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融合视域下大商科专业课程建设路径研究
——以市场营销专业为例
2022-06-13吴菊安
吴菊安
(湖北工程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孝感 432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2018 年 10 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明:要求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因此,本文将聚焦如何将鲜活丰富的思政元素融入大商科专业培养体系中,构建高校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实现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商业模式,在科技创新驱动新商业模式时代背景下,商业新伦理、新技术、新需求及新实践对大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发展发向,未来的商科专业人才以复合型高素质为标签:过硬的专业知识、现代的商业思维和健全的人格素养[1]。奥特弗利德•赫费[2]提出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理性有三类: 给人带来美好希望的技术理性、给人带来福祉的实用理性、涉及公平正义所导出的道德理性,它们分别对应技术教育、实用教育和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的本质首先是人的教育,既要守正即遵循教育规律,又要创新即探索教学新范式[3],而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与思想价值性,是其本质属性之一[4]。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在新商科人才的培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现代营销人才培养体系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首先要注重商业伦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既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又引导学生培育探索世界的创新能力。通过“专业思政”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建设,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道德法律法规等热点问题,培育学生全面认识世界经济,把握社会发展动态,总结经济发展规律,归纳商业运行模式等,这将对推动课程改革、创新育人方式、提升育人水平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为培育高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商科人才提供保障。
1 思政教育与课程融合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引领整个教学过程,并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的设定。目前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仍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专业技能目标为主,缺乏真正融入思政元素的情感和社会价值目标[5]。理论课程教学目标仍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基本规律为主,实践实训课程则以技巧培训和学科竞赛为主。教学目标考核仍以传统“学”和现代“用”为主,缺乏情感和社会价值目标考核维度,忽视了商科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元素的体现。
思政融合教学内容简单化。目前课程思政大多停留在表层,以专业课老师在讲授章节知识点时挖掘其中思政元素,市场营销学授课内容主要有法规契约、工匠精神、道德规范、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等思政元素,而这些元素如何融合以及在职业规划中如何体现与引导,涉猎并不多。例如“市场营销学”品牌策略中,消费者选择华为还是苹果?传统授课中专业老师一般围绕品牌价值入手,从品牌价值的六大属性综合对比来评价并做出最终选择,缺乏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从世界经济和手机品牌发展趋势看,现代商科教育应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产业竞争格局、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及中美政治较量的实质、品牌元素、顾客价值、营销模式等,既要重视专业的深度还应注重广度,构建多维度视角提炼思政元素,让学生真正认识中国品牌之路的艰难与挑战,从而激发学生工匠精神、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等。当然,这对老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竞争与挑战,知识丰富视角开阔的老师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专业与思政元素的多元融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主体单一。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指出:专业课教师对学生思想、言行与成长影响最大[6]。实践调查发现:当前在大商科思政教育体系中大部分以传统的“高校—政府”二元结构为主。在现有的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力军,他们以“求真或守正”为核心,围绕专业课程“真”来挖掘思政元素。学科与学科、教师与教师之间融合度较差,缺乏多学科及教学主体、教学资源和受众学生的融合交叉。思政元素以单学科和学科内容为依托,缺乏深度挖掘。比如营销专业人才建设中,不少院校大力推进创业实践平台或基地,其中有合作企业、创业园区、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但彼此之间并未发挥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嵌入大商科教育体系多元教学主体仍未形成,难以真正形成“大思政”的格局。
2 思政教育与课程建设融合路径分析
凝聚共识,树立学科融合新理念。新时代造就不同的商业形态,尤其是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现代市场营销专业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走学科融合发展道路。现代营销人才建设应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并把融合发展理念真正贯彻到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并从制度上保证各环节的有机建设与协同发展。通过跨专业、跨领域的通识教育课程学习,不断完善商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弥补其在人文素养、思维方式、表达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构建多元教学目标。大学教育目标的本质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因此,构建明确的教学目标,清晰定位专业培养方向,课程思政才能更好地融入学科体系建设中。商科专业更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素养建设,在守住德育根本前提下,将“美德”、“自由”、“幸福”、“合作”和“创新”等德育主题渗透在校园文化的物质、精神、制度和生态等各层面[7],同时应不断完善德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三大目标的有机协同。
