F17F7FB

猜你喜欢

闽宁福建协作
创新协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那个梦
对口扶贫协作“闽宁经验”的样板闽宁镇
福建艺术战“疫”
讲述脱贫攻坚战中的“闽宁模式”
粤桂扶贫协作成效显著 天等脱贫号角铿锵嘹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方春明在2018年粤桂扶贫协作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摘录)
记闽宁教育发展之路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