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业的“90后”新农人
2022-06-14王勤
王勤
五四青年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寄望青年,“立足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有这样一群中国青年,他们无悔选择,学成返乡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用激情浇灌家乡这片热土;他们扎根农村,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化知识为力量,带领乡亲致富奔小康。
苏小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出生于1991年的他,现任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芬芳家庭农场总经理、万家镇五洞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从2018年7月大学毕业回乡建设,到今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获评“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90后”苏小伦平凡而闪光,成为新一代知识型乡村建设者的青年楷模。
书香引路,立志报家乡
最近苏小伦很忙,赶上果树成熟期来临,忙着种植管理、忙着产业园升级、忙着培训服务更新。他表示,“虽受疫情影响,但来我们农场考察学习的人每天排得满满的。”
远行是为了更好地归来。18岁高考走出乡村求学,知识改变家乡的念头始终深深烙印在苏小伦的心头。从重庆交通大学毕业后,当同学们选择留在城市打拼时,苏小伦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走,回家乡”,毅然决然地回到生他养他的农村,当起职业农民。

虽为农家娃,初入种养业时的苏小伦也迷茫过。“当农民后才发现农民没那么好当,首先得懂政策,其次还要懂种养技术、懂电商销售。”面对这些摆在面前的难题,苏小伦没有打退堂鼓,天天泡在农家书屋“充电”,从阅读中寻找答案,到田地间起垄实验。
独“阅”乐不如众“阅”乐。知识创业的他更把书屋“搬”到田间地头,带动乡亲们一起学。回乡3年多时间里,即便受到疫情影响,苏小伦见缝插针开办了70余期农业技术培训班,以果园授课等方式推广监控滴灌覆盖、秸秆无害化还田、无人机病虫防治等新技术,培训人员超5000人次。他推广农村电商,在农家书屋办直播电商平台,越来越多的乡亲在他的带动下增收致富,周边200余户农家年均增收3000元。
耕读传家,为农当自强
村民们口袋鼓了,乡风民俗变了。“金银传家”不如“耕读传家”,成了村民们口口相传的致富经。现如今,五洞村的书屋火了起来,占地235亩的生态农场建了起来,道路桥梁也筹款修了起来。苏小伦管理的农家书屋成了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地,每年有3.4万余人前来参观学习。
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为乡亲父老提供就业岗位,为贫困户免费送果苗,帮扶村里的残疾人,疫情中义务驱车往返运送物资……苏小伦履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的同时,也深入思考新时代赋予新农人的使命。
苏小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的话“把学到的本领奉献给祖国和人民”。他带领着乡亲们学以致用、埋头苦干,用现代农业知识武装自己,化书屋为创业致富“孵化器”。
“阅读中,我们不但了解到更多的新技術、新品种、新装备,更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中。作为一名新农人,时代要求我们必须提升自己的农业科技水平,拓展思维、敢于创新,为农当自强。生产符合人民需求的高品质农产品,为国分忧。”苏小伦说。
关于未来,苏小伦希望,在做强做大农场的同时,借助农家书屋培训出更多技术能手,带动更多的乡亲通过阅读创造价值、改变命运。他呼吁:“最盼望的是能够有更多有志青年加入到建设乡村的队伍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助力乡村振兴。”
(源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责编:王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