图1 思政融合的商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建设三维教学内容体系:广度、深度和温度。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中,要坚持以技能为根本,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导向,构建有“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三维教学体系[8]。广泛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湛的专业知识以及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及特色性,则是调动学习积极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思政教育与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有机结合,围绕市场营销4P核心内容,从中国民族企业发展历程,串起一个个品牌故事,用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成长故事提炼企业精神、商业准则、道德约束、品牌价值以及以客户需求为核心最大化创造顾客价值等理念。同时,教学内容注重与时俱进,结合自媒体、大数据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课堂中适度引入热门话题,开展开放式教学探讨挖掘营销理念在现实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或媒介创新创业,在实践中提升教学内容,在理论教学中反思实践成果。
从课程内容的广度上看,市场营销专业培养需要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通用能力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实践学习知识以及职业拓展知识等。在具体课程设计中,三维课程体系需协调平衡各种教学内容关系:理论与实践教学、课堂与课外教学、专业学习与学科竞赛等,确保课程内容的立体化、丰富性和实用性。
从课程内容的深度上看,既注重基础理论,又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基础理论要注重交叉学科内容的必要性,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结构,如市场营销在工业、农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的运用与未来发展趋势,关注营销专业与大数据、数字经济、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型信息技术的拓展。能力培养既包括基本的理论运用能力,还包括创新创业、团队合作、社会责任、道德法律等能力的培养。可以利用现代教学软件或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从课程内容的温度上看,课程设计更应关注大学生时代特点与个性需求,将专业知识表达与情感价值观、创业精神、自由幸福等人文元素有效融合,确保打造有“温度”的课程体系[9]。在实践实训教学设计中,结合大学生时代特点,围绕个性和兴趣深入挖掘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探索世界,培育正确的职业思维、情感与态度等。比如品牌策略以北京冬奥会元气森林代言人谷爱凌案例来展开,从中挖掘运动精神、品牌内涵、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有温度的教学内容。产品策略则以中国企业的本土化实践优秀案例如华为、蒙牛等产品背后的故事、既注重专业内容又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等。
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范式。现代营销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环境、教育方法和评估方式。现代教育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新范式,即学习是以学习者已有经验为基础,在特定情境中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而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应当以“学”为中心并以“学”定“教”[9]。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探索,教师应当创造条件促进和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学习和合作学习,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同时,教师要建立团队共享与协作平台,促进教师不断提升思政能力与水平,通过彼此间专业整合、资源共享、头脑风暴等形式开展思政与专业能力建设。
其次,重塑专业课程考评体系。传统考评制度只关注对教师“教”的考核,忽略了对学生“学”的考核。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范式”教育背景下教师除提升个人专业素养外,还要具备多学科交叉学习能力,真正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同时,应从制度上建立多元化考评机制,强化对学生学的考核力度,做到以评促学,以学促教的良性循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达到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
最后,丰富教学方法、模式与手段。商科类专业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课程特点,以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课前学习(线上)—课中内化(线下)—课后反思—课下运用(实训或竞赛等形式)”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10]。大数据时代,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采用MOCC、翻转课堂等网络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自主性。同时,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实践实训基地或平台,以实践、实训教学和学科竞赛为依托,大力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以致用过程中获得满足与价值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趣味性和实效性[11]。
构建多元教学主体。自2017年起,国家出台多项文件要求高校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全面实施校企协同育人的培养机制。“培养什么样的人”不仅仅是政府和学校的事,同时应发挥社会力量和企业资源优势,如合作企业、创业园区、社会公众、社会组织等。它们为学生参加实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十分重要。高校应整合自身资源,做到由“点”到“线”、聚“面”成“体”,努力构建 “政府—学校—企业—社会”4 个教学主体维度,真正实现“面”、“面”俱到、多“体”联动,最终推进专业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12]。
四元教学主体构建中,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政府应从制度上打通校企沟通合作平台,企业应发挥资源优势推进教学主体实践实训能力培育,学校要发挥教师和学生主体地位,建立符合人和培养目标的动态教评和学评考核体系,做到教学和能力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
3 结束语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引发人才培养革新。现代新商科人才培养既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还需要技能知识,更要关注学生人文价值和情感表达。课程开发的过程,必须关注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复杂存在,同时更应该重视培课程情感元素与主观能动性的有机融合[13]。在积极推进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过程中,建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发挥以学生为中心的四维主体能动性,共同构建有广度、深度和温度的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成为有思想、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体现国家情怀的中国特色商科人才培养体系。