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原因,提出办法

2022-06-14张向群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1期
关键词:网民暴力能量

张向群

范本呈现

标本兼治,涌流更多正能量

桂从路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激浊扬清,则精神家园正能量充沛。一段时间以来,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等问题成为污染网络生态的顽瘴痼疾。或是借助网络热点挑动网络对立,或是肆意制造谣言,或是躲在键盘后面施放“冷箭”,或是发动人肉搜索侵害隐私……网络暴力不仅给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更毒化网络风气、污染网络生态、降低网络格调,让每个网络参与者深受其害,特别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最稀缺的是注意力。的确,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关注的焦点、接受的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生活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阵地上正能量充沛,负能量的空间就会被压减。具体到网络暴力而言,作为一项世界级的治理难题,网络暴力背后既有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也有“唯流量”的内容创作导向,更有畸形价值观的传播,这些构成了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治理网络暴力既是社会治理课题,也是道德文明工程。

治理网络暴力,需要破立并举、标本兼治,既切除病灶,也铲除病根。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网络文明建设的意见》,围绕“道德建设迈出新步伐,网民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网络风尚更加浓厚”等目标,作出了重要部署。近年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培养文明自律网络行为、丰富网络道德实践,推动网络暴力治理不断从治标向治本迈进。例如,开展“中国好人”网上评议,有效弘扬网络文明;组织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行动”,积极发出“青年好声音”。这些文明创建的品牌活动,广泛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社会共识,体现了标本兼治的政策导向,必将不断提升治理网络暴力的成效、建设网络文明的质量。

往深层次看,网络暴力时有发生,也体现部分网民的网络素养不高,适应互联网发展的网络道德、伦理有待进一步培育。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正能量内容建设的力度,让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成为主流。另一方面也要坚持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推进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广大网民尊德守法、文明互动、理性表达。与此同时,作为互联网内容的建设者、传播者,主流媒体应当发挥引领导向作用,以形式多样的内容供给、传播方式提升正能量作品的吸引力、感召力;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发挥各自优势、拓展网络道德实践模式、壮大网络正能量的版图。坚持问题导向、协同发力,才能让正能量更加充沛、网络文明蔚然成风。

治理网络暴力不可能一蹴而就,提升网络文明也需久久为功。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介绍2022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情况,具体包括10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开展“清朗·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汇聚更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必能消除网络暴力滋生的土壤,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3月23日)

技法提炼

1.要善于“以问引论”,将思路不断拓深

追因问果、追本溯源的因果推论,是引导思路不断向纵深发展,引导说理不断深入的主要方法。因果论证是就论证而言的,它表现在外部方式方法上;“以问引论”是就思路而言,它表现在内部逻辑关系上。比如这篇文章,作者在论述中,善于提出“为什么”,以此引入深层次分析。无论是对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还是对网络治理办法的分析,文中都是以问引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2.要明确因果地位是相互转换的,在此时此地是结果,在彼时彼地可能是原因

因果关系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一因多果,也有一果多因。我们在写作时要注意这些现象。比如这篇文章,作者挖掘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时,就考虑到了它的复杂性,对其各方面原因进行了分析,这样文中提出的解决网络暴力问题的方法才是全面的。

佳作展示

走出网络暴力的荆棘

黄涵焱

网络就像一面镜子,它反映光明,也暴露黑暗,人们享受其便利,也饱受其困扰。就拿网络暴力来说,无知、愚昧、盲从、冷漠和自私等人性弱點,往往都在这一现代信息技术的温床上集聚和放大,形成让人难以置信的倍增效应。有时候不过是网络上的轻描淡写,就能加倍伤害到别人。因此打赢“治理网络暴力”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迫在眉睫,这不仅事关当事人,也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曾说:“群体中的个人是沙中之沙,风可以随意搅动他们。”人作为行为群体中的一员,其判断易受各种外在因素的左右。网民常常被群体的情感所左右,被情绪感染后的网民停止了思考,并且将这种情绪无限放大,最终在被放大的情绪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那些被设定为“有罪”的道德猎物进行攻击。

而且这种网络暴力不断呈现低龄化趋势,这根源于新媒体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渗透和嵌入,使他们很难区分新媒体中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界限,不能正确认识秩序、规范等。有的青少年甚至认为自己可以“肆意妄为”,最终陷入遭遇网络暴力和参与网络暴力的双重身份。在美国,一位名叫梅根年仅13岁的女孩由于肥胖,遭受许多孩子的嘲笑,甚至在网站上对她进行揶揄、捉弄和攻击,许多不明真相的少年也参与其中。与传统暴力不同,网络暴力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不用见面就可以发生。面对匿名的网络暴力,女孩无处可逃,无助又孤独,最终只能用一根绳子了结自己。悲剧的发生让我们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

为了追求点击量,网络媒体一向着力于策划议题,越有争议性的议题越有“创意”。他们贯于使用吸引眼球的图片和惊心动魄的标题,将故事夸大。他们为了流量发布一些荒诞、庸俗的信息,促成网民的恐慌与热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网络暴力的形成。这不仅会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而且会加重社会戾气。

对于网络暴力问题,“止”不如“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在拒绝网络暴力时,首先不能做“网络施暴者”。当我们在网上肆意发泄自己的愤怒和不满,随意辱骂他人获得心理宣泄时,这些不负责任的谩骂和侮辱不仅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使自己成为网络施暴者;还会招致“被害者”的回击和报复,使自己也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因此,我们要做文明网民,给自己和他人营造一个和谐安宁的网络世界。我们也不能在网上泄露个人信息,因为个人信息可能会暴露自己,从而使自己成为网络暴力攻击的对象。与其做网络中的所谓“强者”,不如成为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强者。

我们应一起努力拒绝网络暴力,创造美好未来。

【浙江慈溪实验高中高三(7)班】

点评

作文开头简要概述网络暴力后提出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发读者思考。作文主体部分,就网络暴力的原因依次排开,网络暴力的心理原因,到低龄化,再到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层层深入,一气呵成。结尾表明态度,给出建议,首尾呼应,读来让人警醒。5D451209-483C-4878-8C53-AC6047BC304D

猜你喜欢

网民暴力能量
反性别暴力
“暴力”女
能量之源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暴力云与送子鹳
向暴力宣战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